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審美化」的多維映射——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新與突破

2023-03-23   深度文娛

原標題:「思想的審美化」的多維映射——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新與突破

近年來重大主題電視劇創作出現了一批「三精」統一的優秀之作,在政府評獎、觀眾美譽度及影響力等方面都有上乘表現,顯示出較高的「思想的審美化」水平。本文努力探尋這些優秀作品寶貴的「生活發現、歷史發現與思想發現」,考察它們在突破既有創作模式與觀念方面的創新表現,總結其在人物塑造、藝術細節與皺褶之間的匠心巧思,分析把握它們在影像特色、藝術意境的構建表達上的造詣與追求,以期為該類作品高質量發展提供學理思考。

文:戴 清

近年來重大主題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扣時代主題和歷史脈動,題材表現開闊寬宏,開掘生活更為深廣、更見力度,出現了如《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勳》《理想照耀中國》《跨過鴨綠江》《人世間》《大山的女兒》《麓山之歌》《大考》《我們這十年》等優秀作品。下面左圖顯示,近年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評獎中重大主題劇的獲獎占比從第31屆的35%,上升到第32屆的60%,今年第33屆更攀升到80%。近五年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重大主題劇創作數量占比達到71%,是此前五年創作總量的兩倍多,足以見出重大主題劇創作在觀眾中的美譽度與影響力大幅提升。

重大主題創作大多承載宏大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節點敘事」、「命題作文」是創作常態。從一般的創作與接受規律來看,觀念性越強的作品達到上乘的藝術效果往往較難,這與觀眾對觀念性總是保持著本能警惕這一接受心理有關,這一難點和挑戰越發需要創作者調動強大的藝術創造力,突破觀眾的心理設防,以真情實感走進觀眾的內心。

2012—2021年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重大主題與其他類型作品獲獎比例

2017年前後五年重大主題作品的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數量占比。

(數據均源自國家廣電總局官網)

「生活發現」、「歷史發現」

與「思想發現」的藝術轉化與審美表達

重大現實題材創作源自創作者的生活積累,包括對生活的感悟與思考;同樣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是走近、觸摸革命歷史,書寫、闡釋以及再闡釋。總之,重大主題創作都是經由創作者心靈孕育的「生活發現」與「歷史發現」,也是一種充滿精神啟示性的「思想發現」。

1.「生活發現」與「思想發現」的藝術呈現

重大主題劇創作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一導向總是指涉寬宏的社會關注與百姓心聲,體現著當下創作對人民性的堅守與對人民美學的追求。事實上,「寫什麼」對電視劇創作而言,始終具有「優先性」地位,因為「表現誰」、「表現什麼人的生活」決不單單意味著題材內容的定位與表現內容的寬窄,而是直接反映著創作者的情感投射對象與精神關切,也直接對應著創作預設的觀眾定位。

前些年聚焦青少年教育與成長主題的《小別離》《小歡喜》《小捨得》等「小系列」電視劇,給觀眾帶來清新生動的審美感受,也表達了創作者對教育資源分配、教育焦慮的體察與思考。2022年熱播的電視劇《大考》有著相近的表現主題,但與「小系列」相比,還融入了疫情防護、醫療隊援鄂、電信通訊基站建設、高考前夜洪水來襲等救災搶險情節,作品的表現視野更為宏闊,超越了「小」系列偏重家庭教育與代際衝突的局限;在表現人群上,《大考》難能可貴地走了一條「去精英化」路徑,不再圍繞大都市精英們的教育焦慮展開,而是下沉到縣中學的平民教育,所展示的教育生態更廣闊、更具典型性,劇中多位師者形象也深化了作品的精神蘊涵。

創作者看取什麼樣的「生活」是其情感態度的反映。電視劇《人世間》改編自梁曉聲先生調動一生的生活積累與思考、畢十年之功完成的110萬字大書。劇中,圍繞光字片周家人表現了近五十載的社會變遷與國人的命運沉浮,三兄妹秉昆守護著「家庭」、秉義奉獻於「國」「民」、周蓉則是知識分子/自我個體的象徵,形成了作品中「家國情懷」與「個體思考」的恢弘交響。作品憑藉樸實鮮活的「生活滋味」、「人生況味」與「命運沉浮」表達了創作者對家庭倫理、社會問題的深厚省思與精神叩問,同時也藉由這種植根於生活的「思想發現」構建出作品的「人民美學」品格。

重大主題劇創作的生活發現面向百姓的「倫常日用」和廣闊的社會生活、行業故事——「新中國建設者之歌」,一直都是重大主題的創作重心。電視劇《麓山之歌》表現重工國企改革之路的艱難探尋與通過科技創新「智造」贏得企業升級的涅槃新生,作品中困境/難題一波三折的情節設置,性格各異的企業家形象、科技工作者與工人形象,活潑智慧的人物語言都讓作品的題旨表達充滿意趣,奏出一曲蘊涵重工之美與工業人心靈成長的壯闊交響。

適當的藝術轉化與提煉是「生活發現」與「思想表達」的基礎,擺脫自然主義「瑣屑的平庸」,提供審美驚奇感;拒絕「惡劣的個性化」和傳奇離奇的拼湊;超越「量的疊加」,鍛造出蘊涵「真實」「真相」與「真理」的「美善」。重大主題劇創作還應突破調研報告式的「概念圖解」和平鋪式的樣本「展覽」,讓作品成為發現與思考之「詩」的「這一個」,如亞里斯多德所說,「詩比歷史是更哲學的,更嚴肅的」。

2.「歷史發現」與「思想發現」的審美表達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是重大主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繼前些年《彭德懷元帥》《海棠依舊》《外交風雲》等力作之後,2021年的建黨百年獻禮劇《覺醒年代》《大浪淘沙》《光榮與夢想》《中流擊水》等都受到觀眾的喜愛與認可。尤其是《覺醒年代》,以如椽巨筆生動描繪了1915到1921六年中社會文化思潮風雲激盪的歷史嬗變軌跡。編劇龍平平先生為《覺醒年代》先後投入六年創作時間,作品對陳獨秀、李大釗思想形成過程的細膩表現、對陳獨秀父子關係、延喬兄弟的社會實踐,都帶有新思想發現的意味,編劇對陳獨秀這位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以及他作為共產黨的締造者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跳出了此前人物表現的模式化,突出其憂國憂民的先覺者氣質。編導演的藝術提煉轉化、二三度創作,共同造就了作品凝重深沉的思想發現與審美新意。

這種「歷史發現」與「思想發現」首先是建立在創作者對黨史革命史的了解把握與深入鉤沉的基礎上,它是編劇探入黨史革命史富礦細部深處,對老一輩革命家領袖、將領與英雄們的歷史功勳、革命事跡的新發現與新認識。其次,特定「歷史發現」每每會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歷史教科書的既定結論,它可能是一個新的歷史事件,也可能是一份新的歷史材料,由此帶來對一位黨史人物、一段史實的新認識與新判斷。當然這種發現也可能是一個新認知或新思路,由此展開對黨史革命史的一種新解讀。再次,這種「歷史發現」,不是對歷史的獵奇,或是對偉人生平身世的傳奇化書寫甚至是私密化、矮化編造,這方面新世紀之初的紅色經典改編曾經走過彎路。最後,特定的「歷史發現」,常常是創作者觀念超越與精神灼照的產物,「歷史發現」,往往伴隨著創作上的觀念更新,它需要創作者超越已有的思維視野或認知盲區,更需要克服此前創作的模式化概念化窠臼。說到底,「歷史發現」的獲得,某種程度上正是超越既有思想觀念與禁錮的產物與結果。

藉由藝術細節與皺褶

影像特徵突破觀念演繹

無論是「生活發現」還是「歷史發現」、「思想發現」,重大主題劇創作都要通過藝術轉化的形象化手段加以實現,最終落實到作品的情節、人物、細節與藝術皺褶之間,才能突破觀念的演繹,超越模式化的簡單圖解。

1.細節與皺褶的藝術轉化之功

以脫貧攻堅題材劇創作來說,從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至今三年,已積累了二十多部同類題材作品,該類創作是農村題材劇在新時代的一種精神延伸,生動描繪了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這一人類文明史上的壯舉。在同時獲得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三項電視劇大獎的《山海情》之外,《江山如此多嬌》《經山歷海》《溫暖的味道》等劇也都取得了程度不等的創作成績。

《山海情》能脫穎而出主要是它的創作觀念決定的。該劇敘事容量雖小,但對脫貧攻堅的表現卻延續了二十多年,而不是局限在表現第一書記掛職、履職的兩三年,這樣就把創作根脈深深探入了生活厚土與歷史遠景中,擁有了一種真實的全景感,也獲得了其他作品少有的歷史縱深感。同時,該劇還突破了同類劇常見的第一書記/扶貧幹部的「巧女/巧男」定位,讓傳統母題有力完成了當代的「移步換形」。作品生動表現了年輕一代對外面世界的嚮往與擺脫貧困的渴望,彰顯出農民的精神主體性——得寶面對勞動所得的歡欣雀躍,大有叔對傳統道德良知的恪守,水花的殘疾丈夫永富從坐在地上、坐上輪椅到按上假肢、站立在馬得福和眾人身旁,一步步改變著,無需對白,已讓觀眾體悟到創作者的匠心與藝術皺褶的魅力,更表現了創作者對農民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是該劇「人民美學」追求的重要呈現。其他如作品對水花女性意識的表現——在看似「認命」中揭示人物的「抗命」與自強,折射出當下「她時代」中的「她選擇」。作品更以西北方言審美與黑紅臉膛的身體美學轉向夯實了該劇的現實主義精神。

2022年的英模劇《大山的女兒》以北師大研究生黃文秀回到家鄉廣西百色深入百坭村做第一書記為原型創作,脫貧攻堅也是該劇的主要表現內容。該劇能夠與一眾以黃文秀為主人公的電視劇,,如《那些日子》中的《美好青春》單元、網絡劇《黃文秀》、話劇《心中的長征》拉開距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體裁因素帶來觀眾接受面的寬窄,以及該劇在敘事上潤物細無聲的自然樸實、擺脫頌歌腔調也是其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還有,黃文秀的一口廣西普通話一下子也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她與老父親之間精神情感默契相通,與追愛男同學的一番溫和清醒的交流,盡顯其強大內心;再如她面對村民的誤解和棍棒決不退縮,都讓觀眾一點點被人物的熱忱與純粹所打動。主創團隊深入當地實景拍攝,演員素樸的服飾造型、細節皺褶的精妙都獲得了一種紀實美感和動人力量。

2022年熱播的電視劇《幸福到萬家》《警察榮譽》《我們這十年》等多部劇也都深受觀眾肯定和喜愛,在細節設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都可圈可點。比如,《幸福到萬家》中的萬書記一舉手一投足都被老戲骨劉威老師詮釋得精準到位,他在萬家莊的地位、女主人公何幸福公婆對書記的敬畏被表現得細膩傳神,萬書記與何幸福的交鋒、一場場對手戲讓人物關係微妙曲折,將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社會話題與精神思考自然巧妙地融會其間。

單元劇《我們這十年》在開掘時代主題上也有著上乘的藝術匠心,打頭陣的《唐宮夜宴》以2021年河南衛視火爆出圈的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創作為原型。這種即時創作並不容易,但該劇卻在創新思路下以奇思妙想設計了多個富於想像力的「相遇」,突破了創作難題,故事在傳統與當代的雙向傾聽中呈現其青春爛漫、傾情奔赴乃至躊躇彷徨,展示出文化中國的強大魅力。藉由這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作品讓觀眾傾聽到那些閃光的「靈魂的對話」,從中折射出「我們這十年」的時代光華。

2、影像風格成就「思想的審美化」

影像風格讓作品最終完成「思想的審美化」,落腳於美學的提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在這方面的藝術成就突出,不拘一格的體裁形式、巧妙多變的敘事策略與精良出新的影像表達都讓優秀作品構建出別具一格的美學風格。如《覺醒年代》不再像此前同類創作追求單一的「意象」營造,而是建構起豐富的「意象集群」,劇中青年毛澤東的出場就有著豐富的隱喻色彩,奔跑、《新青年》雜誌,都給人以動感充沛的情感氣勢和象徵寓意,這一意象也曾在《恰同學少年》、電影《1921》等作品中有著生動呈現。再如陳獨秀、李大釗撒傳單時京劇舞台上表演的高寵「挑滑車」片段,戲內戲外形成了深刻的隱喻關係和強烈的情感衝擊,言約旨遠地暗示了革命先覺者悲壯的理想主義情懷與命運走向,有力深化了思想意蘊,也因此成就了該類創作美學風範的標杆水準。

《人世間》聚焦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像語言不刻意追求詩性特色,而是通過光影設計的明與暗、空間構圖的藏與隱、人物方位與攝影機調度、聲音音樂、豐富意象來塑造人物、表現人物心理情緒。比如,第三集鄭娟的出場,觀眾通過秉昆的眼睛第一次見到鄭娟,房間裡的光打在她的身上,門框、牆面暗影下鄭娟皮膚光潤、柔美的脖頸、兩條麻花辮、鮮艷的紅色冰糖葫蘆、素樸簡陋的環境,卻掩飾不住她美得像一幅畫,秉昆的心緒如遊絲般流動,動態鏡頭呈現了他對鄭娟的美的驚詫、一見傾心……之後鄭娟掙零錢的活計改為了糊紙盒的情節,也愈發襯托出這次出場色彩的溫暖、明媚的審美功能,映襯出鄭娟柔韌自尊的個性。再如秉義和冬梅年少時約會的索架窄橋也有著獨特的造型美感與別致意象,索架橋帶有官場沉浮的象徵之意,當兩人老去,故地重遊,冬梅一句「周秉義,你做到了!」令人感慨萬端,這正是相濡以沫一生的靈魂伴侶——如同另一個自我的最高肯定。在此,豐富的意象有力傳達了創作者對人生社會的省思。

而《我們這十年》中《唐宮夜宴》結尾處河南春晚為節目助力的技術賦能——讓唐俑小姐姐們自如穿行在千里江山圖中,堪稱神來之筆,由此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今古文化間形成了聯類觸發的跨時空回應,巧妙貼合地詮釋了文化中國的魅力,為螢屏內外的觀眾帶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美感與感動。

結 語

重大主題創作的「思想的審美化」通過生活發現、歷史發現與思想發現的藝術轉化與提升,構建起豐實的藝術意蘊,藉由生動充沛的空間場景與地緣審美、服飾化妝表演等身體美學的合力作用托舉出鮮活的人物形象,在藝術細節與皺褶中營造意象審美、構建藝術意境,最終讓重大主題創作「思想的審美化」抵達美學品格的高端,也為今後同類題材創作提供了珍貴的啟示。

(作者戴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社科研究項目「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質量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D2105>的階段性成果,轉自《傳媒》雜誌,已獲得作者授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