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未,我重遊贛州古城魏家大院 ,它枯木逢春的經歷締造傳奇故事

辭舊迎新之時,我重遊贛州古城魏家大院 ,它枯木逢春的經歷締造一段傳奇

曾祥裕 曾海亮

人的生命處於輪迴之中,新陳代謝,生生不息。同樣,那些古建築由於承受不了歲月風雨摧殘,有的倒塌只剩下殘垣斷壁,還有幸運者在政府全力挽救下重獲新生。贛州魏家大院的命運就是枯木逢春,締造 傳奇故事。





2019年12月29日下午二時許 ,我沐浴著溫暖陽光,慢悠悠行走在贛州古城裡,當我散步至荷包塘魏家大院,修復一新的魏家大院以及福壽溝博物館門前市民簇擁著,好像在等候開放。

從市民歡聲笑語可看出,為贛州古城修復魏家大院和新建福壽溝博物館之舉很滿意,因為這才是贛州古城文化底蘊的標誌,比花巨資搞仿古一條街更得民心。


(福壽溝效果圖)

魏家大院枯木逢春得益於贛州市章貢區政府為保護歷史建築遺址,提升歷史文化古城城市品位,對贛州河套老城區多個歷史文化街區成功地升級改造。

古老建築的盛衰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變遷。我檢拾贛州古城的古建築明片,其中有一張明片最為顯赫, 那就是古城人民無不知曉的魏家大院。

贛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據1988年出版的《贛州地名志》記載,贛州城清代有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這些街巷名稱除主要街道因城市建設的發展而擴並外,大部分仍在沿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 與荷包塘為鄰的羅家巷,有一座百年大院----魏家大院。

魏家大院是贛州市現存最大的清代家族民居建築群,也是贛州典型的九井十八廳格局、四水歸堂式民居建築群,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整個大院保留了完整的封火山牆、精緻的屋檐雕飾、精美的木構窗花,堪稱贛州古建築中的精華,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魏家大院跨羅家巷、荷包塘、慈姑嶺三條街,加上院內房間多、天井多、過道多,並且每棟建築物均用瓦廊相連接,外人進入其中,仿佛是走進了一座迷宮。小時候我們如小魚一樣游進它這片「海洋」捉迷藏,在某一角落任夥伴來尋找,當被夥伴費盡精力找到時,互相發出快樂的尖叫。那快樂的笑聲迴蕩在大宅院的上空。

那時候只知道魏家大院大而深,是古城內其它大院無法比擬的。印象中的魏家大院,那高大的麻條石門、精緻的屋檐雕飾,處處散發出豪華奢侈的氣息。我在贛一中讀中學時,曾無數次路經此大院抄近路去讀書,大院內有我的同學,畢業後同學各奔東西,我們只有逢年過節時,相聚於此,喝酒聊天,共抒人生感慨,展望人生未來。

小時候只聽大人說魏家大院的主人很錢,也有妻有妾。走近夜光山就有一個小魏家,那是主人給愛妾另建造的別墅,與魏家大院隔塘相望。文革中魏家大院是紅衛兵、造反派炮火集中攻擊的封資修堡壘,當時我記得紅衛兵抓住「四類」分子,讓這些「牛鬼蛇神」戴著高帽子,胸佩黑牌子,在魏家大院內遊走,扯著大嗓門,邊走邊呼叫「打倒地主惡霸!」當時魏家大院內不少地方被深挖過,以尋找當年主人深埋的金銀財寶。

後來才知道,魏家大院的主人也是勤勞致富、理財高手。據說,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位名叫魏宗長的人隻身來到贛州與人合股,創辦了天成錢莊。乾隆54年(1789年),魏宗長的侄子魏天機也來到贛州,在錢莊學徒,然而第二年,42歲的魏宗長去世,其在世時娶了3房親卻沒有留下子嗣,便由侄子魏天機繼承家業。

魏宗長死後,錢莊人心離散,一度停業。魏天機接手後勵志振作,重新經營錢莊,生意日漸興隆。之後魏天機在贛州結婚,於嘉慶四年(1799年)生子元浚。而後,其子元浚生了5個兒子,魏天機也即有了5個「德」字輩子孫,經營著木材、糧食、錢莊等生意,人丁開始興旺,家資日漸豐裕。遂於嘉慶末年在荷包塘購買宅地建造了魏家的第一棟住宅,自此,開始了對魏家大院的建造。道光年後,在老宅的西側連續加建了兩棟與老宅規模相當、結構相似的住宅,這三棟住宅一字排開,大院內有數百間房屋,內部均有腰門相互貫通,形成一組布局呈九井十八廳格式的建築。除了房屋外,還有老學館、祠堂、雜物間、馬房、穀倉以及供本族子弟讀書的蒙館等附屬建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魏氏「德」字輩子孫為元浚夫人鄭氏百歲大壽,魏氏族人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裝修華美的祠堂來為鄭氏慶壽。民國初年,又在祠堂的西側和北側增建了兩棟住宅,構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學校。至此,魏家大院的規模已基本定型,計有住宅5棟,廚房、馬房、雜物間各一棟,祠堂一座、穀倉2座、舊式蒙館2座、新式學校一座。魏家大院的所有建築,均採用水磨青磚的封火山牆,房梁用材考究,木建築精雕細刻,堪稱是贛州古建築中的精華。

從風水來說,魏家大院做了精心的山水剪裁。在住宅的前方挖有半月形的水塘,邊上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住宅的後面則利用慈姑嶺的高地作為後龍山,種上篁竹,明堂開闊,夜光山等朝應峰也錯落有情;城之內眾多池塘在和風吹拂下,盪起漣漪。但是風水再好,風光如畫也無法抵擋時代車輪的輾碎。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魏家大院,居住者寧靜地守住自己的區域,走進大院內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整潔有序,我們跑進裡面真的暢通無阻,但是這種有序和寧靜在文革後期被打破,好像一池平靜的水被狂風暴雨摧毀。各家各戶隨著人口的增加,在公共空間搭建小房間以及亂擺放雜物,導致大院內各占山頭,無序雜亂,此種亂像一直延續現在。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較為富裕者率先搬出魏家大院。

由於年代久遠,房屋已經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許多房屋也已經人去樓空。前不久我率領學員走進這魏家大院,處處可聞及陰霉之氣,這座古堡似的民居已危在旦夕。

在市民擔憂魏家大院的命運時,幸逢盛世,擁有獨特的區域價值與特色研究價值的歷史建築得到了保護。章貢區在把魏家大院修復的同時,還充實它的內涵,建起了 「贛南客家文化博物館」,多角度、多形式展現贛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情景,彰顯客家精神與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

(此圖采自章貢文旅)




魏家大院是 幸運兒!它枯木逢春的傳奇故事, 折射出我們所處時代正在復興優秀文化和保護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