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杜拜,人們能想到無非就是豪車、高樓、富得流油、全世界最有錢的城市,其實作為中東地區最富裕的地方,杜拜同時也是擁有眾多黑科技的城市,畢竟有錢。
杜拜市政府公布了一款名為Smartflower可以跟著太陽的走向自動調節方向的太陽能電池板。
說起來這個太陽能電池板可跟普通太陽能電池板不太一樣,首先是外觀就很奇特,長得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向日葵」。
由於長得就是向日葵的模樣,工作方式也是模仿向日葵,它可以自動同步時間,這樣太陽轉到哪裡這朵「向日葵」就跟到哪裡。
Smartflower太陽能發電板是單一的整合系統,使用起來直接放置在光照充足的戶外,用螺栓固定在地面上就行了。由於它是跟著太陽的走向來吸收太陽能量的,且Smartflower總能與吸收光保持90度角,實現最大的太陽能吸收值從而更高效的產生電能,所以相比起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板,Smartflower平均每年的發電量可以提高23%左右。
而且在Smartflower的每個「花瓣」後有一排小毛刷,工作的時候毛刷也會自動清潔,所以不易積灰塵發電效率也更高些。
只要太陽升起,Smartflower的「花瓣」就會自動打開,到了晚上,它的太陽能板又會自動摺疊起來,整個過程完全自動化。
此外由於Smartflower配置了自動偵測風速感應器,當風速達到一定級別或者遇著下雨天了,那Smartflower的「花瓣」就會自動閉合以保護那些太陽能電池板,而等天氣轉好後,Smartflower又會自動開啟。
可以說這朵「向日葵」真正做到了將植物性能完美融合到科技中並加以利用,厲害了杜拜!
完整視頻
試題連結
阿聯杜拜政府發布了一款新型太陽能電池板,因其形如花瓣,晝開夜合併智能追光,命名為「智能太陽花」。我國引進「智能太陽花」,並率先在新疆烏魯木齊安裝調試完畢,正式併網發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相比傳統光伏電池板,「智能太陽花」的發電效率大幅提高,是因為其能夠( )
A.增大太陽高度 B.增長日照時間
C.增強太陽輻射強度 D.保持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在夏至日,相比起杜拜,新疆的「智能太陽花」( )
A.水平轉動角度更小B.仰角變化幅度更小
C.正午影子更短 D.展開時間更短
【答案】1.D 2.B
【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相比傳統光伏電池板,「智能太陽花」可以「智能追光」,隨時保持與太陽光線垂直,因此其發電效率大幅提高,D正確;太陽高度和日照時間都與當地地理緯度有關,「智能太陽花」不能增大太陽高度或增長日照時間,AB錯誤;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高度、海拔、天氣等有關,「智能太陽花」不能增強太陽輻射強度,C錯誤。故選D。
2.新疆和杜拜都位於北半球,且新疆比杜拜緯度高。夏至日時,北半球緯度越高,晝長越長,因此新疆的白晝比杜拜更長,所以新疆的「智能太陽花」水平轉動角度更大,展開時間更長,AD錯誤;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新疆的正午太陽高度比杜拜小,因此在夏至日,新疆的「智能太陽花」仰角變化幅度較小,正午影子更長,B正確,C錯誤。故選B。
【點睛】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太陽高度越小,物影越長。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應使太陽光與集熱板成直角。
水庫是我們地理習題中經常見到的地理事物,其實我們對他的了解只是皮毛。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最全的關於水庫(水電站)的知識。有一些是我們平時教學很少見的素材。歡迎大家收藏、轉載。
考查角度一:水庫(大壩或水電站)的區位選擇問題
一、常規水庫(大壩或水電站)的區位選擇
大家還記得大壩(水電站)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的位置嗎?
水電站一般要建在峽谷的出口處(工程量小,庫區面積大)
水庫開閘放水
看了這個圖片,你會想到哪些與我們地理相關的內容呢?
1、水庫和大壩是一回事嗎?水庫和大壩區分
大壩是用來攔截水流的,水庫是蓄水的.
大壩就像門,水庫是房間.
作用----
大壩:攔截洪峰,發電,調節蓄水量,調節水位適應航船上下游.
水庫:蓄水,灌溉,養殖,旅遊,調節氣候,供給生產生活用水,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改善航運條件……
2.水庫選址
說到水庫的選址,咱們得要先知道水庫的作用是什麼。水庫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節河流的流量,那它是怎麼調節的呢?在豐水期,河流水位上漲,為了防止下游出現洪澇災害,水庫會提前騰空庫容蓄水,此時水庫主要起到防洪的作用。但當水位超過水庫的庫容警戒線時,水庫也會開閘泄洪。在枯水期,河流的徑流量較小時,水庫會將庫區的蓄水放出,滿足下游的生活生產需水。
因此水庫大壩的選址應綜合考慮水庫大壩的作用和當地自然地理的特點。
(1)壩址應建在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處,使壩身較短,從而節省築壩工程投資;
(2)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口袋形」的窪地、小盆地,以保證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和庫容。
(3)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地質地形複雜地段,儘量少淹沒農田,無泥石流、滑坡等危險地質災害的地方,以保證工程的安全。
二、抽水蓄能水電站(上水庫)區位選擇
抽水蓄能電站利用電力負荷低谷時的電能抽水至上水庫,在電力負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又稱蓄能式水電站。它可將電網負荷低時的多餘電能,轉變為電網高峰時期的高價值電能,還適於調頻、調相,穩定電力系統的周波和電壓,且宜為事故備用,還可提高系統中火電站和核電站的效率。我國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起步較晚,但由於後發效應,起點卻較高,近年建設的幾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技術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區位條件:
1、抽水蓄能電站對電網起到調峰作用,能夠提高火電機組的效率,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必須是電網有足夠的低谷電能。並且抽水蓄能電站在考慮水泵、水輪發電機組的效率之後,發電收益大於火電機組因調峰而降低的收益。
2、抽水蓄能電站選址條件主要是地形上能建設合適庫容和站址距電網有經濟合理距離。
3、上、下兩庫均利用相近的天然河道或湖泊。這種站址比較難選,上庫的調節庫容量一般考慮5一l0小時的蓄放水量,而水位變化輻度不超過水輪機工作水頭的10一20%。而且上、下庫之間的水位差也不會很大。
4、上庫由人工圍建時,下庫則利用天然河道、湖泊、海彎或利用已經建成的水庫。上、下兩庫均由人工圍建,只能建純抽水蓄能電站。人工圍建下庫,而上庫則為已建成的水庫。或者可對原有的常規水電站進行改造,成為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
5、從上圖來看,抽水蓄能電站建在鞍部地形上較為有利。
三、地下水庫區位選擇
中國首座地下水庫:不占一分地,不產生一個移民,鞠躬盡瘁服務數年
這種水庫建造在地下,具有減少蒸發量、水質不易污染、投資小、不占用地表面積、防止海水倒灌等優點。因此這種水庫在西北乾旱地區和濱海地區均受到廣泛重視。
地下水庫與地表水庫相比是指修建於地下並以含水層為調蓄空間的蓄水實體,就是把水蓄在土壤、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裡。
1、地下水庫與地表水庫的區別
1
它們攔截和儲存的對象不同。地表水庫攔截地表徑流,地下水庫攔截地下徑流。
2
地表水庫將水儲存在地表的峽谷、窪地中;地下水庫將水儲存在天然含水層(儲水構造)的介質中,形成「水-岩」兩相體系。它的存在和運動更為複雜,定量描述這種運動的科學是地下水動力學。
3
地表水庫必須要有攔水工程———水壩,有的地下水庫要有截水工程———地下水壩。例如在濱海河谷地區開發地下水經常導致海水入侵等問題。通過地下截水工程,不僅攔截了地下徑流形成地下水庫,而且還阻擋了海水沿含水層的滲流侵入,有效地防止海水入侵。有些情況不需要修建地下截水壩,例如邊界完整的地下水盆地。
濱海河谷型地下水庫示意圖
(—原始地下水位;—建庫後壩內地下水位;—海水位;—地下水壩;—地下水庫鹹水殘留體;—建庫後壩外地下水位)
4
地下水庫要有含水層補給工程,即通過各種工程手段(天然滲入、井、渠、溝引滲等)將地表水引入地下含水層中,這是實現調蓄的基本條件之一,地表水庫不需要這種工程。
5
地表水庫的很多功能如航運、發電、養殖、旅遊等是地下水庫所不具備的,地下水庫也有一些特殊功能如儲能功能。
2、地下水庫的功能
1
蓄水功能
地下水庫的蓄水功能以一般構建在賦水介質空隙內的庫容空間為基礎。遵循「以豐補欠」的原則,利用巨大的貯水空間,地下水庫可以在豐水期蓄積大量的水,以備枯水期之用。從而優化水資源在時間上的配置。
2
調水功能
選擇合適的地點和途徑,通過相應的工程手段,人為干預庫區地下水的補入與采出。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將經濟合理地用於地下水庫的水資源調入庫中。另一方面,在恰當的時間最有效地將庫中水調出到需水單位。由此完成優化水資源配置的功效。
3
其他功能
地下水庫還可以防止地面沉降、滋潤生態環境、增加對降水資源的截留、調節小氣候、儲冷儲熱等。這些都屬外延功能,以蓄水和調水功能為基礎。
3、地下水庫的建庫條件
地下水庫的修建離不開它的基本建設條件,根據現有地下水庫的建設經驗,現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了建庫的基本條件。
(1)修建地下水庫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庫的成功建設必須要符合一定的水文地質條件。首先,必須有地下河谷和適宜的含水層的存在,具有高透水性,高孔隙率的含水層和不透水的粘土層組成,才能形成有實際意義的地下水庫。
(2)水源條件。要有充足的地下水補給源,水量越充足,建設地下水壩的效果越明顯。水源通常來自於本流域或跨流域的地下徑流和調水,還有當地的降雨入滲。對於農田灌區來說,其渠系和田間灌溉入滲也是主要的補給源。
(3)良好的地下水開採條件。取水條件是建設地下水庫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通過地下水庫的調蓄水之後,由於地下水開採的特點必須要打井抽水。所以,地下水庫的含水層必須透水性較強,單井的涌水量要足夠大。這樣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為蓄水提供更大的空間。
(4)其他條件, 如環境地質條件和生態條件等,也是地下水庫發揮更大價值的重要因素。
四、「丁壩」區位選擇
考查角度二:水庫(大壩或水電站)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目前根據國家氣候中心《2016年度長江三峽地區氣候狀況監測報告》確定的是對庫區局部氣溫的影響。夏天有降溫效應,冬天有增溫效應,但影響範圍不超過20公里。蓄水前後三峽庫區氣溫呈上升趨勢,但如果放在大尺度時間上看,這種趨勢與全球變暖趨勢是一致的。
另外三峽庫區海拔175米,663千米長、平均寬度1.1千米的狹長水體,水域面積最大1084平方千米,這種尺度的水體一個高山峽谷中,是難以影響我國西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環流條件的。因為要改變天氣和氣候,需要大氣環流在大範圍、長時間內平均狀態變化,其水平尺度在幾千千米以上,垂直尺度在幾千米-幾十千米以上。
它可以調節水庫周圍的大氣,具有增濕的作用.夏天降溫、冬天增溫.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後,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使局部地表空氣變得較濕潤,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
1. 對降雨量的影響
(1) 降雨量有所增加:這是由於修建水庫形成了大面積蓄水,在陽光輻射下,蒸發量增加引起的.
(2) 降雨地區分布發生改變:水庫低溫效應的影響可使降雨分布發生改變,一般庫區蒸發量加大,空氣變得濕潤.實測資料表明,庫區和鄰近地區的降雨量有所減少,而一定距離的外圍區降雨則有所增加,一般來說,地勢高的迎風面降雨增加,而背風面降雨則減少.
(3) 降雨時間的分布發生改變:對於南方大型水庫,夏季水面溫度低於氣溫,氣層穩定,大氣對流減弱,降雨量減少;但冬季水面較暖,大氣對流作用增強,降雨量增加.
2. 對氣溫的影響
水庫建成後,庫區的下墊面由陸面變為水面,與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方式和強度均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氣溫發生變化,年平均氣溫略有升高.
3、 對水文的影響
水庫修建後改變了下遊河道的流量過程,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遊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並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斷絕水的來源而乾涸;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因河水流量減少引起河口淤積,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減少,使得河流自凈能力降低;以發電為主的水庫,多在電力系統中擔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變化幅度較大,致使下遊河道水位變化較大,對航運、灌溉引水位和養魚等均有較大影響;當水庫下遊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斷流時,勢必造成水質的惡化.
4、 泥沙淤積問題
以三門峽水庫為例說明水庫淤積問題.水庫於1960 年蓄水,一年半後,15 億t 泥沙全部淤在潼關—三門峽河段,潼關河床抬高4. 5 m.淤積帶延伸到上游的渭河口,形成攔門沙,兩岸地下水位也隨之抬高,從而造成兩岸農田次生鹽鹼化
5、 對水體的影響
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後便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比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從而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如水華現象的出現;水庫蓄水後,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這些都是修壩後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水庫蓄水後,對水質可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1) 有利影響:庫內大體積水體流速慢,滯留時間長,有利於懸浮物的沉降,可使水體的濁度、色度降低;庫內流速慢,藻類活動頻繁,呼吸作用產生的CO2 與水中鈣、鎂離子結合產生CaCO3和MgCO3 並沉澱下來,降低了水體硬度.
(2) 不利影響:庫內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氣介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因此復氧能力減弱,使得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比河流弱;庫內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於藻類光合作用,壩前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因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被淹沒的植被和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並釋放沼氣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樣導致溫室效應;懸移質沉積於庫底,長期累積不易遷移,若含有有毒物質或難降解的重金屬,可形成次生污染源.
6、其他影響
(1)破壞淹沒大量珍貴的農田土地,和各種風俗文化,文物建築.
(2)破壞當地生態環境,阻止了長江水生動物的洄遊,可能會使某些珍稀物種絕滅.
(3)可能導致中國水資源的不平衡,影響整個中國網絡狀的水流系統.
(4)影響當地氣候,是當地溫度更加溫和穩定.降雨增多.減少下游水量,可造成下游用水困難.
(5)水庫本身的建造過程和建完水庫後蓄滿水對當地的地理構造造成額外壓力,可能導致各種地質災害.如地震.
7、小型水庫的影響(如永定河上的水庫.)
(1)可導致河流斷流,影響下游生態系統,天氣變得乾燥少雨.
(2)加大河水的污染程度,因為河流中的河水變少.
總結:「水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思維導圖
考查角度三:水庫「消落帶」的開發與保護
人類修建水庫,抗洪興利,同時也改變著水與自然。水庫邊生態系統尤其特殊與重要。想了解這個領域,「消落帶」則是你躲不開的關鍵詞。
「消落帶」是指江河、湖泊、水庫等水體季節性漲落使水陸銜接地帶的土地被周期性地淹沒和出露而形成的乾濕交替地帶。這裡是水、陸及其生態系統的交錯過渡與銜接區域。
消落帶的成因:
1、季節性水位漲落:季節性的水位漲落使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於水面的區域;
2、周期性蓄水:大型水庫周期性蓄洪或泄洪,導致水位升降,形成消落帶。
消落帶功能與特徵:
消落帶的生態環境既受到水位消漲和陸岸帶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江河湖庫水體及陸岸帶人類的生活與健康,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消落帶自身具有獨特的空間結構和生態功能,與相鄰的水陸生態系統之間均發生有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對這些區域的研究應考慮其動態性。
消落帶的功能
消落帶作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前的過渡區域,是陸域集水區泥沙、有機物、化肥和農藥等進入水域前的最後一道生態屏障,也是水體循環調節的緩衝帶,對水陸生態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物種流起著廊道、過濾器、屏障等作用,在凈化陸域集水區面源污染、穩定庫岸、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生物生境、美化景觀、維持水陸介面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等方面,都提供著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
水庫消落帶的四大特徵
消落帶具有季節性水位漲落,由於水庫調度方式的不同,不同水庫的消落帶水落漲落幅度不同;
消落帶為乾濕交替地帶,由於水位季節性漲落使水陸銜接地帶的土地被周期性地淹沒和出露,這裡的生態環境條件特殊而不穩定,對外界變化與干擾反應敏感,是生態脆弱帶;
水庫運行調度控制,會改變消落帶的泥沙淤衝過程和生態系統變化過程。水庫消落帶由陸地向水陸交替的濕地的轉變,收到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同時干擾作用;
消落帶的形成使原本的陸生環境改變,許多原本的陸生動植物因無法適應新的生境而死亡或遷移,而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植物繼續在這裡生存和繁衍,因此這裡的生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結構和適應性。
三峽庫區巫山縣大寧河大昌湖漲落帶夏季出露情況
保護國際基金會在重慶市開州區鯉魚塘開展其水庫水資源保護項目,並與開州區環保、林業等部門和當地社區合作,在水庫一、二級保護區沿岸建立多功能多帶生態恢復模式,加強鯉魚塘水庫及周邊區域的環境綜合保護及治理工作。
通過設計實施水庫庫岸帶(主要為消落帶區域)的植被恢復,增強庫岸帶生態系統自我設計和自我維持功能。我們設計配置水庫庫岸植物帶,以此增強庫岸穩定性,發揮庫岸植被攔截面源污染、凈化地表徑流的功能,有效保護鯉魚塘水庫水源水質。通過庫岸生境設計,為庫岸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豐富鯉魚塘水庫的生物多樣性。
同時,我們通過示範「魚菜共生」的消落帶友好型利用模式,保障鯉魚塘水庫的水資源和健康環境。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符合耕作體系,在這裡水產養殖(魚)與水耕栽培(菜)被巧妙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水質無憂,種菜不施肥而茁壯生長。
典型習題匯總
攔水大壩題組
2019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級第一次質量普查調研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下圖中的地區位於我國鄱陽湖平原地區,該地村民為了灌溉之便開挖了兩條水渠,並在河中修築兩條低矮的水壩(低於河水水面)。完成9 -11題。
1.圖中水壩的影響( )
A.提高水壩上游的流速
B.減少水壩下游的流量
C.提高水壩下游的水位
D.減少水渠的流量
2.圖中水渠利用率最高的月份( )
A.11-12月
B.9-10月
C.7-8月
D.5-6月
3.圖中泥沙堆積最多的地點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CB
解析
1、本題考查大壩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建設中產生的環境問題,以及建成後所產生的影響等。修建水電站的意義主要有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遊、改善局部地區的氣候等。
水電站(水庫、大壩)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由上述知識可知,該題中的低矮水壩能起到攔水、攔沙作用。水壩上游的流速會減慢,A錯;減少水壩下游的流量,B正確;水壩下游的水位,只會變得更加平穩,C錯; 從位置上看,水壩建在水渠的下游,是為了截留引水,增加水渠的流量,D錯。答案選B。
2、水渠引水主要是為了灌溉用水。該地(鄱陽湖平原)位於長江流域,7、8月的伏旱天氣對農業影響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答案選C
3、平直的河道---侵蝕岸、堆積岸的判讀
較平直的河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順著河流的流向,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堆積;南半球左岸侵蝕、右岸堆積。
注意:若「河流兩岸地貌類型」「河流流向」與「河流所處半球」中已知任意兩個特徵,可以根據上述方法推斷第三個特徵。
彎曲的河道---侵蝕岸、堆積岸的判讀
結合「凹凸」二字的字形,理解「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彎道時,水流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表層水流趨向凹岸,沖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於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河流變得越來越彎曲。
由上述地理原理可知,該河道從彎曲來看,乙和丁位於凸岸堆積明顯,但還要注意大壩的攔沙作用,尤其是位於上游的大壩攔沙作用明顯。答案選B。
2019年北京海淀區高三年級第二學期期中練習
下圖為我國某水庫最高控制水位及多年平均水位的海拔隨季節變化圖(單位:米)。最高控制水位是指綜合水庫灌溉、發電效益及水庫運行安全等因素,允許蓄水的上限水位。死水位是指正常運用情況下,允許水庫消落的最低水位。讀圖,回答第4、5題。
4.該水庫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較低是因為該時段( )
A.上游灌溉需水多
B.下游防洪壓力大
C.流域內降水量少
D.庫區內蒸發量大
5.該水庫可能位於( )
A.青海省東部
B.浙江省西部
C.甘肅省北部
D.雲南省中部
答案: BB
解析:
4、水庫這種水利工程措施有很多綜合效益:如防洪、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旅遊等,同時對周邊地區的環境有影響,如調節氣候等。從防洪角度考慮能起到攔蓄洪水,對下遊河流進行調蓄作用。從多年平均水位來看:5到7月水位較高,說明當地主汛期在5到7月之間。在汛期到來之前,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為更好防洪,人們會在汛期到來前釋放出更大庫容,以便調洪蓄洪,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答案選B。
5、從汛期出現的時間看,主要在5到7月。結合我國東部雨帶推移規律,該地位於長江流域附近。從水庫海拔看最高海拔為110米,結合中國三級階梯分布,應該位於第三階梯,答案選B。青海位於第一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雲南甘肅位於第二階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
地下水庫題組
湖南省2016屆高三上學期四校聯考地理試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水資源短缺是許多地方面臨的突出問題,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有些地方採用在地下含水層設置地下水壩的方式儲存水量,擴大蓄水效益。下乙圖為位於台灣島西面台灣海峽南部的澎湖列島主島馬公地區的一座地下水庫,其地下水壩的長度為820米,厚度為0.55米,主要提供馬公地區農業灌溉用水,為缺水的馬公提供水資源。下甲圖為澎湖列島位置示意圖。
(1)分析馬公地區缺水的原因有哪些?(6分)
(2)相對於地表水,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的主要優勢是什麼?(4分)
(3)相對於地上水庫,地下水庫具有哪些優點?(4分)
解析:
(1)該地區缺水的主要原因要從降水量、蒸發量、地表徑流量及需水量等方面進行分析。由圖可知其位於台灣山脈背風一側雨影區,加上地形平坦,不利阻擋水汽,降水少;又因緯度低,氣溫高,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且位於島嶼,面積小,徑流短,最終使得缺水狀況突出。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相對於地表水,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的主要優勢是水量穩定,水質好,不易蒸發。
(3)結合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相對於地上水庫,地下水庫具有的優點主要是不占用土地資源、安全性高、投資低。
答案:
(1)位於台灣山脈背風一側雨影區,加上地形平坦,不利阻擋水汽,降水少;(2分)緯度低,氣溫高,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2分)位於島嶼,面積小,徑流短。(2分)
(2)水量穩定,水質好,不易蒸發。(1點兩分,答對兩點給滿分)
(3)不占用土地資源、安全性高、投資低。(1點兩分,答對兩點給滿分)
抽水蓄能水電站題組
(2019屆皖南八校第一次聯考)
羊卓雍湖與納木錯、碼旁雍鋝錯並稱西藏三大聖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為調節拉薩居民用電季節差異,保障高峰季節用電,20 世紀 90 年代,當地在羊卓雍湖與雅魯藏布江之間建設了一座抽水蓄能電站。發電時,直接從羊卓雍湖放水發電,尾水泄入雅魯藏布江;蓄能時,從雅魯藏布江抽江水(經沉澱池)入羊卓雍湖。讀「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站示意圖」,完成 1-3 題。
1.羊卓雍湖的主要補給水源來自(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雅魯藏布江
2.推測該電站主要發電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抽水蓄能模式的運行,可能使羊卓雍湖( )
A.成為外流湖
B.泥沙增加
C.鹽度升高
D.水質改善
答案:BDD
解析:
1、羊卓雍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主要補給水源來自高山冰雪融水。
2、拉薩位於青藏高原,夏季氣候涼爽,空調等設備耗能少;冬季氣溫偏低,需要供暖,耗能多。因此,該電站主要發電季節是冬季。
3、羊卓雍湖是內陸湖泊,通過抽水蓄能模式的運行,可以改善靜水狀態,更新水體、改善水質。
山西省三區八校2018屆高三第二次模擬
抽水蓄能電站是把下水庫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庫,在上水庫中蓄水,相當於儲存了電能,當上水庫的水向下流時,可推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釋放能量。讀我國某地抽水蓄能電站景觀圖和原理示意圖,完成4—6題。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4.抽水蓄能電站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水的勢能,增加發電量
B.提高水的下流速度,增加發電效率
C.調節電力供應
D.蓄積山區雨水,提供豐富的電力資源
5.下列關於抽水蓄能電站水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下水庫主要的作用是蓄積上水庫向下流動的水
B.下水庫海拔較低,落差較小,發電量少
C.上水庫海拔高,庫容的面積更大
D.上水庫工程建設的難度一般比下水庫更大
6.在一天中,把下水庫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庫的時間主要集中在( )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後半夜
答案: CDD
【考點定位】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
【點睛】重點是了解這個情景!要理解能量守衡的道理,將水抽到高處蓄積,消耗電能,是將電能轉化為勢能。水從高處流下,勢能轉化為動能,用來發電。不考慮能量損失,但發電量、發電效率不會增加。既然要調節電力供應,只能選擇用電量少,電量有富餘的時間段進行抽水到上水庫蓄水。
4、從抽水蓄能電站工作原理示意圖中可以看出,該電站將水從低處水庫抽到高處水庫,提高水的勢能,增加下流速度,但抽水過程要耗電,從能量守衡角度看,不會增加發電A錯。也不會增加發電效率,B錯。該電站在用電量高峰時期發電,而在用電較少的時期抽水蓄水,從而調節不同時期的電力供應,C對。圖示蓄水不是提供更豐富的電能,D錯。
5、結合前面分析,讀圖,上水庫的主要作用是蓄積由下水庫所抽調的水,而下水庫的主要作用是發電,A、B錯誤。上水庫海拔高,庫容面積小,工程建設的難度較大,庫容面積較小,C錯誤,D正確,選D。
6、根據抽水蓄能電站工作原理推測,該電站發電時期為用電量高峰時期,而在水電較少的時期,將部分電能用於抽水。因此把下水庫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庫的時間主要集中在用電量較少的後半夜,D對。A、B、C錯。
四川外院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2017屆高三下學期二檢文綜
抽水蓄能電站是利用電網負荷低谷時的電力,由下水庫抽水到上水庫蓄能,待電網高峰負荷時,放水回到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我國規劃建設了數量眾多的抽水蓄能電站。下圖為抽水蓄能電站組成示意圖。據此回答7—9題。
7.華北地區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水資源的儲存量
B.循環利用水能資源
C.提高電網運行的穩定性
D.增加能源供給
8.一天中,把下水庫的水回抽到上水庫的時間段主要是( )
A.0:00~6:00
B.8:00~11:00
C.14:00~18:00
D.19:00~23:00
9.近幾年,我國在西北地區規劃建設多座抽水蓄能電站,主要因為西北地區( )
A.經濟發展較快,常規能源短缺
B.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展快
C.全球變暖,降水增多
D.水資源短缺
答案: CAB
解析:
7、本題考查水資源的相關知識。
抽水蓄能電站興建有多種目的,如增加能源供給,拉動經濟發展,發展旅遊業,調節電網穩定性等。華北地區水資源及水能資源較少,電網中火電比重大,缺少經濟的高峰手段,電網安全受威脅,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主要目的應是調節電網的穩定性。
8、本題考查人類生產生活與資源供應的相關知識。
把下水庫的水回抽到上水庫,需要消耗能源,因此應選用電量少、電網電量充足的時段。0:00-6:00時段為後半夜,人們生產生活用電量少,電網中電量盈餘。
9、本題考查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的相關知識。
近幾年,西北地區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增加,在電網中占的比重增加,但太陽能、風能發電不穩定,對電網安全形威脅,因此需要建抽水蓄能電站來調節電網的穩定性。
「丁壩」題組
2012山東高考
遼河地處我國東北半乾旱半濕潤地區,其幹流水量主要來自東側支流,泥沙則主要來自西側支流,有「東水西沙」之說。流域內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集中,水資源量遠小於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為此國家規劃實施「引松濟遼」調水工程。圖5為遼河流域局部區域圖。
「丁壩」是遼河河道整治中常採用的一種工程。圖5右上角為丁壩景觀圖。試推斷丁壩的作用。
解析:「丁壩」是由堤岸向河流中部伸出的垂直河流的直牆,能夠減輕對堤岸沖蝕,減少河床中部泥沙的沉積,通過束水可提高枯水季節水位,有利於河運。
答案:保護河岸;提高枯水季節河流水位,利於通航;提高河水流速,減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積。(答對一點即可)
在海邊或河流邊,我們有時會看到如圖的水工建築,那就是「丁壩」。因為它一端與海(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與堤岸構成「丁」字形,因此叫「丁壩」。讀以下兩圖,回答問題。
1.圖甲中,長江橫沙兩島修築丁壩的主要目的是( )
A.攔截泥沙
B.防止河流衝擊岸堤
C.便於發展水運
D.便於撒網捕魚
2.圖乙河流中,最需要修築丁壩的是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答案:1.B 2.A
解析:
1.丁壩一段與海岸相連,另一端伸入水域,能減水流速度,從而降低水流對岸堤的衝擊,B項正確。
2.甲處位於河流彎曲處的凹岸,水流速度快,在此處修建丁壩,能減輕水流對河堤的侵蝕,A項正確。
3、下圖所示的水工建築,它一端與海(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與堤岸構成「丁」字形,故名「丁壩」。「丁壩」的主要作用是
A.減弱海(河)堤被侵蝕
B.加快輪船航行速度
C.阻礙水下海(河)灘形成
D.改變水生生物環境
答案:A
解析:地質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為本題主要考查點。
丁壩能夠阻礙和削弱斜向波和沿岸海浪對海岸的侵蝕作用,促進壩田淤積,形成新的海灘,達到保護海岸的目的
下圖衛星圖片所拍攝地區位於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下游17 km處,該河段為地上懸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蓄水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環境產生的影響是( )
調蓄洪水,穩定徑流
細養水源,防風固沙
增加空氣濕度,減小晝夜溫差
提高資源利用,利於多種經營
A.
B.
C.
D.
5. 在黃河中游所採取的下列舉措中,會加劇下游地上懸河發展的是( )
A. 築庫攔水
B. 陡坡開荒
C. 坡耕改梯田
D. 植樹造林
6. 圖示地區「丁字壩」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河道通航能力
B. 加強河道泥沙沖刷
C. 保護河堤
D. 方便村莊居民用水
答案:A B C
解析
【點晴】
丁字壩是壩根與岸線相接,壩頭伸至河內,與水流流向成較大交角,起挑流、束水作用,用於航道整治的丁壩具有束水、導流、導沙、固灘和護岸等作用。
4.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蓄水可調蓄洪水,穩定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發生正確;水域面積增加,有利於增加當地空氣濕度,減小晝夜溫差,調節氣候正確;水庫可發展養殖,提高資源利用,利於多種經營正確;水庫可蓄水但不是涵養水源,不能防風固沙錯。選A正確。
5. 在黃河中游主要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所以在中游地區應防治水土流失,應築庫攔水減少水蝕、平整土地坡耕改梯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但陡坡開荒會加劇水土流失,加劇江河淤積。選B正確。
6. 「丁字壩」可減緩水流速度,減少河道泥沙沖刷、保護河堤;黃河含沙量極大,丁字壩建設並不能提高黃河的通航能力。選C正確。
拆壩(大壩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題組
1、(2016安徽合肥質檢) 羅訥河發源於瑞士伯爾尼山的羅訥冰川,經日內瓦湖後進入法國境內。幹流以里昂和阿堆尼翁為齊,分為上、中、下游,上游洪水發生在夏季,中游洪水發生在春季,下游洪水發生在秋季。羅訥河生活著大量的鮭魚(溯河洄遊魚類),兩岸約有200萬人,農業發達。自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採用低壩進行多級開發;20世紀90年代,法國政府因能源政策調整和環保理念變化,終止使用該河流上的電站,使這些電站和低壩「退役」並逐步被拆除。
(1)請簡述下游洪水沒有發生在春、夏季,而多發生在秋季的原因。(6分)
(2)與高壩相比,你認為該流域修建低壩有哪些優勢。(8分)
(3)請你推測法國政府拆壩的可能原因。(8分)
解析:
(1)閱讀材料內容可知,分析洪水發生在秋季的原因可從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個方面分析:
人為因素:中、上游地區因低壩的調節分洪作用,減弱了春、夏季的洪水;
自然因素:中、上游地區的湖泊(如日內瓦湖)起著和低壩相似的作用,具有調節分洪的作用。同時根據阿爾勒各月降水量柱狀圖可知,下游地區秋季降水量大,導致洪水多發生在秋季。
(2)根據所學知識,建高壩優勢是可以提高抗洪標準,發電量大,灌溉水量更加充足,航運噸位更大;弊端是工程量大,投資多,要淹沒更多的耕地,移民量大,移民安置費用更大,受地震等影響高壩被破壞的後果更嚴重;若大壩位於比較乾旱地區,庫區周圍的土地鹽漬化更重。建低壩利弊與建高壩相反。本題分析建設低壩的優勢,可以轉化成分析高壩的弊端。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環境,言之有理即可。
(3)結合材料內容「法國政府因能源政策調整和環保理念變化,終止使用該河流上的電站」,故可從能源政策和環保理念兩個方面,結合水電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弊端分析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中、上游地區因日內瓦湖等湖泊和低壩的調節作用,減弱了春、夏季的洪水,中、上游來水量季節變化小;(3分)下游地區受秋季降水偏多影響,導致洪水多發生在秋季。(3分)
(2)減少(或無需)移民;農田淹沒少;船隻過閘時間短,過閘用水也少;對生態和景觀的影響小;潰壩等威脅性小;工程量小,投資少等。(每點3分,任答3點得8分)
(3)泥沙淤積,大壩的綜合效益下降;廢棄舊壩威脅當地和大壩下遊人員和財產安全;為鮭魚溯河洄遊提供條件,保護鮭魚的生存環境,保護河流的生態系統;法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導致水電比重下降;環保理念變化,羅訥河的整治逐漸進入以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護為中心。(每點3分,任答3點得8分)
2.哥倫比亞河流域面積雖僅占美國幅員面積的7% ,但水能資源卻占據美國全國水能資源的35%。美國哥倫比亞河流域梯級水電開發,非常重視科學合理及前瞻性。特別是他們在哥倫比亞的每條主要支流上都修建了庫容較大的龍頭水庫,而在龍頭水庫下游則修建的是徑流式水庫。下圖中已拆除的4座大壩的去留在全美國上下曾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法院裁決大壩所有者美國陸軍工程師團改造大壩以保護瀕危鮭魚的洄遊路線。這4座壩成為美國迄今爭議拆除的最大水壩。不過這一拆壩計劃至今仍處於爭議之中。
(1)大古力水庫為著名的龍頭水庫,分析與徑流式水庫相比其所發揮的主要作用。(6分)
(2)分析近些年來美國拆除大壩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6分)
(3)概括美國近幾十年來大壩拆除的主要特點。(6分)
(4)四座大壩遭到拆除至今仍存在巨大爭議,試從贊成者和反對者任選一種觀點說明理由。(6分)
答案:
(1)大古力水電站庫容量大,控制了上游大部分水量,可在汛期發揮防洪作用;通過庫容調節作用,可保證下游徑流式水庫枯水期的電力供應。(6分)
(2)部分水電站修建時間較長,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水電站修建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破壞;部分水電站已經和當初建設初期初衷完全脫離。(6分)
(3)大壩拆除數量呈顯著增長趨勢;拆除大壩的平均高度較低,以中小型水壩為主。(6分)
(4)贊成者:大壩堵塞了自由流動的河流系統,阻礙了瀕危鮭魚的洄遊路線;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威脅瀕危生物的生存。(6分)
反對者:四座大壩規模較大,在灌溉、航運、供水、發電、防洪等方面具有較大的經濟利益,拆除大壩對大壩庫區及下游地區的能源供應和供水等方面產生了較大不利影響。(6分)
3.(2016福建第一次質檢)哥倫比亞河口近海地區盛產鮭魚。鮭魚每年9月至次年2月在河流上游砂礫底質的淺水區產卵,孵化於淡水中的幼魚在次年春季游入海洋。哥倫比亞河流域曾修建了大量的水庫以及幫助鮭魚洄遊的魚梯。水庫建成後,幼魚到達河口近海地區的時間延後,數量減少。
(1)分析建壩後幼魚到達河口時間延遲的原因。(5分)
(2)為了增加鮭魚的種群數量,有人提出拆除大壩。你是否贊同,請表明觀點並說明理由。(4分)
【答案】
(1)水庫蓄水,庫區及上游流速變慢,幼魚向下游漂游的速度減慢(3分);大壩攔阻,幼魚出庫困難(2分)。
(2)贊同。拆除大壩有利於鮭魚的洄遊(2分);恢復鮭魚的生長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促使鮭魚種群數量增加(2分)。
不贊同。拆除大壩造成新的環境破壞,重新恢復生態環境時間長(2分);採取其他措施(如建設魚梯等洄遊通道、增加魚苗投放、異地建立保護區、模擬創造人工生態環境)同樣可以達到保護鮭魚的目的(2分)。
4.(2017南寧第一次)哥倫比亞河為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脈,西南流經美國,注入太平洋。該河全長2044km,流域面積415211k㎡,最大支流為斯內克河,河口年均徑流總量2340億m3。干支流可通航里程約1000km,哥倫比亞河總落差808m,其中美國境內落差393m。20餘座水電工程位於哥倫比亞河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斯內克河上,提供了本地區65%的電力需求,並有防洪、航運、娛樂、魚類及野生動物繁殖棲息、城鎮及工業供水、灌溉等效益。
哥倫比亞河流域為鮭魚、北美西鯡等5種溯河產卵的魚類提供棲息地,這些魚類在淡水河及其支流中產卵,幼魚在河水中生長1—2年後降河出海並在海中成熟,然後成魚再返回出生地產卵,如此循環往復。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哥倫比亞河大規模開發水電,流域內魚類數量大幅度減少。
下圖甲為哥倫比亞河流域等高線地形圖,圖乙為斯波坎氣溫降水圖,圖丙為水電大壩及壩側敷設的連接大壩上、下的流水迴廊圖。
(1)說明哥倫比亞河及斯內克河魚類數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4分)
(2)推測圖丙所示側壩敷設的流水迴廊對魚類的作用。(6分)
【答案】
(1)水電工程建設破壞洄遊性魚類的產卵場地,截斷了洄遊性魚類洄遊產卵路徑,使魚類數量大幅度減少。
(2)通過流水迴廊連接大壩上、下游,構成魚類洄遊通道;迴廊內水流速度較慢,有利於魚類沿迴廊上行洄遊,保護魚類洄遊繁殖。
水庫「消落帶」題組
四川省遂寧市2018屆高三第一次診斷考試文綜地理
水庫消落帶,是指水庫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於水面的一段乾濕交替的特殊區域。消落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成為庫區泥沙淤積的主要來源之一。以防洪為首要目的的長江三峽水庫,其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相差近30米,消落帶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如下圖)。據此回答以下問題。
1.下列關於水庫消落帶的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
A.周期性蓄洪或泄洪所導致
B.氣候變暖、庫區蒸發加劇導致
C.流域內植物破壞導致
D.周邊地區過度開墾,農業大量引水灌溉導致
2.三峽水庫消落帶出露面積最大的季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下列對三峽水庫消落帶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不合理的
是( )
A.加強對消落帶的生態環境管理與規劃
B.大力建設植被生態工程
C.鼓勵庫區兩岸農村在出露期耕種
D.建立預防預警監測系統
【解析】
1.水庫消落帶,是指水庫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於水面的一段乾濕交替的特殊區域。水庫蓄水、排水導致的水位漲落是形成消落帶的主要原因。故選A。
2.夏季是長江的汛期,下游受洪災威脅最嚴重。三峽水庫需大量排水來降低水位,以騰出防洪庫容,因此三峽水庫消落帶出露面積最大的季節是夏季。故選B。
3.消落帶有一定的坡度,我國夏季降水豐富,消落帶出露面積最大,雨水和坡面徑流的沖刷能力強;水位的反覆漲落,使消落帶上的植被很少,保持水土能力差;反覆的乾濕交替使土壤結構破壞,易被侵蝕;水庫波浪和庫區水位的頻繁升降,也會使消落帶土壤被侵蝕,所以水土流失嚴重。對三峽水庫消落帶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可以從建立預防預警監測系統、加強對消落帶的生態環境管理與規劃、大力建設植被生態工程等方面進行;消落帶有一定坡度,開墾為耕地破壞地表,不利於水土流失的防治,C 項不合理。故選C。
【答案】1.A 2.B 3.C
廣東省肇慶市2019屆高三地理開學適應性模擬試題
水庫消落帶,是指水庫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於水面的一段乾濕交替的特殊區域,也是生物多樣性較少的區域。以防洪為首要目的的三峽水庫,其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相差近30米,消落帶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庫區淤積的泥沙主要來源於消落帶的水土流失,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關於三峽水庫消落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水庫消落帶區域常年被水淹沒
B.水庫蓄水、排水導致的水位漲落是形}戊消落帶的主要原料
C.受水庫的淵節作用,暴雨洪澇和乾旱不會影響消落帶區域
D.每年形成消落帶的面積完全一樣
5.關於三峽水庫消落帶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不可信的是( )
A.消落帶區域的坡度較大
B.消落帶區域的植被較少,保持水土的能力較差
C.消落帶區域地殼運動頻繁,土壤疏鬆破碎
D.庫區水位的頻繁升降對消落帶區域土壤的侵蝕作用較強
6.消落帶區域的植被( )
A.不抗旱
B.不適合陸生
C.耐澇
D.既抗旱又耐澇
【解析】
4.三峽水庫消落帶區域周期性出露於水面,A錯。水庫蓄水、排水導致的水位漲落是形成消落帶的主要原因,B對。暴雨洪澇和乾旱會影響消落帶區域範圍,C錯。每年降水量有差異,形成消落帶的面積不完全一樣,D錯。
5.三峽水庫消落帶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有消落帶區域的坡度較大,A可信。消落帶區域的植被較少,保持水土的能力較差,B可信。消落帶區域地殼穩定,C不可信,選C。庫區水位的頻繁升降對消落帶區域土壤的侵蝕作用較強,D可信。
6.消落帶區域的植被周期性被淹沒或出露水面,乾濕交替明顯,既抗旱又耐澇,D對。生長在陸地上,A、B、C錯。
答案:BCD綜合自地理520、樊勇地理工作室等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產品。期待同學們每天在已閱文章下方留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