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曆元年,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其祖上均是貧農,後因貧困只能給地主家放牛,後又為了討口飯入寺廟當和尚,直至參加起義軍建立明朝,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從放牛娃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改變?
攻占姿州後,儒生許元、葉攢玉等十餘人,每日兩人輪流向朱元璋「進講經筵,敷陳治道」。平時一有空閒,儒生常與朱元璋講論「經史」,例如范祖干持《大學》;宋賺講《春秋左氏傳》和《尚書二典三漠》;劉基「數以孔子之言導」朱元璋。他們極力鼓吹「倡仁義,收人心」「天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東人者能一之耳」。誘導朱元璋放棄反封建的樸素農民意識,對地主階級施行「仁政」、「德治」。後來,朱元璋發布的「平周榜」和「討元檄文」以及在建立明朝後作出「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等決策無不充滿了濃厚的封建思想理論色彩。
?二、 地主儒生積極推動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為達到新興地主階級掃蕩落後的舊勢力,消滅農民起義力量和重建封建統治秩序的目的,以劉基、李善長等為首的儒生不斷向朱元璋灌輸帝王思想,勸他要效法劉邦,只要「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在儒生的影響和鼓動下,朱元璋的政治野心迅速膨脹。攻占集慶後,「江左兵勢日盛,太祖(朱元璋)以漢高自期」,已經開始「深思愛民安天下之道」。在這之後,儒生在攻取金陵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和先滅陳、後滅張、再北取中原的建議,也都是圍繞著重建新的封建王朝的目的而展開的。朱元璋是前台的主角,而導演則是地主階級自身。
?三、 地主儒生則勸說朱元璋團結、依靠漢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
他們反覆強調:「欲掃除磨亂,平定天下,非收攬英雄,難與成功」,並積極為朱元璋舉薦網羅「名儒」、「宿省」,要他加以團結和重用。在攻下金華後,朱元璋以重金聘劉基,劉不為所動,「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明初另一重臣宋鐮「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深並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援太子經,尋改起居注」。為了使朱元璋完全割斷與起義農民的關係,使其完全為地主階級所利用,地主儒生極力挑撥朱元璋與小明王的關係,推動朱元璋與宋政權決裂。這樣,也就導致了後來朱元璋自封為吳王、沉小明王於江中的後事。
可以說,朱元璋的成功,不僅僅是他自身的原因,更多的還是他背後的地主儒生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RAFHIBnkjnB-0zFT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