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問就是曾經愛過!那些不再流連bilibili的二次元年輕人們

原標題:別問,問就是曾經愛過!那些不再流連bilibili的二次元年輕人們

(以下人物均為化名)

魚丸的人生改變從一部日本動畫的完結開始。

從一所三本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畢業之後,在傳統觀念的推動下,魚丸考了一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程師證書,在廣州的事業單位找到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工作雖然體面,但枯燥沉悶,吃飯時大家聊的都是「房子車子,生活旅遊」,魚丸對這些絲毫沒有興趣,「沒什麼追求,一下就老了的感覺」。

平凡生活開始有了些不平凡的色彩。

最真實最自由

小如的父母經常一起旅遊,去廣東、西藏,但她自己從來沒去過——她巴不得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我覺得不如在家看動漫。」

每年暑假,父母出門上班,小如就起床鑽進書房,坐在電腦桌前,打開B站,一看就是一天,一天就能看完一部動漫。遇到「好的作品」,看完之後她需要「緩一緩」,虛構世界帶來的情緒和遐想足夠她消化好久。

她羨慕動漫角色的生活,羨慕主角的超能力,羨慕校園裡有趣的社團活動,羨慕主角們形形色色的朋友。「真的非常羨慕,恨不得能直接整個人鑽到動漫世界裡。」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逃離,「高中、大學的時候,看動漫時最讓我開心的。最不開心的就是看完了,從裡面抽離出來,回到現實生活。」

從2005年開始,以「扶持國產動畫」之名,國內明確禁止日本動畫作品在電視台的黃金時段播放。這之後,在日本早已成為主流的二次元文化,在國內逐漸成為亞文化,動漫內容在雜誌報紙等傳統媒體中失去市場與傳播空間,相關內容逐漸轉移到網際網路「地下傳播」。

對於一個人看了很多年動漫的宅粉而言,動畫作品給她的驚喜、感動始終是私人、內斂,且無從表達的。但是在B站上,每當她被戳中笑點的時候,彈幕里就會飛過很多「哈哈哈」;熱血的時候,滿屏都是各種帶著感嘆號的吶喊;感動的時候,彈幕又和她哭成一團。

脫離現實之後,B站對小如而言就像一個避難所。「看B站的我,才是最真實、最自由的我。」數以萬計的小如聚集在這裡,於是有了那句著名的:「B站就是家」。

小鯊魚是另一個「家人」。他和小如的經歷出奇得一致——每個假期,趁家裡沒人的時候溜進父母房間,坐在電腦桌前,打開B站,一看就是一天。

不同的是,他壓根不敢讓父母知道,每次看完都要清理一遍瀏覽記錄。有時候看到晚上,父母突然到家,他只能慌張拔掉電腦的電源,反覆幾次,電腦還因此出了毛病。

這個問題在彈幕里得到了解決。在B站上,你能夠看到幾年前用戶留下的彈幕。在觀眾眼裡,他們因為作品而波動的情緒,在彈幕飛過的那一刻,得到了及時的回應。

小鯊魚在B站上「追」的第一部動漫是《櫻花莊的寵物女孩》。這部校園喜劇的結局是一場畢業典禮,全校學生拋出了校服上的櫻花徽章。

「撒花」的畫面成為了全片的最高潮。

感動的觀眾們在彈幕里一齊打出「完結撒花,感謝陪伴」,慶祝這個陪伴他們半年的動畫迎來結局。小如對這一幕同樣印象深刻。

這條彈幕後來成了一個梗,B站每一部優秀動漫的結尾,螢幕上都是整整齊齊的「完結撒花,感謝陪伴」。

「這種彈幕是對作品表示感激,但更驚喜的是,有這麼多人和你一樣感到感激。」

哪怕沒有聊天,大家依然能感到有志趣相投的人們簇擁在一起。

進入大學之後,魚丸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計算機專業。他自嘲是全系曠課第二名,因為「第一名整個學期都沒來」。

於是他開始在網上找教程,自學軟體,為戰隊做了些宣傳片。魚丸創作視頻的天賦慢慢顯露出來。

21世紀初期,隨著喜歡日本動漫的二次元人群逐漸增加,在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推廣下,MAD在國內的初步形成了一個紮實的受眾群體。

2013年,高中一年級的小鯊魚無意間在B站上看到了《武士之魂》,他驚訝於這個短短兩分鐘的視頻居然能夠傳遞出《銀魂》「最燃最精華的部分」。

從小開始看動漫的小鯊魚很快迷上了MAD,直到今天,他依然能在自己的B站帳號里找到13年時收藏的一大堆MAD視頻。

在小鯊魚的理解中,MAD就是把動畫的名場面配合音樂集中在一起。所謂「名場面」就是動漫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對觀眾而言,哪怕只有一幀的「名場面」也能讓他們立刻回想起自己觀看動畫時的感受,震撼的劇情、超越想像的作畫或者一組動人的台詞,任何優秀的動畫都會在觀眾心裡留下些什麼。

優秀的MAD作品首先是能夠贏得觀眾共鳴的。

彈幕網站獨特的互動方式把這種「共鳴」放大到極限。

《武士之魂》是B站早期彈幕最瘋狂的視頻,喜歡《銀魂》的觀眾們在這條視頻里不斷地發布彈幕,密密麻麻飛過的彈幕遮擋住了視頻,它們逐漸成為《武士之魂》看點的一部分。

某種程度上,網友發布的彈幕和魚丸創作的視頻加在一起,才是最完整的《武士之魂》。

在B站沒有限制同屏彈幕數量的時候,高潮的副歌部分因為彈幕過多,會引起電腦卡頓乃至死機,後來甚至有了打開這個視頻測試電腦性能的說法。

真正給小鯊魚帶來震撼的,就是《武士之魂》恐怖的彈幕。

「陪伴感作祟」小鯊魚說,「你能看到很多很多在那一刻跟你有同樣想法的人,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孤獨的。」

死路一條和新希望

MAD,和衍生出的「鬼畜」(製作手段同MAD類似,但更加追求洗腦、惡搞等效果)視頻,就是B站早期最熱門的兩種內容。

因為《武士之魂》,魚丸一戰成名,在B站上成了人盡皆知的高手。

但日本方面對此要求更加嚴格,這也導致了後來日本MAD圈逐漸淪落。

兩三年後,MAD真的走向了下坡路,很多優秀的MADer離開了這個「為愛發電」的圈子。魚丸也是一樣。那時候,圈內人一起留下了一句話:做MAD就是死路一條。

「直接說是騰訊遊戲項目組的,一開始我還不信。」

2014年,在騰訊待了兩年後,魚丸有了創業自己做遊戲的想法。他找到赤月,B站創始團隊里和魚丸關係最好的一個,他們早在大學時期就在網上結識。

兩人在一家小餐廳里聊到很晚。當時B站剛剛完成B輪融資,職業經理人陳睿的加入讓這家原本幾十人的小團隊迅速擴張為幾百人的規模。

赤月告訴魚丸,自己最不後悔的就是做出了B站,「他說這樣人生就圓滿了」。

魚丸羨慕得不行。那天晚上他印象最深的,是赤月的一句鼓勵:「萬一成了呢?」

從騰訊辭職,魚丸決定再一次離開安逸的生活。帶著騰訊工資攢下來的積蓄和家裡七拼八湊的現金,魚丸和幾個朋友一起開始了遊戲公司的創業。

兩年後,魚丸的遊戲製作完成準備上線。他和團隊走訪了國內各大遊戲公司,沒有人願意為這支小團隊的作品買單。考慮遊戲所屬的二次元品類,團隊最後將在國內的獨家代理交給了B站。

魚丸激動得截圖分享到社交網絡:「沒有試過,又怎麼知道螃蟹能不能吃呢?」

叛逆性格由此轉變

和MAD一樣,很多早期在B站非常流行的內容形式,後來逐漸沒落。

比如用語音軟體調音製作的翻唱音樂。

視頻針對的事件,是在此一個月前中國工信部發布的通知:為了過濾網上不良信息,防止毒害未成年人,計劃推出上網過濾軟體「綠壩—花季護航」。

「花季要護航,還是綠壩娘......河蟹猖狂功能強,硬碟給你屏蔽掃蕩,不管你怎麼藏,此信息不良,已被屏蔽光......」

當時的ACG圈子大多受到國外文藝創作的影響,沒有絲毫忌憚與自我審查。

作為一個只有圈內人才知道的小網站,B站自由創作的氛圍尤為明顯。

小如最初看到日本動漫的時候,會驚訝於作品內容和題材的寬鬆。

「真的很敢寫,什麼都敢畫,我當時就覺得這種創作氛圍真的非常好」。

B站的UP主們也是一樣。小如很喜歡逛翻唱區。早期的時候,翻唱區有很多《河蟹你全家》這類的內容,「他們自己填詞、改歌,去吐槽這些東西,」她回憶說,「以前B站還挺叛逆的。」

轉一年,B站用戶數達到了千萬級,其中大多是中學、大學的年輕人。

曾經用來嘲弄權威的手段反被權威所用。

依然有網友前赴後繼地重複上傳這些視頻,但隨著B站審查機制越來越嚴格,能夠成功發布的此類作品也寥寥無幾。

我巴不得B站死

「現在很容易違禁,上傳東西,後台審核非常久,一些敏感詞語都不可以。」小如感慨道,「以前都沒有這種,什麼觀點都可以說,也不會被人拿出來舉報。」

可是他又覺得問題根源與B站無關。

「這個大環境,你不能讓一個網站去承擔它,」她逐漸接受改變的事實,「沒有創作自由。」

屬於B站和用戶的僥倖變得越來越少。對很多老用戶而言,這種變化難以接受。但改變越來越多地發生了。

亞文化的標籤被打破,B站越發與主流融合,甚至反過來影響到主流社會。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後浪》發布前兩周的一個晚上,正在攻讀計算機專業碩士的小鯊魚在自己的臥室,他打開B站,這一次是為了看北京大學的區塊鏈公開課。一堂課結束,小鯊魚關閉網頁的那一刻,媽媽走了進來。電腦螢幕停留在B站首頁,「動畫」、「遊戲」等標籤引起了媽媽的不滿。

「你在玩遊戲嗎?」媽媽質疑他。

「沒有,我在上網課。」

媽媽將信將疑地走了。兩周後,《後浪》刷屏,媽媽以為這不過是一個鼓勵年輕人的正能量宣傳片,她拿給小鯊魚,兩人一起看完了這個視頻。

小鯊魚告訴媽媽,這就是他之前上網課的網站。

從媽媽恍然大悟的表情,小鯊魚才確信她真的相信了自己。

「至少我媽相信,這是一個正規的網站。」那是小鯊魚第一次,讓父母知道自己是一名B站的用戶。

那一天,小鯊魚對《後浪》是有好感的。

後來,他才發現在B站里大家對這個視頻的觀點並不友好。

視頻里呈現的「年輕人生活」屬於金字塔尖的年輕人;大量生活不如意,在網絡世界尋求一隅以偏安的用戶猛然發現,在B站影響力最大的宣傳片里,絲毫找不到他們自己。

老用戶依然叛逆,他們依然想要推倒一些被賜予光環、被神化的東西——這一次的對象換成了B站本身;而很多後來加入的年輕用戶依然認為B站是自己心裡最好的社區,他們極力維護B站,與外界和老用戶的批評吵作一團。

小如並不喜歡這些,爭吵的彈幕會打擾到她,逼得她只能在刷視頻的時候關掉彈幕功能,這曾經是B站吸引她來此,並給予她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本科畢業三年,小如在南方某個一線城市工作。

閒暇時,她還是習慣逛逛B站,看些舞蹈、翻唱和明星鬼畜的視頻。

偶爾她會在B站上直播打遊戲,看的人不多,主要是幾個認識多年的朋友,大家在彈幕里吐槽她技術差。

就算過不了關,也比一個人玩要開心些。

問答社區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不是一些B站用戶特別希望B站倒閉?」

「與其看著它越來越爛,不如趁早倒閉,保留一份曾經美好的樣子。」這種觀點並非少數。

還有人情緒激動,毫不遮掩地詛咒:「我巴不得B站死」!

「不能死啊!」看到這句話的小如反應激烈,她同樣深感B站變化之大,很多過去吸引她的美好都不復存在,但她還是離不開。

「已經走出了二次元,死了我怎麼辦啊?」

這大概也是諸如此類青年的共同心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4bd7b1b56705827b9af9946ea6704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