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不結婚也不生孩子」:看了上海9歲中產女孩真實一天,才明白恐婚恐育的年輕人

2022-06-16     小樹苗兒童教育

原標題:「我長大,不結婚也不生孩子」:看了上海9歲中產女孩真實一天,才明白恐婚恐育的年輕人

文 | 小樹媽媽

成長樹( ID:chengzhangshu99

這幾年媒體上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

現在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了、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了?

我跟身邊的90後、00後們聊天,也發現不少人有這種想法。

但是怎麼也沒想到,現在的10後,竟然也有很多已經下定決心要不結婚、不生小孩。

上海的9歲的小女孩雯雯,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對著攝像機說出了這麼一句話:

我媽恨我外婆,為什麼要生出她。

我又恨我媽媽,為什麼要生我。

我媽恨我外婆,為什麼要生出她。

我又恨我媽媽,為什麼要生我。

在鏡頭面前,她用「恨」這樣極端的字眼,表示對母親的不滿。9歲的小姑娘,還表示以後不會結婚不會孩子。

看到這句話,可能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認為:是不是雯雯媽給的愛不夠?

恰恰相反,雯雯的媽媽寶妮,是一位全職媽媽,24小時繞著孩子轉。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是女兒的秘書長,是老公的小助理,壓根沒有自己的生活。

同樣作為母親,看到有人費勁心力養育孩子,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心裡不免百感交集。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好像又能理解她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抱怨。

1

「我恨媽媽,為什麼要生我?」

孩子說這樣的話,其實沒有別的原因,實在是太累了。

雯雯的父母給女兒規劃了一條音樂路線,學的是小提琴。

他倆計劃著讓孩子考上音附小,只要考上,未來十年就不用發愁了。

這樣的人生規劃,聽起來是不是美好是不是?

跟大家科普下,上音附一直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去年在全國,它只招收7個小提琴專業學生,說是千軍萬馬走鋼絲也不為過。

想要上這樣的學校,就得付出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

為了備考,雯雯現在對應的放棄了一些學業,只上半天課。

白天,她要上各種專業課,練8、9個小時的琴,晚上又要補作業。

這樣的強度,不要說孩子,成年人都未必堅持得下來。

9歲的雯雯,自然也有過想放棄的時候,但寶妮卻一直咬牙堅持著。

有一次,孩子練到崩潰,問她:

「休息五分鐘可以嗎?」

「不可以!」

「為什麼不可以?」

「做作業就是休息!」

「休息五分鐘可以嗎?」

「不可以!」

「為什麼不可以?」

「做作業就是休息!」

除了高強度的訓練之外,寶妮的嚴苛,更讓雯雯無所適從。

孩子曾經跟採訪者「告狀」:媽媽的執教棒,已經打斷24根了。

練琴不順利的時候,寶妮用它來打沙發、打地板,打孩子的手心。

很多父母不明白,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患上抑鬱、空心病等心理疾病的孩子卻越來越多。

雯雯和寶妮的故事,從其中一個角度,為我們揭示了答案。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和寶妮一樣,現在很多父母都信奉著這樣一句話:

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為了孩子將來能過得好一些,很多父母選擇把孩子早早推上人生賽道,奮力向前。

但童年不曾快樂的孩子,長大即便再優秀,也很難有幸福感。

比如雯雯,卻在為那個看不見的未來奔波,壓抑著自己的天性。

她的內心已經積壓了太多的委屈、不滿和憤怒,最終只能演變成對媽媽的「恨」,爆發了出來。

雖然我並不認為,只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就足夠了。

學會吃苦、努力、自律,也是孩子成人必不可少的品質。

某種程度上看,這兩者似乎是對立的,但如何取捨、平衡,正是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功課。

完全偏向一方,都會給孩子的身心和未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2

「等我長大,

再也不會結婚生子」

在紀錄片里,還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雯雯曾經跟採訪者說:(等我長大)我就再也不結婚,不生小孩了。

為什麼一個10歲都不到的孩子,就會這樣的念頭呢?

這還要從雯雯家的日常說起。

為了孩子有個好前途,不光是寶妮全職在家,全家人都各司其職,嚴陣以待:

孩子姥姥每天要坐一個小時地鐵,專門給女兒一家做飯。

奶奶是退休的大學教師,就負責去學校記錄孩子的作業。

還有爸爸,負責工作掙錢,給孩子賺不菲的專業課經費。

《中國式付出》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過度的犧牲不是愛,而是不能承受的負擔。

是的,雖然在鏡頭前,從來沒有人跟雯雯強調家人的付出和犧牲。

但全家人把所有重心都放在自己身上,孩子本身是會有感覺的。

她在感恩的同時,也會對家人產生濃濃的負罪感和愧疚感。

這種感覺,又會在父母因為自己吵架的時候,被無限放大。

雯雯的爸爸老楊就非常不認同妻子的雞血教育,甚至曾當著孩子說出了「離婚」的字眼,摔門而去。

可想而知,當孩子處於風暴中心,那種緊張焦慮,自責內疚,該有多深。

在雯雯身上,我們似乎也能找到這屆年輕人「恐婚恐育」的原因。

心理學家陳默曾分析過: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來到世界上,就有6個人把自己捧在手心裡。

人又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

所以這樣的生活看似幸福,也讓孩子背負上了沉重的情感負擔。

孩子只想著,如何去回饋父母,才能不辜負父母長輩的付出。

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婚姻和生育都需要承擔責任,但自己實在沒有多餘精力去考慮這些,只能敬而遠之。

還有一重原因,就是他們不想自己的「悲劇」,再發生在孩子身上。

是的,面對家人的付出,孩子的心理壓力極大,但又不敢直接說出來,選擇壓抑自己。

等長大到了適婚適育的年齡,他們可能會下意識的想:

不要結婚了吧,萬一自己承擔不了婚姻的責任呢?

不要生孩子了吧,萬一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同樣的困境?

3

培養孩子,

到底想證明什麼?

故事的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雯雯如寶妮所願,考上了上音附小。

只看結果,孩子上岸了,這樣的養育似乎是成功的。

但其中也有很多地方,引起我們深思和探討。

面對妻子的高壓教育,老楊曾經問寶妮:你培養女兒是想幹嘛?是想證明點什麼嗎?

在他看來,妻子做了全職媽媽,培養女兒就成了對方唯一的KPI。

但我想,為人父母,難免都有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寶妮對孩子的過度養育,更多也是由於一種危機意識。

寶妮出生在普通職工家庭,父母經歷過下崗潮,小時候和現在的生活肯定有不小的差距。

作為過來人,寶妮知道自己是幸運的,但女兒未必也能同樣幸運。

這種對孩子未來的擔憂,才讓她選擇孤注一擲,給孩子增壓。

從短期內看,這樣的教育見效了,但未來孩子一定能如寶妮所願嗎?

答案未可知,但它的確留下了很多隱而未發的雷,比如孩子面對人生的痛苦底色,夫妻關係岌岌可危,還有全家人的神經緊繃。

我不禁想起,那個「別人家的孩子」王猛。

他從小照著父母的意願,成績優異,是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狀元,考上北大,又去美國知名大學讀研究生。

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長大後拉黑了父母,寫下了一萬五千字的長文,和家庭決裂。

他的故事,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養育一個孩子,目的到底是什麼?

在孩子誕生之初,其實我們想的都是:只要孩子健康幸福就好了。

只是走著走著,我們就難免會忘記初心,讓孩子照自己的設想打造。

什麼是好的教育,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別忘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的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去闖、去摸索。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fddb1733594c3b3ef9363e450ac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