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臉、畫分鏡、出妝造、開美顏……2024年影視AI正在「卷應用」

2024-10-15     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影視行業卷AIGC, AI產業對影視也青睞有加。

今年的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將於10月24日至26日在浙江橫店舉行,指明將「結合橫店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影視產業基地這一背景」分享內容。

來自約251個單位的808位嘉賓們將累計參與138場專題論壇,包括11位兩院院士,15位其他院士,超兩百位各類國家級人才。首場論壇主題為「AI與未來影像」;大會還將組織題為「AI+影視創作超級論壇」的千人以上的「超級論壇」,這樣的「超級論壇」在大會期間僅有兩場。

如此關注,源於AI產業的一種共識,即影視行業是生成式AI的良性試驗田。

而這波潛在的機遇則早早挑動了行業的神經。

從2023年開始,包括主要視頻平台和華策等頭部公司,都在開發AI產品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大模型。如此興趣也不難理解。從短期來看,在全球經濟缺乏增長點的當下,市場樂於押注未來式產品,而AI恰恰是最能刺激公司股價的那一類發力方向。

而從長期來看,AI代表的技術創新,或將因為給部分從業者帶來彎道超車機會,而推動行業性的重新洗牌。

進一步衍生的邏輯是,誰能率先做出具有行業價值的AI產品,誰就更接近行業未來的領跑位置。

類似的邏輯在AI涉及的許多行業都是成立的,只是影視行業格外具有代表性。也由此出現了一種結果——「2023年卷概念,2024年卷應用」。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實踐正在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但應該說,在AI成像方面,距離真正推向市場或者更進一步地替代真人影像作品,確實還相差甚遠。被Sora團隊邀請拍攝AI電影的團隊Shy Kids在採訪中曾評價Sora「是一個產生視頻的老虎機」雖然可以快速的生成素材,但結果像老虎機一樣不可控制。

表現在最近的實踐中,就是《傳說》的AI成龍與《異人之下》的AI轉制動畫這兩次知名操作。但從結果來看,前者被吐槽彆扭、出戲甚至嚇人,後者則因為AI圖質感怪異備受吐槽。

原因很簡單,市場沒有準備也沒有必要體諒AI早期的不成熟。對於觀眾來說,他們並不在意作品是用AI製作還是真人拍攝,重要的是獲得的是怎樣的體驗,是否對得起電影票錢。在這方面,AI遠沒有準備好。

事實上,對於頭部行業大廠而言,真正有價值的創新產品是賦能行業生產環節的。

或者說,正如當初的機器時代一樣,AI能夠替代多少行業生產環節上的人工,用電子算力提高生產效率,才是真正符合商業時代想像或者說真正具有產業價值的。

比如貓眼娛樂推出的「神筆馬良」,是首個面向長劇本解析的動態故事板AI生成工具,一鍵生成AI動態故事板,簡單來說就是幫劇組把分鏡頭腳本直接生成分鏡頭示意圖。

還有阿里大文娛的自研影視妝造大模型「神力霓裳」,專精於古裝劇的妝造創意設計,造型師在設定朝代、性別、身份等條件後,輸入相關提示詞,2分鐘即可獲得造型圖片。目前已在古裝劇集《掌心》及其他作品中投入應用。

再比如華策「有風」大模型目前的三款產品,智能解說生成助手、智能面部優化助手和智能風格轉繪助手,簡單來說就是生成解說視頻、幫助角色面部美化或換臉、三次元轉二次元。

從這些應用來看,特點其實都在於節約了大量的人工和時間成本,同時也發揮AI收集素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不同環節上的生產效率。

而另一類應用,則體現在虛擬拍攝等AI生成類輔助工具方面。

從《清明上河圖密碼》《雲之羽》到近期號稱虛擬拍攝量級最大、場景最多的劇集《大夢歸離》,可以切實地壓縮製作環節的各類成本,比如實景搭建或出外景的前中期繁瑣流程,更進一步優化了整個生產流程。

尤其是後期部分,虛擬拍攝就無需後期摳像和視效,剪輯後可立刻送審,同步進行調色,極大地節約了後期成本,縮短了後期製作時間。

雖然目前這些技術仍處於探索階段,也存在必要的探索成本,有些產品甚至是概念大於實際意義的,但從思路來說,確實都在切實地給出製作上的降本增效方案,推動一套AI提振行業生產力的方案。

或許可以說,AI改變行業的生產邏輯,其實已經是時間問題。

誠然,這種發力的底層邏輯仍然有賴於AI技術本身的發展,智能化程度和產品的學習能力都有待提升。有些技術的應用已經很成熟,比如用AI換臉和配音,把國產短劇換臉外國人推出海外;但要駛向更深的行業海域,AI依然需要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f72ed0c9209cfb0e6186f984088ff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