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平安「核心引擎」:綜合金融築基,生態、數字化平台助力,估值重塑進行時 | 公司觀察

2023-08-30   巴倫周刊

原標題:透視中國平安「核心引擎」:綜合金融築基,生態、數字化平台助力,估值重塑進行時 | 公司觀察

以「穩中求進」為經濟發展總基調的2023年已經過半,在宏觀經濟基本面改善趨勢較明顯的背景下,業務模式具備穩固競爭力的部分龍頭股正呈現出利潤增長、業務突破與估值回歸的積極態勢。植根於獨特的綜合金融模式,保險龍頭中國平安(601318.SH; 02318.HK)正在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富細節的發展前景與想像空間。

8月30日,中國平安發布2023年半年報顯示,在國內經濟環境恢復平穩運行的背景下,中國平安整體經營業績保持穩健,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819.57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98.41億元,年化營運ROE達18.2%,基本每股營運收益為4.63元。注重股東回報,公司向股東派發2023年中期股息每股現金人民幣0.93元,同比增長1.1%。壽險改革成效顯著,得益於公司過去三年堅定不移的壽險改革創新,以及市場需求的回穩向好,2023年上半年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新業務價值259.6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5.0%,領跑行業。

對於坐擁近2.3億用戶的綜合金融公司而言,要洞察其發展軌跡,最為重要的就是了解其業務模式和增長動因。可以說,走過35年的發展之路,平安穩健增長的底氣和源泉,來自其最核心的業務發展底座:綜合金融模式。

一言蔽之,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是「一個客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為消費者提供「省時、省心、又省錢」的專業、便捷金融消費服務。這樣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金融版塊業態之間的業務協同,實現交叉銷售、客戶遷徙,大幅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客戶黏性的同時,也降低企業的渠道營銷成本。

綜合金融是平安一直堅持探索和實踐的商業發展模式,也是成功推動平安由一家業務單一的保險公司成長為龐大綜合金融集團的「核心引擎」。綜合金融最顯性的經營指標則體現在平安領先市場的客戶規模、客均合同數和客均利潤「三個數字」上。平安財報顯示,「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戰略持續深化,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個人客戶數超2.29億,客均合同數較年初增長0.7%至2.99個,超9,071萬的個人客戶同時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29.7%的新增金融客戶來自集團醫療生態圈,享有「+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占比超68%。自2019年末至今,在客戶數增長了15.6%的同時,客均合同數增長了12.0%。

對此,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隨著綜合金融戰略深化,綜合金融模式也取得成效,個人客戶數、客均合同數穩步增長,客戶交叉遷徙程度進一步提升。

隨著綜合金融模式的持續深化,底層發展優勢不斷凸顯,平安的長期向上發展邏輯不斷激發資本市場的正向反饋,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走上了估值回歸之路。上半年,平安A股股價從去年底的低點回升至50元區間,港股股價更層在短短3個月里從30港元反彈至60港元水平,體現出規模與運營優勢帶來的韌性。2023年1-7月,中國平安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5213.46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壽險收入3220.89億元,同比增長9.6%,處於行業領先位置。產險保險服務收入1,558.99億元,同比增長7.8%。 平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86.10億元;凈利潤253.87億元,同比增長14.9%;年化加權平均ROE為12.65%,延續穩健增長態勢。

《巴倫周刊》中文版認為,基於牢固紮實的綜合金融基本盤,在宏觀經濟不斷向好的背景下,平安將能夠更加穩健地發揮其立足於中國市場、與時俱進的優勢。經過持續深化且已見成效的壽險改革和創新,平安今天的金融生態模式將源源不斷為其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底氣和力量,更具質量、規模與粘性的增長可期。

平安金融中心(資料圖片)

「再識」綜合金融,源於需求,聚焦客戶經營

綜合金融並非新生事物,自上世紀初在歐美呼應市場需求應運而生,近百年來走過了一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誕生了一批以花旗、富國為代表的綜合金融集團。在中國金融業,綜合金融的概念最早由中國平安創始人馬明哲於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他認為,隨著商業市場的進化,」黑白不同賣」的理念已然過去,綜合金融是當今全球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需求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前提和起點。實踐證明,綜合金融對消費者、對金融企業都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對消費者,綜合金融是從單一到綜合、從繁複到便捷的服務選項。對金融企業,綜合金融是提升經營效率和風險抵禦能力的重要路徑;相較單一金融機構,綜合金融集團還具有不可比擬的協同效應且擁有均衡穩定的利潤結構。

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並非一成不變。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平安綜合金融模式已經疊代為以全面的金融產品和一個帳戶體系的推出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對金融消費的全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構金融消費的生態系統,並對需求、產品、渠道、體驗進行全面深度融合的創新金融生態模式。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於平安的金融科技實力,平安又進一步豐富了當代社會新金融消費模式的升級,從而提出「綜合金融消費模式」。這一模式以傳統綜合金融模式為底座,更加注重將滿足消費者全面的需求、全渠道打通、全產品連結、全方位體驗等作為核心。這就是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提出的,以客戶需求驅動,落地三大工程:升級客戶需求工程、推薦金融顧問工程和深化「四通一平」工程。

在消費需求增長、宏觀經濟回暖的大環境下,這一新模式也是中國平安順應新消費趨勢、助力金融新供給側改革的體現,將有力地推動消費復甦,從社會層面助推中國金融消費3.0升級。

綜合金融模式與消費的結合,最鮮明的體現在於其對「人」的吸引力和消費者粘性,聚焦於客戶經營。2023年上半年,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持續深耕個人客戶,平安集團穩步推進綜合金融戰略,夯實客群經營。平安集團個人業務營運利潤達到683.55億元,在全集團的營運利潤中占比83%,足見綜合金融模式「分量」,也成為了平安夯實金融主業,固本強基的「壓艙石」。

最新財報顯示,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已進一步在市場占有度和客戶規模上顯示出其領先於行業的優勢。整體來看,平安個人業務結合集團生態圈優勢,打造有溫度的金融服務品牌,提供「省心、省時、又省錢」的一站式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綜合金融模式助力保險代理人保費收入和銀行零售業務持續穩健增長。2023年上半年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新業務價值259.6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5.0%。其中代理人渠道產能大幅提升,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94.3% ;深化與平安銀行的獨家代理模式,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28.25億元,同比增長174.7%。

發展綜合金融,平安的五大獨特優勢

有人說,平安是一家保險集團,也有人說平安是一家具有科技思維與數字化能力,正在探索中國版「管理式醫療模式」的金融集團。但深度解碼平安的底色,仍在於綜合金融。雖然對於各家機構紛紛祭出「綜合金融」的大旗,一時應者雲集,但行業一致認為目前國內深刻踐行者唯有平安。

行業發展綜合金融的意願強烈,首先來自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潛力空間。麥肯錫預計,2020年到2025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年復合增長率仍將維持在10%左右,未來十年中國個人金融資產年均增速達9%。以個人金融資產計算,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預計2025年個人金融資產有望達到332萬億。

此外,對標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居民的金融資產占比明顯偏低,據央行統計,2019年中國居民的住房資產占總資產的59%,而金融資產占比僅為20%左右;與美國的24%、71%相比,資產配置仍存在優化空間,這預示著未來財富管理市場擁有巨大發展前景。

另一方面,我國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消費需求還遠未得到滿足。有研究表明,我國的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和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保險密度更是已開發國家比如美國的1/10。因此,中國金融消費市場具有長期高成長性和較強勁的增速。

具體到企業層面,解讀中期報告,平安立足於綜合金融模式的底氣有五。一是基於其極具競爭力的綜合業務布局和客戶基礎,平安是全牌照、業務廣、協同密的綜合金融集團,業務範圍覆蓋 保險、銀行、資管、證券、醫療健康等多業務板塊,子公司近30家。

二是以發展前景廣闊且相對聚焦的中國市場為主戰場,錨定金融主業持續發力,旗下的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銀行等成員公司行業規模領先,具備極強行業競爭力及市場號召力和雄厚的客戶資源,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平安客戶。

三是由於平安強大的生態構建服務能力。平安通過「金融+醫療健康」生態相互助力和賦能,已經構建起了極具多樣性、差異化優勢和韌性的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這樣的體系保障了客戶能夠獲得「省心、省時、省錢」的產品服務。集團旗下僅用戶上億的App客戶端就有5個,包括平安金管家、好車主、口袋銀行、平安健康和汽車之家,是強大的流量生態平台。

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構建金融生態圈的優勢在於,能夠結合經濟發展特點及投資主題,綜合全面地構築產品體系,依託醫療健康生態圈打造「保險+服務」,形成完整閉環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體系。這樣的布局直接有利於推動保費及新業務價值的穩健增長,進而賦能綜合金融模式的升級革新。而近年來,平安通過匹配理財、醫養保障等需求,持續發力財富及養老保險,讓享有「+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占比超68%;新簽約客戶中,近70%使用健康管理服務;超過30%的新增金融客戶來自集團醫療健康生態圈。截至2023年6月末,在平安超2.29億的個人客戶中有超64%的客戶同時使用了醫療健康生態圈提供的服務,其客均合同數約3.43個、客均AUM達5.58萬元,分別為不使用醫療健康生態圈服務的個人客戶的1.6倍、3.2倍。就無疑是平安醫療生態反哺金融主業的最好「註腳」。

四是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平安擁有全球領先金融科技和醫療科技發展專利,形成了平安強大的人工智慧客服和數字化運營能力。2021年,馬明哲公開表示,「全面數字化必將成為平安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與『領頭雁』。」這意味著平安將基於已有的客戶規模和產品優勢,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創新水平,持續實現「領跑型」改革。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數字化營銷平台助力代理人觸客超1.1億人次,AI坐席服務量覆蓋平安81%的客服總量。平安藉助綜合金融的科技優勢不斷提升交叉銷售的能力與效率和滿足集團內客戶的遷徙需求。

五是高度協同的企業組織文化。平安旗下旗下近30家專業子公司形成了強控股關係,業務高度協調、互相支持、戰略協作,也是平安綜合金融模式能夠實現的主要原因。

「綜合金融」引領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

在平安助推綜合金融模式發展並不斷升級的基礎上,綜合金融模式也在不斷反哺企業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在推動客戶交叉銷售、降低獲客成本和客戶流失率等指標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更通過高互通性的業務協調提昇平安的整體業務生態廣度和深度,為長期可持續的價值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降低成本、提升客戶粘性與忠誠度方面,據平安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平安全集團客戶交叉遷移總人次達1,204萬,在綜合金融模式下內部交叉遷徙的獲客成本顯著低於外部渠道。同時客戶財富等級越高,持有平安的合同數越多。從流失率來看, 2023年上半年持有4個及以上客均合同數的客戶流失率僅為0.9%。

在客戶黏性提升的基礎上,綜合金融模式更能夠拉昇平安旗下保險、銀行、信託、基金等多種產品的交叉銷售與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提升盈利能力。

通過綜合金融對平安金融主業增長的賦能,壽險代理人渠道交叉銷售對保費收入增長的貢獻、對銀行零售業務的貢獻等指標明顯提升,具體體現為平安產險、養老險短期、平安健康險在保費收入規模中來自綜合金融的占比分別為13%、38%、69%。

作為平安綜合金融模式重要而獨特的一環,在產品、服務、渠道等多方面為綜合業務增長提供支持的銀行業務也與壽險業務深度融合,實現雙向穩健增長。2023年上半年,平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86.10億元,凈利潤253.87億元,同比增長14.9%。銀行新增客戶、零售客戶AUM凈增額、信用卡新增發卡量、新一貸和汽車金融貸款發放額等指標方面,增長顯著。今年以來,平安壽險業務也在銀保渠道的大幅增長下,迎來了NBV(新業務價值)的反彈式高增長達45%。

在當前人口結構變化、居民更加追求生活品質和健康管理的背景下,綜合金融模式幫助平安覆蓋了包括財務管理(資產配置、養老保障和家族信託傳承)、品質生活(高檔消費、醫療健康和養老服務)以及高價值金融產品組合服務等多品類服務,突破傳統保險公司的模式和概念,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綜合的獨特價值,也同時挖掘更高的客均利潤。

具體來看,平安綜合金融的業務協調體現在能夠提供不同金融產品組合型服務,除比較經典的銀保協同模式外,還有保險金信託組合、汽融車險協同、醫療健康+金融協同等:

保險金信託組合將壽險、銀行和信託業務協同結合,既發揮了信託的風險隔離、財富傳承等作用,也利用了保險的槓桿、風險管理、保障等功能,進而實現「1+1>2」的效果,滿足中國家庭不斷增長的財富管理和傳承的需求;

自2002年布局汽車金融業務開始,平安已經構建了包括產險、汽車融資租賃、車險等業務在內的全流程汽車服務生態圈。通過旗下的汽車之家、好車主等平台,客戶能夠實現從看車、消費貸款、購買車險服務到車主信用卡服務、二手車拍賣等一系列服務,通過銀行、產險的高效協同,實現客戶的高覆蓋度和價值成長;

「金融是平安的現在時,醫療是平安的未來時」。平安發揮銀行、壽險、養老險、平安健康和健康險等多業務協同優勢,通過醫療健康生態圈持續深化「保險+健康管理」、「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養老」的差異化優勢。平安還通過「管理式醫療模式」實踐,連結支付方與供應方,進一步實現「有溫度的金融」。

在已有的業務布局基礎上,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和經濟產業的不斷升級,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將不斷拓展場景邊界,與時俱進地優化升級金融服務能力及水平,帶來低成本、高韌性、可持續的發展。展望未來,隨著中國的個人金融市場長期高成長性,財富管理市場增速強勁,個人保險市場潛力巨大,個人客戶在金融生活中的很多需求有待充分解決。其中,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增長空間巨大,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需求凸顯,醫療養老資源供給有較大發展空間。而一直布局醫療健康領域的平安疊加「綜合金融」,將持續對平安金融主業提供堅實支撐,並在此基礎上賦能其長期高質量的價值釋放。

可以說,讀懂「綜合金融」,就是看懂了平安未來增長的巨大潛力。作為行業競爭中的獨特優勢和護城河,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立足於獨特的綜合業務布局、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以及強大的客戶規模,順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特點變化,經過實踐檢驗,構成了市場認可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作者 | 梁沐

編輯 | 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