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條約》為何會在南京簽訂?英軍欲攻南京,此為城下之盟

2023-05-01   史密記

原標題:《中英南京條約》為何會在南京簽訂?英軍欲攻南京,此為城下之盟

原本,英軍準備在8月11日攻打南京,得了道光皇帝首肯和議的耆英等人並不慌亂,同意支付英軍贖城費三百萬兩,提出要與璞鼎查締結和約。

璞鼎查喜出望外,回答說:如果能夠締結條約,南京的三百萬贖城費就不要了。

他的解釋是:如果能夠締結和約,今後就要在中國做生意了,怎麼可以得罪中國人?

談判先後在8月12日、8月13日、8月14日舉行了三次,在英軍大炮的恐嚇之下,《中英南京條約》出爐了。

8月26日,璞鼎查來到南京,正式交付條約文本。

8月29日,在女王陛下的「康華里士號」(Cornwallis)軍艦上,璞鼎查爵士代表英國,欽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及管轄當地的兩江總督牛鑒代表中國,在南京條約上簽字,《中英南京條約》正式生效,南京得以保全,英軍退出,戰爭結束。

英國國內的媒體得知中國已經簽訂了條約,發表了連篇累牘的歡呼:「(條約)確定了千百萬的賠款和源源不斷的新鮮的茶葉供應,刺激了我們的貿易,永久割讓給我們一座島嶼。總之,它讓戰爭到達頂點,讓我們獲得的比想要的還多,讓榮耀和利益不可阻擋地到來。」(引述《倫敦新聞畫報》,費伊,第366頁)

當然,也並不是每一個英國人都對這個結果感到高興,一直指責鴉片貿易的《倫敦時報》,就對這個條約並沒有像大眾一樣歡欣鼓舞,而是給勝利者取了一個具有嘲諷意味的綽號:「維多利亞早期的海盜」。

但比起英國那邊的態度,道光皇帝這裡,無疑是十分痛苦。南京那邊簽字,是一個折磨,自己這邊批准,又是一重摺磨。

在英國人看來,他這裡批准與否,就是走過場,沒有不批的道理,但道光皇帝本人,還是沮喪到崩潰,從退朝以後,他就一個人在便殿的台階上走來走去,想著自己期間所有曾經的豪情,壯志,想著自己從牙縫裡省下的每一兩銀子,那種明明拼盡全力,卻不得不接受失敗的感受,令他心如刀割。

他一直徘徊到五更天,空蕩蕩的宮殿上,迴蕩著他濃濃的嘆息聲。直到五更時分,終於下了決心,走筆如飛寫下一封信,命人交給領班軍機穆彰阿,這簡短的信上,是一行他終生痛苦的文字:各條約准照議辦理!

這也就意味著,他正式批准了這中國歷史上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

對這奇恥大辱,如果說道光皇帝完全麻木,就此得過且過,卻也不盡然。

批准南京條約後,他也曾經痛下決心,明白英軍艦船利炮,那就下決心趕超?遠在廣州的奕山倒是投其所好,送上一幅戰艦圖紙,建議朝廷仿造,道光皇帝一開始還真感興趣,下令各省開展學習,學習了沒幾天就泄了氣,以大清這生產水平,拚死也造不出來啊!

連最基本的火槍,道光都動過念頭,還特意找來一支英軍用的擊發槍,用來去打鳥,效果果然好,耆英趁機建議說,要不咱也學著造?只這一句話,道光皇帝就呆住了,痴痴想了好久,最後來了句「必成望洋之嘆」。大清沒這麼實力,別費勁了。

至於簽署南京條約的那幾位,牛鑒剛簽完條約,就以「貽誤封疆」罪被捕,一度被問了死刑,好在他當年為官河南,政績不錯,河南百姓知恩圖報,紛紛請願喊冤,終於求得他特赦,發往河南戴罪立功。這位被認為簽下賣國條約,害得老英雄陳化成殉國的罪人,踏上河南的土地,享受的卻是明星一般歡呼。

至於耆英,一度十分走紅,由於有道光皇帝寵著,《南京條約》簽完後,他曾十分春風得意,更有了國際影響力,外國要簽不平等條約,基本全找他,他本人也是小聰明多會糊弄,逮著什麼簽什麼,一段時間裡,要宰大清找耆英,基本成了英美各國的共識。

但出來混遲早要還,道光皇帝駕崩後,耆英失寵於新皇帝咸豐,最終被咸豐帝賜死,當初最風光,死的卻最慘。

伊里布一度出任廣州將軍,可簽完南京條約的廣州,已經不是鴉片戰爭之前的光景,到處都是亂,一邊是老百姓怨聲載道,一邊是英國人占便宜沒夠,步步緊逼,伊里布左支右拙,各種折騰,最後連累帶氣,到任沒幾個月就病故了。

而比起這三位來,真正讓道光皇帝感到永遠不能原諒的,卻是林則徐。

鴉片戰爭以後,相關的官員,大多數都得到了赦免,包括奕山奕經這樣敗事的,沒幾年又放了出來,琦善和鄧廷楨也官復原職,特別是琦善,還得到了道光皇帝的熱情鼓勵,說他經過這次歷練,下次辦理事務,應該會有經驗。

但林則徐,卻是個例外,當同樣充軍伊犁的鄧廷楨回來後,還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召見,捎帶問了林則徐的情況,但最後道光皇帝只是說:我用錯了人。

在啟程去伊犁充軍前,林則徐也曾再當了一次救火隊員,協助王鼎治理黃河,賣力苦幹了八個月,終於成功治好。喜得道光皇帝也發詔書,專門說明要在黃河合龍的典禮上宣布,沒想到一宣讀才知道,內容是讓林則徐治好黃河後,趕緊去伊犁勞改,別耽誤了功夫!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道光皇帝總算鬆了口,命令林則徐暫代陝甘總督,但林則徐請求入京請訓,也被他冷冷拒絕。

道光皇帝不知道的是,對這場空前意義的戰敗,林則徐餘下的生命里,一直在苦苦思考,哪怕是充軍伊犁的倆年裡,他也曾埋頭苦幹,親手開鑿的林公渠,灌溉良田無數,今天也被人紀念,不管他有多少錯誤,林則徐始終是那個一心為國的林則徐。

但比起這些來,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清王朝來說,最大的教訓是什麼,恐怕只有一條。

儘管明白了落後,儘管已經挨打,但無論道光皇帝,還是滿朝的文武,卻依然沒有明白,到底落後在哪裡,為什麼會挨打。

其實這次戰爭的嚴重後果,需要細細分析《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才能看到其中不一樣的東西。

(以上為覃仕勇、張嶔長篇通俗歷史書《風雷激盪七十年》節選,欲知上下文內容,請到專欄閱讀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