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被包圍的七十四師槍管都打紅了,為何張靈甫寧死不降

2019-10-29     鄉土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此戰殲滅了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的第七十四師,更是扭轉了華東戰局。不過在這場戰爭中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張靈甫為什麼不投降?解放戰爭時期無數國軍以及國軍將領選擇投降或者起義,但是在孟良崮戰役中,國軍的機槍槍管都打紅了,但是張靈甫仍舊沒有投降,這是為什麼?

張靈甫出身於大戶人家,1926年的時候張靈甫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成為黃埔四期畢業生。大家都知道常凱申用人方面非常偏向黃埔系,所以黃埔軍校出來的人基本上都不會混得太差。張靈甫從排長一路晉升到團長,在當時看來張靈甫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因為懷疑妻子有外遇而殺妻,最後被判刑十年,前途瞬間就沒了。不過張靈甫並沒有自甘如此,他不斷的找之前的兄弟(王耀武)和上司(胡宗南)活動。在胡宗南的遊說下,張靈甫打著戴罪立功的旗號重新復出。

抗日戰爭中有名的戰役幾乎都有張靈甫的身影,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常衡會戰等等重要戰役,之後還成功升任為第七十四軍的中將軍長,在當時頗受重用。之後軍政部整編部隊的時候將第七十四軍改變為整編第七十四師,但全師並沒有任何減員,等於說是第七十四師只是頂著師級編制的名頭但人數還是軍級編制人數。另外第七十四師全部都採用美械裝備,是五大主力部隊之首。

解放戰爭中國軍統帥部調遣部隊向華野主力發動攻擊,但是華野主力的轉移使國軍高層出現了錯誤的判斷,張靈甫的第七十四師被調至垛莊。隨後華野立刻調動部隊聚殲張靈甫,當張靈甫發現不對勁的時候解放軍的包圍圈已經逐漸形成。第六縱隊階段了第七十四師的退路,而第一縱隊、第八縱隊、第六縱隊也打通了聯繫,成功將第七十四師包圍在孟良崮地區。因為孟良崮地形比較特殊,而張靈甫有占據了制高點,堅守一段時間不成問題。而左右友軍如果增援及時,那麼打一個中心開花的戰役也未嘗不可。

但是國軍派系林立,國軍統帥部強令各部支援張靈甫,但是都出工不出力。李天霞雖然出兵支援了,但是只派一個團支援有什麼用?而且其他友軍也是心懷鬼胎,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在孟良崮戰役結束之後,湯恩伯直接被撤職查辦,而且常凱申當眾暴打湯恩伯。但是在常凱申和顧祝同的再三強令下國軍還是向孟良崮開進,但最終未能救出張靈甫。第七十四師雖然占據了制高點,但是缺少水源,機槍槍管打紅了也沒有水用來冷卻。隨後解放軍攻克陣地,張靈甫在戰敗後自盡而亡(有一說是被我軍槍斃)。張靈甫為什麼不投降?或許與張輝瓚的死有關。

張輝瓚是國軍第十八師的副師長,但是在龍崗被我軍將士活捉。之後湘軍出面請求紅軍留張輝瓚一命,並且一直督促南京政府與紅軍談判。最後國共談判結果就是留張輝瓚一命,遺憾的是,張輝瓚被憤怒的民眾所殺,談判因此破產。之後常凱申大力宣傳此事,調動了國軍的憤怒情緒以及抵抗情緒。

自此之後紅軍很少活捉國軍將軍級的軍官,即便國軍將軍戰敗也是自盡而死。吸取了這次教訓,紅軍制定了綱領也就是不許虐待俘虜、繳槍不殺等措施,並且收進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可見紅軍高層對此事的重視程度。但是國軍將軍級的軍官仍舊對紅軍有牴觸情緒,在解放戰爭中除了主動向紅軍投誠的,比如傅作義、程潛、吳化文等人,其他的戰敗將軍基本上都是選擇自盡,比如黃百韜、邱清泉、劉戡、張靈甫等人。張靈甫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對紅軍的牴觸是必然的,張輝瓚的死影響還是十分大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xdzFm4BMH2_cNUgEJ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