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2022-03-15     李藝南

原標題: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引言

晚清王朝的腐敗沒落,導致列強對地廣物博的中國虎視眈眈,都想從中國身上攫取巨大利益,發展本國實力。1894年。對中國窺視已久的日本以清軍入朝為藉口,派遣日軍攻占朝鮮,清朝被迫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就此拉開帷幕。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

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沖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然而,這也不禁給後世留下一個疑問:戰爭打響不過一月有餘,憑藉致遠艦充足的軍備,即使在戰敗後依然能全身而退,為何鄧世昌要撞向吉野號呢?在百餘年後,從海中打撈出的致遠艦殘片中,能夠揭開深埋在歷史中的答案。

甲午海戰劇照

01

1849年,鄧世昌出生於廣東番禺的一個經商家庭。其父鄧煥莊從事茶葉生意,是當地有名的茶葉大商,在廣州、上海、天津等多個地方都建有茶莊。可惜由於朝局動盪,茶葉生意並不好做,無論鄧煥莊如何努力,生意一直都不溫不火。鄧煥莊期盼事業興旺,於是將剛出生的孩子取名為永昌,希望兒子的到來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然而,國家積貧積弊之下,一個小小的家庭又怎能翻過命運的洪流,感慨於時運和國運的不濟,開明的鄧煥莊將兒子改名為世昌,希望國家能夠繁榮昌盛起來。

鄧世昌劇照

鄧世昌自小聰明好學,到入學年齡時就被父親送進了學堂,開始了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傳統文化學習。當時,由於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影響,許多國人依然認為西方是蠻夷未開化之地,對其極度鄙棄。然而,鄧煥莊卻十分明白國家的差距,他在鄧世昌完成功課後,還專門讓其學習英語,希望兒子能夠在日新月異的浪潮中不被淘汰。鄧世昌學習著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鄧煥莊對兒子時刻提醒,讓他不要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不要崇洋媚外。

福州船政局俯瞰舊照

02

1867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開設學堂,招納學生學習輪船駕駛技術。自小成績優異的鄧世昌得到父親的支持後,參加了學堂的考試,順利進入了學堂學習。在這裡,鄧世昌等人不僅要學習基本技術,還要融會貫通航海學、地理學、英語、數學。有著良好英語基礎的鄧世昌學習得很順利,經過五年的學習後順利畢業,並成為大清海軍的預備員。1873年,鄧世昌和同學們第一次登上大清的軍艦「建威號」,開始了理論到實踐的學習。

致遠號巡洋艦模型近照

在海軍學員中,鄧世昌的表現最為出色,他憑藉冷靜的性格和超高駕駛技術一次次立下戰功。因此,船政大臣沈葆楨對他十分看重,任命他為 「琛航」運輸船的大副。1887年,鄧世昌被任命為致遠號管帶,從此與此艦相終始。黃海之戰爆發時,裝備先進的日軍艦隊打得清軍艦隊潰不成軍。為挽救局勢,鄧世昌帶領致遠號不停地向日軍開火,表現甚為勇猛。可惜,清廷海軍建設落後,許多士兵也沒有經歷過嚴格的訓練,清軍水師被日艦打沉了好幾艘戰艦。

吉野號舊照

無奈之下,鄧世昌決定魚死網破,以生命的代價重創日軍。他在致遠號上指著日軍的吉野號罵道:「倭寇耀武揚威至極,這等局面已無力回天,我等只有以死挫其銳氣。」就這樣,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奮力地向吉野號沖了過去,可吉野號當下反應過來,發出一顆魚雷將致遠號擊沒在茫茫黃海上。一百餘年後,專家們在黃海打撈上了當時被擊沉的致遠號殘片,從中終於得知鄧世昌為何要不顧一切撞擊吉野號的原因。

結語

原來,致遠號的魚雷發射器上有一顆裝好的魚雷,由於清軍裝備落後,鄧世昌只有駕駛致遠號靠近日軍的吉野號才能將魚雷發射成功。如此膽量和氣魄讓人不禁動容,英雄不會被歷史所遺忘,邪惡的戰爭也終會被正義所抹滅。

參考資料:

《甲午中日戰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90d8d2095221acad3d5d9e643ea8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