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實驗》
思維的八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作者|梁漱溟
來源|生存哲學
怎樣進行思考?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和水平?
對此,梁漱溟先生有所體悟。
1928年他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演,系統闡述了他的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以下是梁漱溟先生在廣州中山大學的演講內容。
走上哲學這條路,
只因為我喜歡提問題
哲學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沒有哲學天才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
哲學這項學問,只是少數人所能享的一種權利,是和藝術一樣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與科學完全不同。學科學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時間,總可學個大致不差。
與科學不同,學哲學不僅要有天才,並且還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哲學所研究的問題,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尋常隨處遇到,深遠難知究竟。
因此,各種科學都有進步,獨哲學自古迄今不見進步。
實則哲學問題並非沒有進步,只是進步無法與人共享。
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擺出外面與人共見,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於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人早都解決,而後人只能從頭追問。
哲學的進步不存於正面,而在負面,即指示「此路不通」。
我不但從未動過研究哲學的念頭,而且根本未曾動過求學問的念頭。
走上現在這條路,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
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占據在我的心裡,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
提得出問題,然後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為什麼會不斷有問題?這是由於我很容易感覺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覺到沒有道理,或者看到兩個以上的道理。
當我覺出有兩個道理的時候,我即失了主見,便不知要哪樣才好。
思維的八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眼前有了兩個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開,如是就占住了腦海。或許學問大都以這種感覺為起點吧。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於沒有。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於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於沒有想法。
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
用心想一個問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形成自己的判斷。
說是主見,稱之為偏見亦可。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的,但即使淺薄,也終究是你自己的意見。
什麼是哲學的道理?就是偏見!
有所見便將之視為普遍的道理,因執於其所見而極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見,不承認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見亦可,斥之曰偏見亦可。
何謂學問?有主見就是學問!學問不學問,並不在讀書之多少。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學家嚇住。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但淺薄亦好,要知雖淺薄也還是我的。
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很行。
胡適之先生的哲學很淺,亦很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而親切有味。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能動人就行了!
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為其他人連淺薄的哲學都沒有。
第二層境界: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
沒有學問的人並非肚裡沒有道理,腦里沒有理論,而是心裡沒有問題。
將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學了,道理有了一大堆,問題卻沒有一個,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絕物。
有主見,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會發覺前後左右都是與我意見不同的人。
這時候,你感覺到種種衝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於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對各種問題,你自己說不出道理,不甘心隨便跟著人家說,也不敢輕易自信,這時你就走上求學問的正確道路了。
第三層境界:融會貫通
從此以後,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你不會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親切;看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決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於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慢慢融匯到你自己。你最初的一點主見,成為以後大學問的萌芽。
從這點萌芽,你才可以吸收養料,才可以向上生枝發葉,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
這是讀書唯一正確的方法,不然讀書也沒用處。
會讀書的人說話時,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不旁徵博引;反之,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
第四層境界:知不足
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真是不錯。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後,就知道要虛心了。
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
學問的進步,不單是見解有進步,還表現在你的心思頭腦鍛鍊得精密了,心氣態度鍛鍊得謙虛了。心虛思密是求學的必要條件。
最不好的毛病是說自家都懂。
問你,柏拉圖懂嗎?懂。佛家懂嗎?懂。儒家懂嗎?懂。老子、陽明也懂;康德、羅素、柏格森……全懂得。說起來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對於前人之學,總不要說自己都懂。
因為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地先求了解它。
一種常見的毛病是:自己頭腦簡單,卻說人家頭腦簡單;自己粗淺,卻看人家粗淺。
想當然地對別人批評攻擊。可以說是有意無意地栽贓。
與此類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見思想,我總疑心對方比我高明,疑心對方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見聞,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
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於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所見如彼呢?
兩句話希望大家常常存記在心:
第一,「擔心他的出乎我之外」;
第二,「擔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我二十歲的時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後來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為自己非常擔心的緣故,才去留意人家對佛家儒家的批評,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第五層境界:以簡御繁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識,片段的見解,都沒有了;心裡全是一貫的系統,整個的組織。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
到了這時候,才能以簡御繁,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
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裡都很簡單,仿佛只有一兩句話。
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很複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裡是異常輕鬆的—— 所謂舉重若輕。
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麼,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麼,那就對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裡明白,口裡講不出來。
反過來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
讓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真要把他嚇壞了!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第六層境界:運用自如
有無學問在於能否解決問題。
比方學武術的十八般武藝都學會了,表演起來五花八門很像個樣。等到打仗對敵,叫他掄刀上陣,卻發現一套武藝都白學了。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如果學問已經通了,就可以解決問題。
真學問的人,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裡完全不會用。
第七層境界:一覽眾山小
學問裡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
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麼分數,那個是什麼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也是這樣,一切深淺精粗的層次都曾經過。
第八層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後,心裡就沒有一點不透的了,講出的每一句話都非常的晶亮透闢。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恆者,則祛俗解蔽,未嘗不可積漸以進。
至於我個人,於學問實說不上。
我大概是問題中人!
上述八層,前四層誠然是我用功的路徑;後四層,往最好里說,亦不過庶幾望見之耳—— 只是望見,非能實有諸己。
少時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學問;二三十歲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問題益轉入實際的具體的國家社會問題上來。心思之用又別有所在。
末了,我要向諸位鄭重聲明的:我始終不是學問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
我想了許久,我是什麼人?
我大概是問題中人!
帕斯卡爾:給時光以生命——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李慶明:做根「會思想的蘆葦」不容易——一個校長的哲學閱讀檔案
讓學生成為思想勞動者——沒有思想市場,世界會怎麼樣?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