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張賀
國產機器人從沒有像今天這麼受追捧。儘管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和外資爆買機器人龍頭埃斯頓(QFII/RQFII/深股通投資者對埃斯頓持股比例已突破28%的「紅線」)的熱度已經過去,但機構的調研熱情卻沒有絲毫減弱。
在埃斯頓7月20日發布的調研報告中,本月埃斯頓已經接待20次調研,其中7月12日有6場調研會議,參與機構不乏明星私募、公募、外資機構等。
過去,因為起步晚、高端製造能力弱,我國機器人產業步履蹣跚。上游被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三大關鍵零部件卡到喉嚨,成本高不說,向高端的前進步伐也頻頻受阻;下游難以進入汽車為代表的高附加值應用領域,只能在搬運、碼垛等相對低端的領域徘徊。經驗的缺乏更是阻擋了國產機器人的升級,遲遲不能追趕四大家族。國產機器人似乎被困在一個怪圈,無法跳出。
不過最近兩年情況有明顯改變,其中的關鍵就是新能源。
新能源帶來一場革命
「雙碳」目標的提出,就像扣響了發令槍,槍響後新能源各路狂飆突進。尤其是光伏和新能源車,不僅僅在重塑能源和汽車產業,龐大的產業鏈更是帶來無法忽視的需求。
以新能源車為例,一台車需要鋰電池、結構件、駕駛艙、電機電控、汽車裝飾、輪胎等諸多部件,橫跨機械、化工、電子、軟體等多個行業。在生產環節,僅鋰電池就包括前段、中段、後段工序,其中前段的電極製造包含攪拌、塗布、輥壓、分切、製片等環節,中段電芯合成涉及卷繞、疊片、入殼、注液、封口等工序,後段的封裝又包括化成、分容環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全球鋰電池產業規模就已達450億美元,按容量計算市場規模為225GWh。隨著全球對低碳發展形成共識,近兩年新能源車和鋰電池產業更是發展迅猛,無論從資本市場、各大品牌的發展狀況還是周圍人群的購車情況,都能切身體會。
新能源車的發展帶動鋰電池出貨量大幅增長。GGII數據顯示,2021年僅中國鋰電池出貨量就達到327GWh,同比增長130%。預計2022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有望超600GWh,同比增速有望超80%。預計2025年中國鋰電池市場出貨量將超1450GWh,未來四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3%。
高基數、高增速,這樣的產業很難不引起各路產業資本重視,機器人也不例外。
2021年,埃斯頓自動化就基於高端運動控制及自動化核心部件、工業機器人產品,為消費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產線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同時,埃斯頓為鋰電池行業規劃打造3-50kg全系列負載Scara機器人,滿足鋰電池生產各個環節的工藝需求。
除了能源驅動不同,新能源車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對於自動化技術、國產供應鏈的接納意願也高於傳統車企。上游供應鏈企業在本土車企供應鏈的權重,也不是海外主機廠所能提供的。而市場規模的飛速增長也意味著產能的極速擴張,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就越來越成為必須。此外,海外廠商的產能缺口也給本土廠商帶來不錯機會。
具體應用上,工業機器人目前主要用於鋰電池注塑、焊接、搬運、貼標(or 貼輔料)、碼垛等工藝段。其中貼標可使用 SCARA 機器人;產線後端的搬運和裝箱、以及 PACK 模組裝配線中,可以用到六軸機器人。對於外企主導的汽車工藝的噴塗、視覺監測等工藝,也有本土廠商在逐步突破。
總體來說,本土自動化和機器人企業所面臨的利好是前所未有的。
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提供支撐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管新能源提供多好的機會,如果關鍵零部件不能突破,那麼本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依然會受制於人,無論是盈利還是前景都將大打折扣。
以精密減速器為例,被視為精密製造巔峰的精密減速器具有極高的准入壁壘,是我國工業機器人成本占比最大的一環,約為30%左右,高於伺服系統和控制器。這樣的成本占比與國產替代程度不無關係。
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長期被外資壟斷,日本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分別在諧波減速器和RV減速器占有主導地位,並且與機器人四大家族合作歷史悠久。
不過,近幾年本土零部件廠商逐漸打破國外壟斷,與國內機器人集成廠商達成緊密合作。還拿減速器來說,綠的諧波在國內諧波減速器市場份額已經高達6成,雙環傳動、中大力德也加大布局RV減速器,此外還有大族雷射、秦川工具機等企業在精密減速器取得突破。
其他關鍵零部件領域,匯川技術、禾川科技、偉創電氣在伺服系統也已打開局面,控制器領域還有雷賽智能。主機廠中,埃斯頓、埃夫特也都在加大零部件的布局。在調研中,埃斯頓也直言,其諧波減速器基本實現了國產替代。
對於零部件廠商來說,新能源帶來的機會不僅僅是機器人,還有數控工具機。當前我國工具機產業也正處於更新周期,並且向數控工具機等高端產品突破,對於精密減速器等零部件的需求也在增長。
零部件廠商的突破以及在主機廠中的應用打通之後,企業獲得遠勝於以往的經驗積累,行業發展就此進入良性循環。從而支撐機器人產業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這就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意義。
據《中國證券報》,申萬宏源研究機械首席分析師王珂認為,機器人是未來五年營收將有翻倍空間的細分領域。過去二十年,我國機器人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機器人整機端和核心零部件領域有部分公司嶄露頭角。預計後續發展潛力仍然較大,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材料、自動化物流等高景氣新需求出現的背景下,可能體現出全行業快速發展、細分領域爆髮式發展的特徵。
麥肯錫報告也曾預測,到2030年全球約4億人的崗位將被自動化機器人替代,按單體價格30萬元計算,長期來看全球機器人市場空間可達120萬億元,是一個嶄新且空前龐大的藍海市場。
毫無疑問,未來機器人行業的競爭將愈加激烈。新能源的台子已經搭好,戲怎麼唱,就看各個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如何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