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兩位才子坎坷不平的遭遇 值得我們參考鏡鑒

2019-08-20   子非喬木




站在通往南陵縣許鎮鎮東聯村大村陳村民組的路口,一對站立在路邊的石獅子十分引人注目,似乎昭示著這裡的不同尋常之處。



走近村內,渡過村前一條古時名曰庵溪,現在稱之為永豐的小河,上了河堤,就到了一處當地人稱之為太師園的地方,它是大陳村陳氏宗祖的墓園,也稱東江湖園或龜園先隴。



那麼,太師園之名緣由何起呢?難道,當地陳氏宗族有一位先人官至太師,逝世以後墓葬於此?



但南陵民俗文化愛好者王四平卻認為,由於太師園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稱法,很可能是口誤,太師園實則為太守園。因為,陳氏宗族的一位先祖,明朝時期出任過相當於太守的知府,他就是陳效。


《庵溪陳氏宗譜》記載:陳效,字志學,別號東江,生於公元1443年,卒於1510年。其故里在許鎮鎮大陳村,祖上八世務農。他少時即聰穎過人,文名勃起。明成化戊子年(1468)鄉試中舉,辛丑年(1481)登二甲進士榜。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據民國版《南陵縣誌》記載,南陵從唐朝開元年間開始,到清光緒年間為止,先後有67人考中文進士,另還有武進士12名,共計進士79名。由此可見,陳效是南陵士子中的佼佼者。



陳效在中進士後的第二年,朝廷即授官南京戶部主事,後升任員外郎中。明弘治已未年(1499),他出任福建興化府(今莆田)知府。陳效在郡八年,百廢俱興,地方大治,深受人民擁戴。

耐人尋味的是,明弘治一朝頗有作為,弘治皇帝在位十七年,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內閣輔臣盡職盡力,一舉扭轉了成化朝的頹勢,史稱"弘治中興"。然而,就在這樣政治較為清明的環境中,陳效的仕途未能更進一步,其宦海生涯實在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正德戊辰年(1508),陳效官拜山東鹽運使。雖官階有所提升,但已屬閒曹。正德一朝,政風大變,宦官專權,遺禍無窮。因陳效直道而行無所顧忌,因此觸怒宦官劉瑾不久被罷歸。正當他收拾行囊,準備返回南陵故里以樂餘年之時,不想卻於離職當天下午疾病發作,於任所端坐而逝。



陳效不但為官政績斐然,而且文學上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詩作。民國版《南陵縣誌》中收錄了他寫仙坊太白酒坊的《過新酒坊》:策馬經過新酒坊,幾家茅屋樹蒼蒼。籬邊啄黍黃雞嫩,道上風飄白酒香。古廟尚存唐事跡,殘碑猶載宋文章。無由得會謫仙子,共向花間醉一觴。受到人們的普遍好評和傳誦。



那一塘的陽光,在記憶里蕩漾;那一頁的歡樂,在波光里閃爍。那一塘清波,偎依在村邊綠蔭里。因為鏡頭前的這處水塘在當地面積最大,具有一定的地標意義,所以,其所在的村子便有了一個親切而又自然的名稱—蘆塘村。籍山鎮蘆塘村位於縣城區的邊緣,因此,想尋訪該村的蘆塘還有較為方便的。



大體說來,凡有水的地方,就多有靈性,有了靈性,自然會生長出有活力的歷史故事來,這個故事的主角便是明萬曆年間的進士施善教。

施善教,號心寰,本縣蘆塘人。他12歲就能寫文章,「弱冠通五經子史」,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小神童,他中進士之後在戶部任職,先是戶部主事,後又擔任戶部員外郎。

其後,施善教又奉皇帝的命令,出使朝鮮。他在出使朝鮮的途中,寫了一首詩《奉冊使朝鮮》,其中有警句:十年壯志橫孤劍,歷盡關山渡海航。



施善教致仕之後,就回到他的家鄉蘆塘,「布衣徒步,嗜古課子」。他非常摯愛自己的家鄉蘆塘,他在蘆塘又寫有兩首詩,其中一首《蘆渚》,詩文非常優美:數聲野笛橫牛去,吹遍蘆花兩岸風。他所著的詩文,也為豐富本土文化留下了可供借鑑的資料。



縱觀南陵歷史上的進士群體,名臣賢吏交相輝映,代不乏人,他們以自身豐富的政治實踐,和有所作為的仕途業績,構建了南陵歷史天空中多姿多彩的進士乾坤。即使他們致仕返鄉,馳驛歸田之後,也以儒家士大夫的風範,澤潤著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