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肯定都看過水滸傳,它是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說創作的典範,帶給了後來敘事文學許多深遠的影響。但畢竟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一樣,都是小說,都有一些有違歷史的描述,而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在水滸傳中被抹黑的很慘的一位北宋抗金名將。
相信童貫這個大奸臣大家都知道,而在手上呢,就有這麼一位無能的將軍,也就是王稟。在小說的描述中,他帶領著朝廷軍隊和梁山好漢們一塊前去平定方臘的起義,因為事先被童貫提前交代,所以在作戰中,王稟故意保存實力,不和方臘硬抗。當梁山好漢們付出巨大犧牲打敗了方臘之後,王稟趕緊向朝廷邀功,在他的一番花言巧語下,朝廷對有大功的梁山好漢沒有任何獎賞不說,甚至生出了懷疑,覺得他們還有謀反之心。
僅僅從這一些的描述里,我們不難產生對王稟的鄙夷,覺得他是奸臣的忠實走狗,一點也沒有武將的氣概,十足的奸賊人物。但這些東西實際上並非是事實,在史書記載的和水滸所說的截然相反,歷史上的王稟,實際上乃是一位抗金名將,是保家衛國,誓死不降的忠烈。
王稟的一生都幾乎在軍隊中,靠著戰功在宣和元年被升為了婺州觀察使。歷史上平定方臘的作戰中,根本沒有提到過宋江一伙人,而
王稟確實是在列,?並且他的戰績非常亮眼,在極短時間中就接連平定了杭州、睦州、青州的叛亂。從這不難看出,王稟搶奪宋江等梁山好漢的功勞,其實是沒有這麼一回事的。
後來,王稟靠著英勇作戰的特點,被朝廷調到了同遼國作戰的戰場上,並在宋軍慘敗的「白溝之戰」中力挽狂瀾,讓宋朝軍隊的傷亡降到了最低。這一場仗過後,王稟被調入了北方的軍事重鎮,轉而負責防禦金國的入侵。北宋著名的一個時期,靖康年,元年初金國大軍多路南下,企圖一舉滅掉北宋。
面對這一路勢如破竹的金軍,心存國家的王稟與太原知府張孝純不願丟失任何一塊大宋的疆土,頑強的在北方防線上同金軍作戰。王稟視死如歸,親自上陣殺敵,雙方晝夜激戰不停,眾志成城的太原軍民們打退了金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但王稟想不到的是,在為宋朝誓死守疆衛土的他們,轉眼就被宋欽宗賣了。
住在汴京的宋徽宗面對金軍的逼近,趕忙傳位給了兒子宋欽宗趙桓,而趙桓又是軟弱不堪,為了打消金軍滅宋的企圖,他下令將太原割讓給金國,並傳旨給王稟讓他出城投降。從遣使口中聽完聖旨,王稟怒不可遏,不肯投降,他直接抗旨,繼續帶著宋軍堅守太原,獨守孤城9個月之久,戰到彈盡糧盡,人員傷亡殆盡。即便是太原城破,王稟依然誓死不降,他帶領著餘下的將士們繼續戰鬥,被重傷後帶著兒子一塊投水殉國,殺身成仁。
如此一位抗金英雄,鐵血好漢,卻因一本小說的片面描述被世人唾棄,也實在是讓人唏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