平價VR的市場份額持續走高,
對VR行業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文 | 青崖白鹿
(VRPinea2023年7月21日訊)近日,VR行業「老大哥」Meta又遭到了媒體的爆料。據外媒消息,Meta旗下專業級VR頭顯Quest Pro系列將不再繼續生產、研發。據稱,Meta方面已告知供應商不會為Quest Pro繼續訂購任何新的零部件,並且還暫停了Quest Pro 2的研發項目。不過,該消息並未得到Meta方面的確認。
Quest Pro頭顯自發布後就持續遇冷,幾番降價、升級都並未迎來轉機,產品力表現不佳「被停產」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有Quest 2一經發布就快速成為全球範圍內首款突破千萬級銷量VR頭顯的表現在前,Meta方面希望專注於更加實惠暢銷的Quest系列平價頭顯,也就不足為奇了。
(Meta Quest Pro頭顯)
只是這不免讓人有些唏噓,如果連Meta都覺得平價VR是更優選擇,那專業級VR、高端VR的出路究竟又在哪裡呢?並不是說平價VR不好,但對於任一品類的消費級電子產品而言,不同價位的設備百花齊放才是常態,一枝獨放不是春。
消費級VR發展的三大階段
2016年伊始,消費級VR頭顯開始普及,一眾網際網路大廠、產業鏈企業以及相關從業者都認為,這會是一個至少千億美元規模的龐大市場。但從2016年到2023年,這個數字實際上只有20億美元出頭,一直處在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
(「你好,VR新時代」)
從2016年至今,可以把消費級VR頭顯的發展分為三個主要階段:2016-2017年,PCVR首發時期;2017-2019年,3Dof一體機首發和PCVR疊代時期;2019-2023年,6Dof一體機首發和PCVR繼續疊代時期。小P在這裡將三個階段簡稱為A、B和C階段。
A階段,HTC Vive首發定價799美元;Oculus Rift CV1(不包含6dof手柄版本)首發定價599美元,手柄及定位器套裝199美元,合計798美元;PSVR首發定價399美元,全套配齊(PS4主機+PSVR攝像頭)需要810美元。這一階段的定價,三巨頭基本保持一致,均處於800美元左右。當時的國內廠商雖然也有一些設備發布,但出貨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Oculus Rift CV1套裝)
B階段,3Dof一體機的代表性頭顯Oculus Go首發定價僅為199美元;作為Oculus Rift CV1升級版本的Oculus Rift S套裝,售價更是從前代的798美元跳水50%到了399美元。
C階段,也是真正開始將VR頭顯價格打下來的階段。同樣是Oculus,即Meta的Quest第一代產品(Oculus被Meta收購),這一階段的6Dof一體機可以說在真正意義上擺脫了高配置電腦的限制。也正是從Meta Quest開始,399美元/2499-3499元人民幣,成為了國內外主要消費級VR一體機的主流定價。不過,與入門級VR一體機相反的是PCVR的價格,一代比一代貴。這裡順便打個小補丁,本期文章中提到的平價VR頭顯默認為VR一體機。
(Meta Oculus Quest)
平價VR大行其道孰好孰壞?
有其積極作用
不可否認,平價VR有其積極作用。首當其衝的就是降低消費門檻、增加用戶群體。平價VR頭顯的推出可以使更多人有機會接觸、體驗VR技術,進而讓更多的潛在用戶進入市場。需求決定供給,這有助於拉動VR行業的發展,為相關產業鏈帶來機遇。
其次是平價V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VR應用落地。平價VR頭顯的普及,有可能促使更多行業開始嘗試VR技術的應用,如教育培訓、旅遊體驗、房地產展示等。這將為相關行業帶來創新機遇,並有望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美國阿拉斯加航空飛行員進行VR培訓)
負面影響可能更大
陽光存在的同時,黑暗也無法避免。平價VR能夠發揮積極作用,那自然也會有其負面影響,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古來有之。平價VR能夠實現平價的原因無外乎兩點,成本控制與廠商補貼。前者通常會犧牲一些技術規格和功能,如畫面解析度、追蹤精度等,這會導致用戶體驗的局限性,並使一些專業領域的需求難以滿足。後者的長期實行本就不健康,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價格戰,崩壞市場正常秩序。
書接上文,入門級VR頭顯價格逐步穩定在了399美元/2499-3499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區間,這同時也就變相說明了一件事:這一批VR硬體的同質化日益嚴重,雙眼4K(單眼2K)級的LCD顯示屏、高通驍龍XR2晶片,再加上基本相同的各類射頻、藍牙、通信晶片。大家都打明牌了,刨除研發成本不算,單是配件成本可能就抵得上產品實際售價。
(VR主板上的高通驍龍XR2晶片)
平價VS高端
受眾群體
入門級平價VR頭顯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初次體驗者、輕度用戶或是企業機構,這些群體出於種種原因,在購置頭顯上的預算有限,因此平價VR就成了相對「正確」的選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高端VR就沒有需求了,輕度用戶發展下去就是重度愛好者,換句話來說,平價VR受眾群體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實是有機會轉化為高端VR受眾的。
高端VR頭顯的受眾群體則主要是技術發燒友、創意從業者、VR忠實用戶以及某些追求高精度的商業應用。這部分群體由於其各式的特定需求,如熱衷前沿科技產品、更佳遊戲體驗及商務會議/展示等,需要使用更高體驗價值的VR頭顯。這一部分群體其實是更有消費慾望和購買力的。
(蘋果Vision Pro虛擬會議效果展示)
市場現狀
受眾群體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在蘋果Vision Pro發布之後,兩者之間的對比顯得尤為強烈,一邊是3000元出頭的VR頭顯賣不動,一邊卻是高達20000元的渠道加價。這樣的市場格局,著實很微妙。當蘋果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好也最貴的配件,「堆」在一起打造了一套目前天花板級的VR頭顯出來後。一道選擇題也就擺在了各家VR廠商眼前:是否選擇同步跟進?
跟進,僅配件成本就在1500美金左右。再賣3000元一台嗎?賣一台補貼個幾百元還能接受,但如果賣一台就要補貼小一千美金,那就不叫補貼了,完全就是自尋死路。不跟進,那前期培育的市場、成熟的用戶群體和開發者,大機率就只能為蘋果做嫁衣了。儘管Vision Pro初代的銷量不會有特別大的預期,但二代、三代之後呢,等到那個時候,或許就只能眼見他人起高樓了。
(蘋果Vision Pro)
結語
高昂的價格是普及VR技術的阻礙嗎?是的,但它並不是主因,用戶接受度才是更關鍵的因素。如果一味追求平價VR的短期利益,讓入門級甚至是不成熟的VR頭顯充斥市場,反而會拉低用戶的使用體驗,從而導致逆反心理的出現。
毋庸置疑,平價VR的湧現為大眾帶來了更多選擇,但它真的是救世良方嗎?也不盡然。
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轉載請洽:brand@vrpine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