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圖:研究禮圖的興盛

2022-01-21     中華古籍善本

原標題:儀禮圖:研究禮圖的興盛

本文所介紹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共十七篇。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之前篇目不詳,漢初高堂生傳儀禮。

另有古文儀禮56篇,現已遺失。

《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在宗教意識不甚發達的古代中國,中華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儀式並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樣發展成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轉化為禮儀、制度形式來約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儀禮》便是一部詳細的禮儀制度章程,告訴人們在何種場合下應該穿何種衣服、站或坐在哪個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該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等等。 文字艱澀,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而且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

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釐訂,成為職業手冊。他們要為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為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為「五經」之一。

書籍簡介:

宋代《儀禮》研究的一個特點是禮圖的興盛。南宋時朱熹學生楊復編撰的《儀禮圖》,全錄《儀禮》十七篇經文,疏解文意,均以圖示,共205幅。又按宮廟門、冕弁門、牲鼎禮器門等分類作圖205幅為《旁通圖》。此本為清康熙12年通志堂刊本。

古代中國,最重視禮治。相傳周公制禮作樂,平治天下。孔子以禮為「六藝」之一,教授弟子。其後歷朝,多以「禮治」相標榜,禮制之詳備,舉世罕見,故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儀禮》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禮儀的典籍。

南宋楊復,復字志仁,一字茂才,福建福州人,受業於朱熹,頗有才智,尤善於考索,真德秀督閩,為其修建貴德堂,以供楊復著述講學,學者稱信齋先生,有《祭禮》、《家禮雜說附註))諸書。此書成於紹定元年(1228),序稱:嚴陵趙彥肅作《特牲》、《少牢》二禮圖,問學於朱熹,朱熹認為,還應作《冠》、《婚》圖及《儀禮》堂室制度一併考之,才更算佳作。楊氏遂本尊師之意,錄取《儀禮》十七篇經文,又節取前儒舊說,疏通其意,各詳其儀節、陳設之方位,系之以圖,凡二百零五幅;又分《宮廟門》、《冕弁門》、《牲鼎禮器門》,作圖二十五幅,名為《儀禮旁通圖》附於後。同覽讀《儀禮》者,必須先明白古代宮室制度,然後於所位所陳,揖讓進退,才能不失其方。所以儒者,如李如圭、朱熹等人,在說解《儀禮》時,都要特出《釋宮》一篇,以總挈大綱,方便學人。此書不採用這一方法,而改用隨事立圖,或橫或縱,概無定向;或左或右,僅列一隅。-與李、朱方法相比,不免有無序及雜亂之感。並且,其見於《宮廟門》僅列七圖,有漏略之嫌;又因作者對經文的連解時有與舊說不同者,故所繪之圖亦與古制時有不合。但書中絕大部分圖都能循經而繪,古禮之梗概,於此書可睹其大端,對後學頗有啟發,多有裨益;作者這種另闢新徑研究經文的方法,亦足資後世學者的借鑑。

作者簡介:

楊復,復字志仁,一字茂才,福建福州人,受業於朱熹,頗有才智,尤善於考索,真德秀督閩,為其修建貴德堂,以供楊復著述講學,學者稱信齋先生,有《祭禮》、《家禮雜說附註))諸書。此書成於紹定元年(1228),序稱:嚴陵趙彥肅作《特牲》、《少牢》二禮圖,問學於朱熹,朱熹認為,還應作《冠》、《婚》圖及《儀禮》堂室制度一併考之,才更算佳作。楊氏遂本尊師之意,錄取《儀禮》十七篇經文,又節取前儒舊說,疏通其意,各詳其儀節、陳設之方位,系之以圖,凡二百零五幅;又分《宮廟門》、《冕弁門》、《牲鼎禮器門》,作圖二十五幅,名為《儀禮旁通圖》附於後。同覽讀《儀禮》者,必須先明白古代宮室制度,然後於所位所陳,揖讓進退,才能不失其方。所以儒者,如李如圭、朱熹等人,在說解《儀禮》時,都要特出《釋宮》一篇,以總挈大綱,方便學人。此書不採用這一方法,而改用隨事立圖,或橫或縱,概無定向;或左或右,僅列一隅。-與李、朱方法相比,不免有無序及雜亂之感。並且,其見於《宮廟門》僅列七圖,有漏略之嫌;又因作者對經文的連解時有與舊說不同者,故所繪之圖亦與古制時有不合。但書中絕大部分圖都能循經而繪,古禮之梗概,於此書可睹其大端,對後學頗有啟發,多有裨益;作者這種另闢新徑研究經文的方法,亦足資後世學者的借鑑。

上文所介紹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定製古籍善本、中國古畫高仿複製品,可關注、收藏孔夫子舊書網上的店鋪 原典紀書局,歡迎評論、留言,私信

編輯: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8b5afd14da08fea904922c4e5a9a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