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用這句詩來描述有「海上諸山之祖」之稱的昆嵛山是最貼切不過了。昆嵛山是膠東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道教名山。歷史上,昆嵛山曾有多個名稱。據《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記載:昆嵛山「古名烏趣山,後稱姑余山。演為今名」。「烏趣山」之名不知其源來由。而「姑余山」之名,據說來源於「麻姑於此修道上升,余址猶存,因名姑余。後世以姑余、昆嵛聲相類,因訛為昆嵛然。」(元於欽《齊乘》)。昆嵛山的這些古名來源真的如此嗎?
昆嵛山與姑蘇山同名
筆者發現,昆嵛山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居然有某種特殊的聯繫。蘇州古稱「姑蘇」,而「姑蘇」得名於附近的姑蘇山。姑蘇山「一名姑胥,一名姑余。在橫山西北,古姑蘇台在其上」(宋范成大《吳郡志》卷15)。
兩座相隔千里的歷史文化名山,都曾經擁有同樣一個名字———「姑余」。這必然會讓人產生疑問:是偶然巧合,還是背後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對於「姑蘇」(「姑余」、姑胥)之名的由來,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提出:「姑即句,乃古吳越人發語詞,句吳即吳,句踐即踐,姑蘇即蘇也。至於『蘇』之意義則不可知,以其為吳越語而非漢語也。江浙一帶地名淵源於古代吳越語者頗多,非只此一蘇州之蘇也。」(註:發語詞是文言虛詞的一種。多用於句首,指示所言事物。)這就是說,譚其驤先生認為江蘇「姑蘇」(「姑余」、姑胥)之名來源於吳越語(古越語)。
另外,昆嵛山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名———「烏趣山」。在江浙地區,以「烏」字冠首的地名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古越語地名。如烏程、烏傷、烏風山、烏戎山、烏膽山、烏午岩、烏蜀山、烏巨山等等。因此,「烏趣山」極有可能也是一個古越語地名。我們先來看看古越語的特點。古越語是先秦時代中國黃河江淮地區三大語言之一(其它兩種語言是楚語和夏語)。古越語是古代(於)越人的語言,春秋時期通行於吳、越兩國。即今天的江蘇、浙江一帶。《呂氏春秋·知化覽》記載:「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
古越語通行於吳、越兩國,也直接影響了江浙地區的地名。一些吳越文化研究學者認為:在江浙地區,以「烏、余、姑、句」開頭的地名來源於古越語。「特點是這些地名多齊頭式。如:句容、勾吳、餘姚、餘杭、諸暨、烏鎮、烏程、義烏、上虞、虞山、無錫、姑蘇、菰城等」。
這些江浙地區地名與漢語地名迥然而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疑惑,人們曾試圖用漢語詮釋,結果貽笑大方。比如將「無錫」解讀為「沒有錫」。實際上,這些古吳越地區的國名、地名和人名,都是當時中原地區文人、史官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採用漢字中的同音或近音字,將它們記錄下來的。也就是說,不是「意譯」而是「音譯」。因此這些地名用漢語尤其是現代漢語是無法解讀的。
古名疑似源於古越語
江浙地區的「姑余」和以「烏」字冠首的地名都來源於古越語,那麼,昆嵛山的「姑余」、「烏趣」之名是否也是來源於吳越語(古越語)呢?
吳越文化研究學者董楚平通過對山東古地名的研究,發現「山東有大量南方古越語地名、人名」,並在其著述中列舉具有吳越古越語特點的地名(包括個別人名和個別鄰近山東的地名)如下:
句繹(省稱為繹),句陽,須句,須朐,臨朐,朐山(在連雲港市),朐縣(在連雲港市);
姑蔑〔省稱為蔑、眛),姑幕,姑水,離姑,薄姑,薄格水,薄梁;
無婁(省稱婁),無鹽,無棣,無忌,無虧(人名);
夫於,夫重,夫鍾;
不夜,不其,華不注山(越王里有名叫「不壽」,夏王里有名叫「不降」);
濮水,濮陽(濮越同源,濮陽在豫東,地近山東)。
五梧,五父衢,郚,浯水,鍾吾(在蘇北,地近山東),武水,武城;
於余丘,余丘,留舒(古無舒字,其本字為「余」。留舒即留余),於陵,烏河。
對於上述地名、人名,董楚平認為:「雖不能斷定全部是越人越語,但大多數是可作如此肯定的。其中有一些,史書明文記載說是越人、越地;或已有學者作過翔實考證是越人、越地」。
山東是當代漢族文化最典型的地區,卻擁有如此之多的古越語地名、人名,「數量之多,僅次於蘇南、浙北,超過安徽、福建、江西、湖南等南方其他百越之地」。不由人會產生疑問:難道山東曾經是古越人生活的地方?
而根據歷史記載:先秦時期,山東曾經是東夷人生活的地方。《禮記·王制》篇說:「東方曰夷」,「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九」只是言其多)。《尚書·禹貢》記載冀州有鳥夷,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等等。東夷族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個部落組成的部族或部落聯盟。可以看出,山東是東夷族的祖居地。
既是東夷族的祖居地,山東與古越人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中國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卻提出:中國「沿海之族見於古籍者,自淮以北皆稱夷,自江以南則曰越」(《中國民族史》)。即東夷人與古越人屬於同一民族,也就是「夷越同源」。既如此,山東地區擁有如此多的古越語地名、人名也就合情合理了。如此來看,昆嵛山「姑余」、「烏趣」兩個古地名極有可能也都來源於古越語。
膠東地名的古越語味道
除了「姑余」、「烏趣」這兩個古越語地名外,膠東地區還有哪些古越語地名?或許,通過古越語能對之進行解讀。
要解讀膠東古地名,就需要使用古越語留下來的文獻材料。但「古越語留存至今的文獻材料極少,內容較完整的有《越人歌》與《越絕書》中的《勾踐維甲令》」,其他材料是來自《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文獻中的零星記載以及人名、地名記錄。參照這些文獻材料,再結合江浙一帶古越語地名的命名規律,或許能夠破解膠東地區古地名的意思。
首先來看看,昆嵛山的古名「姑余山」。據《越絕書》載:「朱余,鹽官也,越人謂鹽為余。」再根據江浙一帶古越語地名的命名規律,「姑余山」之名中,姑為發語詞,余為鹽。那麼,「姑余山」即「鹽山」也。昆嵛山另一古名「烏趣山」,「烏」為發語詞,「趣」在古越語中不知何意。另外,昆嵛山上有無染寺,號稱「膠東第一古剎」。其名一說為「其地距鄉村遼遠,居之者六根清凈,得大解脫」。另一說為「染與鹽,聲相轉,寺內古石龕,其下空洞,相傳齊王后無鹽冢雲」。筆者認為,無染寺或許源於古越語「無鹽」。「無鹽」與「姑余山」的「鹽山」之名相對應,倒是頗為獨特。
此外,膠東還有極多帶有「萊、夷」的地名。如萊州、萊陽、萊山、萊子國這樣的地名。《越絕書》載:「習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萊。萊,野也」。可見,在古越語中,「夷」是海的意思,「萊」是野地的意思。如此看來,像萊州、萊陽、萊山、萊子國這些帶「萊」的地名應該與野地有關。東夷應該是東海,隅夷則是偏遠海邊的意思。
另外,福山區有個峆 寺,始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號稱「膠東史載最久的古剎」。其自然風光「峆 煙雲」被譽為「煙台八景」之一。峆 寺之名源於其坐落的峆 山。峆這個名字可能與歷史上著名的吳國國君闔閭(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為「春秋五霸」之一。姓姬,名光,是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之名有關。「闔閭」是《吳越春秋》中的寫法,在《越絕書》中寫作「闔廬」。顯然,「闔閭」、「闔廬」是人們用漢語拼寫的古越語。峆 寺的「峆」與「闔廬」發音相同(當地人讀「峆」發Ga Lu)。因此,筆者推斷:「峆」這個名字應該是個古越語「闔廬」的音譯。至於「闔廬」的意思,浙江當地文化學者認為「闔廬或闔閭是光的音譯」。如此看來,峆 山即「陽光之山」的意思,峆寺即「陽光之寺」之意。
除此之外,長島的烏胡島(今南北隍城島),威海的鏌鋣島、岠隅山,福山的兜余,等等,這些地名應該都是來源於古越語。或許,煙台的古稱「之罘」也是一個古越語地名。當然,這些還有待更多的學者進行深入研究。
文 / 魏春洋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