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一周年,補上了北京成為金融中心的最後一塊短板?

2022-09-04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北交所一周年,補上了北京成為金融中心的最後一塊短板?

世界上最值錢的是時間,最不值錢的也是時間。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李旭東終於可以安安心心睡個好覺了。

2022年9月2日,北交所設立滿一周年。

這個在去年北京服貿會期間正式推出的北方唯一證券交易所,在承接新三板下一個階段發展歷程和服務中小科技創業企業方面,開始走出自己的道路。

作為新三板和北交所創立的親歷者與重要參與者,中信建投的投行委員、董事總經理李旭東,在新三板券商群體中是核心得不能再核心的重要人物。

關鍵他多次為新三板站台,哪怕在新三板對外觀感不好,甚至有大量企業紛紛摘牌的時候,李旭東也沒有放棄對這個全國股權交易系統的期望。

2021年9月2日正式宣布成立的北交所,被李旭東看作是新三板真正崛起的希望。而這一年以來的運作,也用大量的數據證實了他的想法。

按照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110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77%,民營企業占比90%;全市場總市值近2000億元,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235億元,平均每家2.1億元;合格投資者數量超513萬戶,是宣布設立前的近3倍;500餘只公募基金布局,持倉市值穩步增加。

據圈內人士透露,李旭東在近期與朋友聚餐時曾表示,最近這半年是他睡得最踏實,也是睡眠時間最長的一段時間。

實際上不光是李旭東,北京市政府很多相關部門的領導,在這一年中也從北交所發展的數據里看到了希望,他們的睡眠質量想必也提升了不少。

畢竟北交所對北京來說,是一個期盼了超過15年的「大禮包」。

擰巴的金融中心夢

在金融圈子裡有一個傳聞,從2001年開始,北京一直力爭能在當地設立一個金融中心的標杆項目,從而推動將北京打造成政治文化與金融中心戰略的落地。

很可惜的是,當時深市和滬市的相應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很多管理經驗都還在摸索中。因此,國家層面的決策者認為,再給北京開放相應的證券市場權利,有可能會引發投資者的動盪,不利於經濟和社會層面的穩定。

這成為2003年至2007年擔任北京發改委主任、後來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組長丁向陽心中的一個結。

在這段時間內,北京遇到了一個那時候看起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由於上世紀90年代對中小國企的改制以及199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原本國務院成立的專門從事證券市場外企業股權交易的「兩網」公司體系已經不再適用,因此批准由6家券商承擔企業股份轉移的代理交易試點工作。

2001年在這個股權轉讓代辦系統中出現了第一隻從主板退市的股票——水仙電器,標誌著這套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而由於這個系統開始承接主板退市企業的股份交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退出的重要一環,因此被人稱作「三板」。

丁向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機遇,畢竟這是在深市和滬市之外成立第三個證券交易系統的契機。

在他和北京相關委辦局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證券業協會發布公告顯示,所有在中關村園區註冊的高新技術企業,只要符合規定都會被納入這套系統之中,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股份報價交易的試點。

這其實就是新三板的前身,也是北京力圖吸引金融政策傾斜,打造金融中心的第一個努力高峰。

2007年接任丁向陽任北京發改委主任的張工,繼續執行了相關政策,并力圖推進在北京落地整個新三板的平台公司,而不是由中信建投等6家券商來負責整體業務的進行。

第二年的5月,距離奧運會還有三個月的時間,北京市正式發布文件宣布,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這是北京第一次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標。

可惜的是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北京原本想在三年內實現這個願望的計劃又往後推遲了兩年。

2012年,證券業協會宣布籌辦一家專業的公司平台,承接整個擴容後三板市場的日常運營和交易代辦等工作。幾個月後證監會批覆成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地點選在北京,這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新三板。

一個月後第1隻掛牌的股票出現在新三板交易系統之中,而位於北京金融街的金陽大廈,因為是新三板交易中心的駐地,也成為此後10年中國金融業關注的北方金融中心。

至此,北京想打造金融中心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見到了第一階段的希望。

到了2013年2月,證監會正式發文確認,新三板屬於證監會旗下管理的交易所體系中重要的一環,這讓當時新三板成為很多中小企業的上市聖地。

而為了配套新三板的發展,同時也為北京加入新三板的中關村園區企業找到一個退出和轉型的路徑,北京市在2013年經證監會同意成立了區域性股票交易市場,這也就是俗稱的北京四板。

當時北京四板的宣傳語中,就有「培育合格企業,直接進軍新三板」的口號。

然而,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齊以及企業規模的差距過大,2016年經歷了三年瘋狂運轉的新三板,開始有些承受不住這樣的期望,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上市之後就圖熱鬧,融資和未來發展轉板的事情都沒有下文,因此到了2016年摘牌潮開始出現。

對此,在證監會主導下,新三板系統進行了第一輪的改革,開始對上市企業進行分層管理,把企業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加大對創新層企業的扶持力度。

但由於整個新三板市場交易體系依然在券商和機構間進行,相應的條件和交易活躍度受限,企業股份無法在實時系統中實現正常交易,對很多優秀企業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同樣到這個時候,北京四板市場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企業認為掛板沒有什麼用,甚至積極性逐漸下降趨勢也已經出現。

為了維持北京四板的活躍度和新掛板企業的數量,北京市和各區政府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扶持和獎勵措施。頂峰時期,有一些北京核心區政府能100%報銷企業掛四板所需的費用。而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批金融掮客,他們四處遊說中小企業前往四板市場掛板,並按一定的比例從中小企業獲得的補貼中拿到相應的提成。

但這跟北京主導建立新三板和四板市場的初衷,大相背離。

不容易的中信建投

中信建投作為國有資本的券商,受相關政府部門的委託,從兩網公司時代就一直參與證券市場外企業股份轉移和交易的活動。

而到了兩網市場關閉之後,證監會直接指定以中信建投為核心的6家券商,代辦證券市場外企業股權轉移和交易的活動。

這其實是一個純市場化的行為,也符合當時市場需要專業人士操持的觀點。

李旭東就是在那個時候接觸到三板市場,並跟整個市場發展心氣相接,命運相連。

2008年,當時新三板的雛形已經出現,相應的系統建設已經完成。中信建投在跟證監會溝通之後,準備試水新三板的交易系統,他們看上了一家高新企業——中航新材。

當時中信建投選出來擔任中航新材新三板項目組組長的就是李旭東,當然他是一個純純的新三板新人,但他帶領著一批員工拚命努力適應規則,終於趕在2009年7月1日,成功讓中航新材成為新三板股權轉讓系統第一個掛牌的企業。

而這個過程中由於新建股權交易系統的吸引力,中航新材的募資異常順利,也讓李旭東逐漸堅定了支持新三板發展的決心。

此後,李旭東開始頻繁參與新三板上市企業的保薦工作。

2011年中信建投準備成立專門的項目部對接新三板的業務,同時受證監會委託參與到新三板市場公司的組建工作中,提供市場經營者層面的相關意見。

當時中信建投的領導找到李旭東,希望他擔起這個擔子。但李旭東一直很猶豫,畢竟相較於深市和滬市,新三板還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市場,發展前景到底如何無法判斷。

最終,是行業內瘋狂問詢的其他券商和擬上市企業的態度給了他信心。於是他牽頭成立了投行5部,當時加上他一共9個員工,就這9個人撐起了中信建投在新三板的所有業務。

在這之後,李旭東成為中信建投在新三板的代言人,也因為他積極支持新三板、維護新三板發展和品牌形象的各種舉動,被市場稱作新三板的護航者。

然而,2015年之後,第一批上市企業的紅利消失,新三板企業開始 陸續出現零星摘牌的現象。李旭東當時就代表中信建投頻繁向監管層面提出建議,要求將已經上市的企業進行篩選,對優質的企業進行政策的扶持和傾斜。

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三板最重要的問題是好企業留不住。這些好企業才是券商關注的核心,而這些企業在新三板如果融資不順利或者交易活躍度不高,他們就可能想辦法轉板去主板或者創業板,「掏空新三板」成為那個時候他最焦慮的事情。

也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李旭東的朋友圈中頻繁出現失眠或者夜裡睡不著,起來聽音樂的照片。

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信建投的新三板業務依然在咬牙堅持,而他們也通過自己對於三板企業的熟悉,開始逐漸介入到轉板業務和再融資業務中。

12年來,李旭東帶領團隊累計推薦新三板掛牌公司450多家,累計為掛牌公司募集資金320多億元,成為整個新三板證券企業的翹楚。

李旭東一直對新三板保持著自己的堅持,他認為只要政策完善,新三板的活力一定會被釋放出來。

2021年9月2日的那個晚上李旭東有點忙,還在出差中的他,迎來了國家將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消息。

在新京報的採訪中他表示,當時「沒歡呼雀躍,覺得還挺平靜的」,他第二天專門發了條朋友圈紀念,並回顧了自己這12年的新三板歷程。

在這則朋友圈中,除了中航新材這個「第一單」外,李旭東還記錄了2020年7月27日精選層設立等三個他自己的「新三板時刻」。

有朋友介紹,私下裡李旭東在去年年底友人組織的酒局上曾喝醉過一次,認為自己這12年的等待沒有白費。

從無人問津到被追逐的企業

張皓然是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董秘,對於北交所成立之後給企業帶來的變化,他的感觸尤為深刻。

在他眼中2016年成功登陸新三板的自己這家企業,其實被券商朋友忽悠的成分比較大。「當時有券商的朋友找過來,因為我們是一家做某類金屬高端加工定製機器的企業,在這個細分領域,我們技術在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他們找過來迫切希望介紹我們上新三板。」

由於這個市場比較狹窄,而且每一單的生產周期較長,純粹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定製研發相應的機械。「所以公司的年度營收並不高,利潤也比較穩定,我們董事長曾經有在國內或國外上市的心思,但跟各個證券交易所對接後發現沒有符合我們的交易渠道。」

猶豫了很久,張皓然的公司最後在2016年還是上了新三板。「當時老闆覺得有這樣一個掛牌交易系統,最起碼能將他承諾給核心員工和研發團隊的股權期權兌現,這對於保證團隊的穩定有很大的好處。」

但是上了新三板以後,他們發現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三板的活躍度沒有他們想像得那麼高,而且機構投資人之間的決策也不是有一個區間可以企盼。「所以嚴格地說上板以後股權交易並沒有頻繁發生,也達不到董事長所期望的能讓內部股權尤其是獎勵給員工的期權流動起來的目標。」

關鍵這家公司上市還有一個核心訴求,就是希望通過多輪增發,能融資實現擴產和對於其他類型機械核心科技的研發。

但由於股權流動的緩慢和交易不確定,新三板整個的邏輯讓他們感覺徹底沒有辦法實現相應的需求。

「新三板上市最後成為我們這家公司的一個身份,僅此而已,最多讓董事長到省裡面彙報工作的時候,可以有一層光環。」

但去年北交所成立之後,他們發現自己面臨的融資環境和相應的資本渠道突然打開。

「北交所成立一個月內我光接券商的相應電話和投資人的郵件就有100多次。」張皓然表示,這讓企業面臨的整個資本環境一下子變得生機盎然起來。

在他看來公司本身技術實力非常出色,就是由於資本的欠缺,使公司經營擴產的目標沒法達成。而原本三板比較沉寂的股權轉讓,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就變成了一個死循環,但現在北交所的開立讓公司原本停滯的股權轉讓和交易突然有了新的空間,也吸引到越來越多投資人的關注。

「現在已經有意向性的股權注入和投資超過20筆。」張皓然覺得這是他出任董秘以來最幸福的一段時間。也因此作為新三板精英層的成員,他們公司已經開啟了向北交所轉板的相應準備工作。

其實中國資本市場差的就是一個承接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北交所的出現補上了這個空間,而且讓原本就是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新三板,產生了新的活力和承吸效應。

當然這也補上了北京真正成為金融中心的最後一塊短板,也讓中信建投這些跟著新三板不停前進的券商,收穫了真正的業績希望。

接下來就看市場的表現和未來企業發展的規劃了。

一切應該交給時間。

本篇作者 | 行者| 當值編輯 | 楊帥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 圖源|VCG

2022年中產業經濟論壇線上課

8.29-9.9 限時活動

超級會員免費看新用戶129元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