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一部被觀眾從預告罵到開播的電影。
徐崢本人也沒逃過。
在電影上映前就有不少網友吐槽他「富人演窮人」。
消費苦難、消費外賣員、消費底層……連一張大笑的海報都被指責。
難道富人演不了窮人嗎?
01
富人演窮人被罵?
徐崢又一部聚焦底層、聚焦現實的電影上映了。
他飾演的角色叫高志壘,是一位被裁的大廠程式設計師。
這個時候,他面臨著老父親住院、家庭投資暴雷、房貸和孩子的上學……迫於生活壓力,只能轉行當起了外賣員。
當上外賣員後,他的業績從最低干到了「單王」,一路逆襲。
製作團隊的本意是讓觀眾看到外賣員的生存困境,但網友們卻不買帳。
一部分網友認為,徐崢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在電影里扮演一個外賣員有消費苦難的嫌疑。
他們表示,自己不喜歡有錢人去展現底層生活。
這種「富人賺錢演窮人,窮人花錢看窮人」的行為非常不好。
爭議之大,逼得徐崢本人親自下場作出了回應。
而這種指責在內娛並不罕見。
剛上映的《抓娃娃》中,也有觀眾批評沈騰馬麗「富人演窮人,他們就是在割韭菜。」
用富人想像的窮,去淡窮人的苦難。
一時間,表達小人物困境的演員成了眾矢之的。
窮人,真的能被演好嗎?
02
還有可能演好窮人嗎?
無法否認的是,現在的演員正在退化對貧窮的想像力。
《我的真朋友》里,楊穎工資不高,欠著幾千塊,卻住在了市區的洋房裡。
《心想事成》主打奮鬥,但孫家兩姐妹卻一起住在了北京二環的四合院裡。姐姐抱怨自己和妹妹從小到大擠一間房,但是她們兩個的床中間還能擺張沙發、梳妝櫃……
《生活家》里,母女兩窮的揭不開鍋了,卻還能押一付三,租六千塊一個月的房子。
在他們的眼裡,或許真的沒有「窮」的概念。
這些窮都不是真的窮,而是浮於表面的「人設窮」。
可是內娛不是沒窮過。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主角們過得並不算體面。
張家二十平的房間,最多住過七口人。
張大民為了生活,挨家挨戶的推銷保溫瓶,把一個暖壺吹的天花亂墜。
張家老二在屠宰場殺豬,老三是個倉庫工……他們的日子就是在不斷的矛盾、爭吵中過下來的。
《東北一家人》也不例外。
全家人被下崗浪潮影響,一家子都喪的不行。大家擠在老師單元樓里,整天追憶往昔、發發牢騷。
《隱入塵煙》的馬有鐵長期在三哥家做免費長工,曹貴英身體多病。
兩個人質樸、善良。生活在慢慢變好時,曹貴英卻死在了給馬有鐵送飯的路上。
馬有鐵後面也跟著離開了。
還能說內娛拍不出窮人嗎?
其實不是。
只是現在的影視劇大多圍繞著精緻的都市生活和上層社會。
連普通人都容不下去,更別提窮人了。
主角們的人設都是精英,階級明顯,用有錢與否來直接劃定一個人的好壞。
《流金歲月》的章安仁,碩博連讀,三好青年。還沒畢業就靠自己買了一套上海的房。
放在現實生活里,他已經站在了普通人的塔尖了。可是在劇里卻被刻畫成了自私自利的鳳凰男。
而很多編劇導演,往往又會用刻板印象描述窮人。
不講衛生、很難講理、野蠻、索取無度……
懸浮的背後,是因為他們根本都不懂窮人。
窮人也是普通人,他們有骨氣、有志向、有夢想,並不會因為自己窮而放棄生活。
除了演員和導演之外,還有一些觀眾自身就不喜歡這種「社會寫實」類的片子。
像當時的《隱入塵煙》,不少觀眾評判導演醜化中國農村,故意加大這種負面情況,好去國外評獎。
「媚外」「舔西方導演」的話語不絕於耳。
可是他們忘記了,以前的生活還要更苦。
電影本身就是對現實生活的藝術化呈現。
導演會做很多藝術處理和藝術表達,裡面包含虛構的成分,但也能反應現實問題。
《我不是藥神》《隱入塵煙》《親愛的》……這些電影也有很多苦難元素和貧窮、底層的畫面。
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苦難而展示苦難,而是引導觀眾去思考去探索社會。
富人到底能不能演窮人呢?
03
富人到底能不能演窮人?
首先,「富人演窮人」這個觀點本身就是沒有邏輯的。
演員的本職工作就是演戲,他們並不是作為紀錄片的主角存在。
觀眾們的重點,應該在於演員本身能不能演好窮人,而不是有錢人能不能演窮人。
本身窮過的演員,能把自己的經歷融入角色當中,形成1+1>2的效果。
在《老人與狗》種,車保羅飾演了一位獨居老人,患癌、萬念俱灰,孤獨的面對死亡。這部電影也讓他入圍了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當時有不少觀眾說:「完全看不出有刻意的表演,因為這和他的人生底色非常相似。」
車保羅沒有上大學,早早的就出來打工。為了養活家人,他拿著補助四處打零工,在市場裡做監察員,一做就是幾十年。
當時他窮的連母親的喪葬費都要在網上公開籌款。
他們不需要刻意的妝造,卻能通過貼近生活的台詞、窘迫的身體語言來告訴觀眾:「我真的很窮。」
而那些沒有底層經歷的演員,他們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來成為一個「窮人」。
說到底,「演什麼像什麼」就是作為演員的一個責任。
然而實際上呢?現在很多演員根本沒窮過,他們的演技又不夠專業。
一方面,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底層人民的困難;另一方面,他們專業水平不到位,也不肯花心思去琢磨。
為了流量一直在甜寵和古偶的舒適圈裡打轉,稍微現實一點的角色直接「見光死」。
這樣還能演什麼「窮人」呢?
真實的窮並不會冒犯到普通人。
如果哪一天鏡頭下再也沒有真實和貧窮的畫面時,那才是真的完了。來源:印客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