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網,采編自「珠江時報」
古驛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像活力奔騰的動脈,源源不斷地將物資、文書和人員往來運輸。這樣的古驛道,在佛山南海也留下了蹤跡。
九江鎮沙咀社區內保存的石板路。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南海有三條明清時期的古驛道線路,其中兩條為陸路、一條為水路。如今,途經南海的兩條明清陸路古驛道路線圖已被復原,而古驛道遺存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存量也被查明。更值得關注的是,南線有某些段保有較完整的遺存,具備活化的可能和價值。而這些都載入了即將出版的普查成果叢書《全粵村情》南海卷中。
崗頭市,由此進去就可以看到一段保存較為完好的古驛道石板路。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南海古驛道在明代已有記載,其原型甚至可能形成於千年之前。歷經歲月,這些曾經的「大動脈」在南海的商貿發展、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中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海古驛道遺蹟分布圖。插畫/李世鵬
古驛道及現存遺址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如何「以道興村」?通過「古驛道+旅遊」「古驛道+文化」「古驛道+體育」等多種方式,構築「古驛道經濟帶」「古驛道文化帶」,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是南海可以思考的方向。
發現古驛道,歷史文獻在現實中對上了號
「我們查閱明清《南海縣誌》及《佛山忠義鄉志》《九江儒林鄉志》等資料,發現了古驛道的記載,又通過對自然村落的普查,實地走訪17個村居近30個自然村落,梳理了途經南海的南西兩條(陸路)明清古驛道走向,復原了路線圖,查明了古驛道遺存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存量。」《全粵村情》南海卷副主編、南海區地方志辦科長魏建科說,這是首次對古驛道進行普查,讓文獻中記載的古驛道在現實中對上了號。
南海區地方志辦工作人員與柏山村老人們一起丈量崗頭市現存古驛道石板路。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南海兩條陸路古驛道線路可分為西線和南線
西線:由峽石鋪(屬廣 州白雲區)入南海,經過橫江(今里水金利橫崗)、山腳(今屬里水和順社區)、下墟(今屬獅山七甫社區)、街頭(今屬獅山官窯社區)等鋪至三水縣古灶鋪。沿路經過湯村、金利、和順、瑤頭(以上裏水鎮)、官窯(屬獅山鎮)。此外還有官窯驛站,在現在官窯社區的驛園。
南線:由鄺村(大瀝奇槎的鄺邊)、石牌(今西樵山中有石牌村)、大坑(屬西樵鎮山根)、小洞(由沙咀向北至小洞)、沙坑(今九江下西社區太平村)等鋪,至新會縣坡亭鋪(今在鶴山,即海壽島對面)。沿路經過東秀、河東、鹽步、河西、奇槎(以上大瀝鎮)、疊北、疊南(以上桂城街道)、務莊(屬獅山鎮),中途經過禪城區,再到西樵、東碧、山根、顯崗、大同(以上西樵鎮)、沙咀、新龍、下西(以上九江鎮)。
南海作為典型的嶺南水鄉,還有一條水上古驛道——五鬥口水路,由廣州通過平洲水道至順德,設有五鬥口驛鋪。
為什麼南海會有3條古驛道?魏建科認為,古驛道作為物資、文書和人員來往的「大動脈」,一般設置在需要這些信息和資源流動的地方,南海自秦朝設郡,商貿發達,對外交流頻繁,歷史上地位突出,「這次發現南海現存的古驛道基本上是三板石鋪就的,而不是一板石鋪就的,驛道比較寬,可容馬、轎行,也側面說明了這點。」
道串繁華,十里長街十里商
古驛道既是歷史上一個地區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又是當地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
柏山村崗頭市古驛道。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這次我們發現的古驛道,非常綜合地體現了古驛道的這些功能。」魏建科介紹,在南海發現的古驛道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點,比如官窯、鹽步段,商貿發達,充分體現了交通帶動經濟發展;而西樵山下的一段文化名人輩出,體現了交通對文化傳播的作用;九江段古驛道則沿著池塘邊或河涌邊鋪就,與桑基魚塘景觀融為一體,呈現出漁耕文化特徵。
一條條古驛道在歷史的煙雲中已漸漸隱去身影,它們曾對南海有何影響?
這得從「官窯」二字說起。相傳,「官窯」得名於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王在此處設辦陶窯。宋代到清代近千年間,官窯都處在南北交通要道,驛道的建設更促成官窯的繁榮。清代前,這裡是南粵文人學士北上京都考試水陸中轉站,是朝廷公文向西傳遞的必經之路,也是南北商貨轉運地,因此在明萬曆年間設有郵鋪、驛館,供來往郵遞文件之人及官宦和文人學士歇宿,下街道中有橫匾,題為「百粵通衢」,街名為「驛市」。
官窯街頭牌坊。
據史料記載,在清代官窯鼎盛時有經營雜貨的店鋪300餘間、茶樓9間、織布廠5間、曬布場地8處。當時,官窯街呈一字形東西走向,坐落在沿河之南堤基上,稱之為「十里長街」,為三板石鋪就,兩面為店鋪,圩內人口過萬。
官窯十里長街。
「官窯生菜會最早起源於鳳山古廟廟會,當時很多信眾或水路或陸路去參加廟會,其間官窯尤其熱鬧,後來生菜會的習俗就從官窯傳播出去了。」魏建科說。如今,聞名遐邇的官窯生菜會,每年都會吸引省內外大量賓客前來參加,正是「十里長街十里商,繁榮興旺不尋常,古窯遺址陶碗在,猶記當年南漢王」。
這樣的繁榮景象,在古驛道南線經過的西樵大同社區柏山村崗頭市也曾出現過。崗頭市至今保留著一段長約100米、寬2米的石板路,「崗頭市場漁翁醉」這句話,年過七旬的傅先生經常掛在嘴邊,他說:「這裡用的都是靚石板,有的長一丈、寬一尺,非常講究。曾經石板路兩旁商鋪林立,有茶居、飯店、藥房等,各地的人都來這裡『趁圩』,熙熙攘攘的景象一直持續到解放前,這裡也是『大同八景』之一。」
柏山里牌坊。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如今在村內祠堂保存的一塊石碑上,仍然可以看到保來堂、德記店、愛和堂、保和堂、裕利店、榮盛店等名字,側面說明了這裡曾經商貿發達。
以道興村,探索構建古驛道經濟帶文化帶
在九江沙咀社區仁厚里,一邊是魚塘,一邊是河涌,難以想像,中間窄窄的堤圍就是曾經的古驛道,至今還在使用。原來這裡也是三板路,但由於魚塘邊堤圍崩塌,中間有一段只剩下一塊一塊條石相接。這裡的石板路比較特別的是,有橫排的,有豎排的,根據地勢去鋪就。
九江鎮沙咀社區內保存的石板路。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曾經的官窯十里長街,在今日可見的馬埠頭遺址中,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大崩基、兩次重修堤壩,如今這條高3米、長近1公里的堤壩仍然牢固,守護著這方水土的百姓。
而從九江沙咀社區到探花橋再向南到下西社區太平村,這一段古驛道早已不見麻石板的蹤跡。「這個是古驛道南線的終點,從這裡再出去就是西江,西江對岸就是鶴山了。」家住沙咀社區的區先生說,10多年前古驛道還非常完好,小時候他經常在這段路上玩耍,騎單車、騎摩托車都能通行,但後來隨著村裡經濟發展,村民有了小汽車,為了村民出行方便,10多年前石板路就被水泥路覆蓋了,千年古驛道就這樣被埋在了現代化的公路下。
探花橋。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消失的無可挽救,而目前遺留的主要有獅山官窯社區馬埠頭遺址、大瀝鎮河東社區虎榜村三眼橋、大瀝鎮鹽步新城村「三河古道」碑、大瀝鎮河西社區溪頭村一眼橋、西樵鎮大同社區柏山村門樓和崗頭市石板路約100米、九江鎮沙咀社區仁厚里石板路約100米、九江鎮下西社區翹南村探花橋等。「梳理清楚了古驛道線路和周邊遺存是第一步,為下一步活化打下了基礎。」魏先生說,如今南海的古驛道要全線修復幾無可能,只能局部復原。
如何盤活這些資源?事實上,廣東省內一些地市已經摸索了一些經驗。近年來,珠海、肇慶等地,通過「古驛道+旅遊」「古驛道+文化」「古驛 道+體育」等多種方式,對分布在境內的古驛道以及沿線農村進行修復和活化工作,以道興村,串聯和挖掘散落在古驛道沿線的文化和景觀資源,促進鄉村產業興旺、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下西社區太平村,是古驛道南海段的終點,不過古驛道已經消失,埋在水泥路下。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佛山也已行動起來,在今年初網上公示的一份《佛山市古驛道文化線路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公示稿)》中提到,佛山共形成11條古驛道文化線路,將按照不同特色打造11個文化主題,推動古驛道線路沿線特色鎮村的建設。
魏先生說:「現存的南海古驛道中,柏山村崗頭市這一段是比較完整的,比較具備活化的潛力。」
柏山村崗頭市古驛道。圖/珠江時報記者 李華
認識古驛道的價值,是活化的基礎。大同社區人傑地靈,從古代至今名人不勝枚舉,有清朝廣東最高官、一代軍機大臣戴鴻慈,有設計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的雕塑大家傅天仇,有遠赴越南、日本做遠航貿易的「東京客」傅振祥,還有嶺南畫派著名畫家傅日東……儘管歲月流轉,但這些人物仍然在老一輩中口耳相傳至今。
魏先生說:「如果鄉村振興中,能恢復部分古驛道,並結合當地歷史文化進行特色活化,就會讓鄉村文化振興更立體、更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