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作者像)
聖廟巷是九江城區的一個老地名,因巷內有一古廟,名曰「聖廟」,此巷便由此而名。聖廟,本稱文廟,是祭奉孔子之廟,我國古代凡辦學之所,都要立有孔子之像予以膜拜,官學建塑像,私塾掛畫像,每天都由先生率學子對畫像行禮,此乃儀式,以示對孔聖的敬意。九江民間土俗,只知孔子即聖人,故稱文廟為聖廟,此謂倒也顯有幾分敬肅。當我還是孩童時,聽我們的父輩說,他們做伢兒的時候(民國初期),看到過這廟裡供奉有孔聖人的塑像,雖是廟,但廟內無僧尼,只有廟祝,長衫綸巾,裝束似道士。
待我成年,讀了一點書,看過一些資料,知道了九江文廟的一些歷史淵源及其演變的歷史沿革。九江文廟,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為余崇龜所創建。余崇龜,字景望,江西興國人,在南宋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出任江州(今九江)知州,在此任上,創辦了儒學學宮,是為九江文廟之始。關於這事,還附會著一個離奇的故事,言余在江州建學宮,是源於一個夢。
余崇龜任江州知州時,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商人模樣的人對他說:「我原本是江州的大富戶趙氏,向來就懷有資助官府興辦州學的願望,為此我積攢了白銀一千兩,正打算奉獻給官府,恰在此時,遇上了巨寇李成率領眾匪進掠江州,我便急忙將準備好的銀兩裝進罐子裡,埋藏在小南門外甘棠湖邊一棵古槐樹下,打算等到這場禍亂平息之後,再把它取出獻上。然而不幸的是,我在這場禍亂中被匪徒所殺。現今您來到我家鄉為官,施行很多美政,您為官的口碑很好,我覺得您是個值得託付的人,所以祝告您,請去小南門外甘棠湖邊古槐樹下取銀,用它興辦州學,了卻我的心愿!」余知州一驚,醒來,覺得很奇怪,便率隨從兵眾去甘棠湖邊古槐樹下,命兵眾挖土,果然挖出了一大罐銀兩。余知州便用這銀兩,辦起了江州儒學學宮。
原文配圖
這個故事離奇有趣,雖近荒誕,但也言出有本,為《國朝逸史錄》里的一則記載。據傳該書出自馬端臨之手,言馬氏撰著《文獻通考》之後,在晚年,又將自己數十年所閱所聞的軼事,悉心記下,匯成一書,以「逸史」名之。但清代學者潘永(《宋稗類鈔》編撰者)考證,言此書非馬氏所為,是後世之人偽托馬氏而為,目的是借重馬氏之名,使書能行天下。余崇龜建江州學宮,是為史實,所建因由當然也不是緣於一夢,此處述此故事,聊博一趣,當不得真。
由余首建的九江文廟,在元時毀於兵火,有元一代在潯的地方官,再也沒有興辦儒學和文廟。大明開國,九江府大明首任知府龔琬,在九江重建府儒學,九江文廟被再度續起。龔琬,字時修,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縣)人,洪武元年(1368)出任九江知府,為激發人們崇經尚禮,推行教化,建起了九江府儒學,在府儒學內特設孔聖殿,立孔子塑像,並定製每年春秋二祭(古時以社日為祭),由地方官、教諭、士子們來此舉行儀式,祭拜孔子。
自此之後,九江的文廟,府儒學,聖廟,都是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現今聖廟巷裡的那個古廟,是清同治三年(1864),由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飭令九江府建起(見王定安撰《中興將帥別傳·沈文肅公》。沈葆楨,字幼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晚清時期的名臣賢吏,他任江西巡撫之前,曾為九江府知府,其時九江城為太平軍所據,他成為進不了城的知府。當他升任江西巡撫時,九江城已為王師光復,便飭令九江府重新修建府儒學(文廟),藉以激發兵燹後的教化。
重新修建後的文廟,規模宏大,正門面臨現今的丁官路(現潯陽區外國語實驗小學南門),縱深延至聖廟巷(現今依存的那幢古廟),自南向北,一進三重大殿,兩邊是廡房,中間夾著兩個大廣場,現今的外國語小學、新華書店及二者間的那段潯陽大道,都是清同治間重建的九江府儒學(文廟)故址,亦即九江人習慣上所稱的聖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聖廟的主體改成了學校,恢復了文廟最初構設的主要功能,即九師附小。我的小學生涯,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後來興建朝陽大道(即今潯陽大道),已成學校的聖廟便被分割肢解了,原始的聖廟僅存新華書店後面的一幢古舊建築,它是現今殘存於鬧市稀有的一項古蹟。
關於聖廟,還有一些趣聞,那是流傳在民間的一些故事。當我兒時,從父輩們的說談中聽到,南兵打北兵(北伐)時,有許多南兵(北伐軍)就在這廟後的廡房裡駐紮,後來開走了,說是打安慶去了。日本人占領九江時,將朝南的廟門封砌,廟南的大場子和兩邊廡房就成了日本人的一個兵營。廟也空了,日本人運來了機器,安裝在廟裡,用機器碾米,當地的百姓就把這座廟叫作「機器米廠」。日本投降後,這廟又成一座空屋,於是有許多到九江城來討生活的遊民擁住在這空屋裡,人雜,地面不安寧。巷內有戶人家有天夜裡被盜,丟失了大米,那盛米的袋子肯定有個小洞眼,第二天一大早,發現撒卸的大米從失竊人家一溜線的通往到聖廟裡,從此附近的百姓心裡都很忐忑。共產黨來到九江,把這裡的遊民清走了,地面上變得安寧,聖廟周圍百姓的心這才踏實了。
這些是我從父輩那一代人口中得知的關於聖廟的故事。按照這些說法,聖廟在北伐時還是一個廟,到日本人來時,就徹底地不是廟了。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雖不能奉為絕對的信史,但也不可予以絕對的摒棄。民間相傳的許多故事往往反映了(或折射出)歷史的真實。清代的大學者、史學家錢大昕就曾說過,「稗乘野史每每可補正史之闕」,所以他很喜歡讀古人的筆記文章,很喜歡搜集民間流傳的史乘趣談。我想這應是讀書探史的一種好方法。
聖廟巷,攝於2022年9月 編者配圖
隨著歷史的變遷,九江文廟已不復存在了,僅留聖廟巷內一幢早已不是廟的陳舊建築,周圍的棚屋把它緊緊地包裹,它也賴此扶撐,歷百餘年風雨滄桑而猶存。20世紀80年代,它一度作為華潯服裝廠的製作間,被派上用場,紅火了一陣。
聖廟,作為清同治間的一幢遺存,其內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在堂內繞堂一周的牆腳下,鑲貼著許多碑刻,多是晚清遺物,很珍貴的。現住戶進行室內裝潢時,那碑刻都封到裡面去了,這也算是一種保護吧!目前居住其內的居民也盼改善居住條件,希望此處能開發改造。一次,鍾愛九江古蹟的陳新代老先生,到這裡拍古廟照片,被居民誤以為是這裡將要開發,許多人急切地問陳老先生「這裡什麼時候拆呢?」住戶的急盼之情,溢於言表。這幢古老的建築似也不可能永久留存,但我迫切希望,真要開發改造這裡時,務必要將那些包裹在牆腳的碑刻,小心翼翼地取出。九江如能建一處保存並展出這些歷史遺蹟的碑廊或碑林,不啻是件功德事。
如今蜷縮在聖廟巷裡的那座古廟,那幢滿顯蒼顏的陳舊建築,似乎在闡發著飽經滄桑的敘述,但它的故事,它的輝煌,早已被人淡忘。如今,許多九江人都知道有個聖廟巷,但許多九江人都不知道巷內聖廟曾負起的歷史承載。聖廟巷,這個老地名,正給我們珍存著許多歷史的印記!
讀後記:聖廟巷在地圖裡找不到,它是一條蜿蜒的小巷,在新華書店的背後。那一回,石炎鑫老師著我們去看了現場。下圖舊房子二層上的木構架,可能是聖廟最後的殘存了。
聖廟殘留,攝於2022年9月 編者配圖
九江孔廟不可能再恢復了。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新華書店和外國語小學(原朝陽小學),也算是對文脈的繼承吧?修建潯陽路時將它攔腰折斷,也對文脈的毀滅吧?天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