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厝角頭的美顏神器 —— 嵌瓷
在潮汕平原的祠堂、廟宇屋脊上多裝飾著嵌瓷,華麗而精美的潮州嵌瓷嵌瓷賞心悅目,令人讚嘆不已。潮州嵌瓷是什麼?潮汕人大多見過,但是知道它的名字的可能並不多。上圖大家就知道了。
這個在屋頂上的建築裝飾就是「潮州嵌瓷」啦!
潮州嵌瓷俗稱貼饒或扣饒,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三大漢族建築裝飾藝術之一,也是漢族文化中稀有的特藝品種。以繪畫為基礎,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鑲嵌表現形象的建築裝飾藝術。建築物的裝飾品或供欣賞的擺設。
潮州嵌瓷被譽為「永遠亮麗的造型藝術」,與潮州木雕、潮州石雕並稱潮州古建築的三大裝飾工藝。它的藝術特點是:構圖雄偉,色彩絢麗,形象生動,質地堅實,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的題材
智慧的潮汕人民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希望和追求,在題材選取上表達了美好吉祥意願。題材內容力求豐富多樣。人物題材有漢族神話傳說,傳統戲劇和民間故事。
潮州開元寺的潮州嵌瓷
另外,潮汕民間對內容的安排搭配上很有講究,裝飾對象與裝飾內容意蘊力爭相互統一。如裝飾廟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採用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題材;裝飾脊頭、屋角頭,多以人物為主,如《封神演義》人物或鄭成功等民族英雄。
裝飾於檐下牆壁的,多是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常見的有麒麟、獅、象、仙鶴、鹿、梅花等。在構圖造型上,比較看重布局的對稱,色彩運用則以對比色達到鮮艷明快的藝術效果。
歷史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一些精明的民間藝人,面對陶瓷生產過程中廢棄的許多碎瓷片,特別是那些有釉彩與花卉圖案的彩瓷片,慧眼獨具,變廢為寶,開始創造性地利用它們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卉、龍鳳之類圖案來裝飾美化建築。
清代中後期,瓷器作坊專門為嵌瓷藝人燒制各色低溫瓷碗,這些瓷碗被彩以各種色釉,色彩濃艷,經風歷雨而不褪色。嵌瓷藝人將瓷碗進行剪裁之後,把陶瓷片鑲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各種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長壽富貴之意,主要用來裝飾祠堂廟宇、亭台樓閣和富貴人家的屋脊、垂帶、屋檐、門額、照壁等。這時的嵌瓷技藝已經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貼、浮雕和立體圓雕(俗稱「圓身」)等多種不同的藝術手法。
這麼美麗的潮州嵌瓷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製作流程
做胚、繪形。
敲瓷、剪瓷。
選瓷、修片。
貼片、上色、描線。
下圖是曾在廣東美術館展出長12米高2米的潮州祠堂嵌瓷屋頂,所用瓷片超過10萬片。
你造製作嵌瓷有多辛苦嗎?
由於嵌瓷工藝的特殊性,完成一件嵌瓷作品的時候,創作者需要一鼓作氣將瓷片鑲嵌上去,經常一蹲就是一整天,一些作品還要在屋頂完成,工程小則一個月,多則數年以上,隨著能吃苦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麼技藝也不如以往那樣吃香。
當代,因為鋼筋水泥結構樓房的興起逐漸代替了傳統建築形式,使得嵌瓷在民居裝飾方面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是,隨著人們對傳統建築文化和審美的認識,在祠堂廟宇、亭台樓閣的建設以及文物類建築的修復中,嵌瓷再次在傳統建築上大放異彩,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