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藉此機會,今天想繼續和大家聊聊母乳喂養那些事兒~
之前,我們多次介紹過母乳喂養的好處:
是嬰兒最理想、最安全的天然食物
母乳,被稱為「液體黃金」,很多科學研究都證明,母乳的營養能完美匹配寶寶的需求,營養成分高達 400 種,特別是免疫因子豐富的初乳,更是寶寶的第一道保護屏障;此外隨著寶寶的月齡增長,寶寶不同階段的需求不同,母乳中營養成分的比例也是「智能」變化的。
是寶寶和媽媽的情感「紐帶」
母乳不僅是寶寶的口糧,更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重要紐帶;因為母乳喂養比較方便,省去了沖奶的一些環節,當寶寶有需求的時候,媽媽可以及時回應,有助於幫助寶寶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雖然我們鼓勵母乳喂養,但這個過程中,母乳媽媽們經歷的「血淚史」也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1、開奶愁
相信大家對「開奶」一詞並不陌生,也許在孕期,你就已經從朋友那聽到很多關於「開奶」的慘烈描述:生孩子都沒哭,開奶時給我疼得愣是沒忍住留下了眼淚……還可能在待產中,就開始犯愁:我的乳房這麼小,奶水會不會少?寶寶吃不飽怎麼辦……
其實,在產後的頭幾天,乳汁可能比較少或者幾乎沒有,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隨著寶寶出生、胎盤娩出,體內黃體酮含量迅速下降,抑制泌乳的作用才會消失。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媽媽要到產後2-3天,母乳量才會明顯增加。
媽媽們不用擔心寶寶會餓著,因為在此之前的初乳量雖少,但營養密度很高,完全能夠填飽寶寶小小的胃了。
乳房小就意味著奶水少更是「偏見」!分泌乳汁的「基地」是乳腺,和乳房的大小沒啥關係哦~
只要媽媽和寶寶密切配合,早吮吸、多吮吸,一般不需要其他太多的干預措施,乳汁自然會變多。
WHO專家建議,出生後10~30分鐘寶寶吸吮反射能力最強;還有研究顯示,72小時內頻繁有效地吸吮是建立奶量供應的關鍵。
因此在寶寶出生後,儘快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胸前進行肌膚接觸,並且在30分鐘內讓寶寶吸上媽媽的乳房,每24小時喂8-12次奶(甚至更多),才是正確的「開奶」方式。
此外,掌握正確的喂奶姿勢也是開奶成功的關鍵哦。
2、堵奶痛
提到「堵奶」,相信讓許多哺乳期媽媽「生無可戀」,乳房脹成大石頭,喂也痛,不喂更痛……
生完二胎的朱丹,就曾調侃自己是堵奶專業戶,動不動就堵奶,堵奶懷疑人生。
對於有堵奶困擾的麻麻,我們建議
勤哺乳,讓寶寶多吮吸(儘可能 2~3 小時喂一次寶寶);
優先吮吸堵奶一側,如果患側因為乳汁減少寶寶不願意吸,可以先吸吮對側乳房刺激出奶陣(噴乳反射)後,迅速換到患側讓寶寶吃;
當乳房沒有明顯的紅、腫、疼痛時,建議哺乳前熱敷3-5分鐘(熱毛巾50~60℃),有利於刺激產生奶陣,加速乳汁流出;在哺乳之後如果還有硬塊,或者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紅、腫、疼痛時可以用涼毛巾避開乳頭做冷敷,以減輕疼痛和水腫。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行處理後48小時內堵奶情況無好轉,或者出現發燒、疼痛加重等情況,建議求助醫生。
3、睡眠不足
相信在媽媽群里,你一定看到過這樣的吐槽:
感覺每天晚上寶寶能醒來五六次,自己一直在喂奶,就沒安穩睡著過!
每次我剛想與周公相會,娃就醒了,簡直崩潰啊!
在我一夜醒10次喂奶的時候,娃爹卻睡得跟頭豬一樣,生氣!
夜裡給娃喂奶,自己也迷迷糊糊,突然間他叼著你的乳頭跟擼串一樣撕扯,瞬間清醒,疼到懷疑人生……
有的人可能就說:折騰不起就直接斷夜奶啊。
這話媽媽們可能就不愛聽了,雖然巨大的困意、哄娃的無助讓人崩潰,但是想到夜奶不僅能保證寶寶的正常營養攝入(月齡越小的寶寶夜間攝入營養的占比越大,僅僅靠白天吃奶不足以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還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建立起良好的母嬰情感聯繫,很多媽媽還是會堅持到自然離乳,不會強行斷掉夜奶的。
這裡要說:母乳喂養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也需要家人的理解支持,這個時候隊友的「發光發亮」會給予媽媽很大的力量。
除了上班時間,爸爸休息時可以儘可能多幫忙帶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等);
晚上也可以幫忙換紙尿褲、哄娃入睡等,這樣就可以給老婆多點休息時間。
對於很多媽媽來講,母乳喂養路上遇到的「攔路虎」遠不止這些,但是在母愛面前,這些困難又算什麼?聽著寶寶「咕咚咕咚」喝奶的聲音,心中又升起一股開心的溫暖,當媽就是這麼痛並快樂著!
但也有的媽媽說:種種原因,未能堅持給孩子母乳喂養,早早就斷奶了,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其實,母乳喂養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道德綁架,不能母乳喂養不代表著沒有母愛,不管是堅持母乳喂養到自然離乳還是因為疾病、工作等原因被迫中斷的媽媽,她們的愛都一樣的偉大。
我們宣傳母乳喂養,不僅僅是希望大家了解到母乳喂養的好處,也想告訴新手爸爸媽媽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教大家學會一些應對方法,更要呼籲家庭和社會給予母乳媽媽們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