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這應該是中國戰爭片的天花板吧

2023-11-07     Mtime時光網

原標題:淚目,這應該是中國戰爭片的天花板吧

淚目,這應該是中國戰爭片的天花板吧

時光網特稿 今年的國慶檔期,《志願軍:雄兵出擊》票房不及預期,很多網友也有類似的感受:主旋律戰爭電影似乎不吃香了。

2020年《八佰》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2021年《長津湖》衝上華語片票房Top1的寶座,2022年《長津湖之水門橋》餘威不減。

但今年,這類作品似乎越來越難以激起大眾的觀影熱情。

而與此同時,一部上映了將近40年的經典國產片的地位卻越來越高。今天的「老片新看」,時光君想重溫一下這部傑作——《高山下的花環》。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高山下的花環》是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甚至,每當有同類型影片上映,比如《集結號》《芳華》,又或者《八佰》《金剛川》,都會有影迷拿來跟它作比較。

前不久,時光君重溫了這部電影和原著小說,也想嘗試探討:

同樣是家國情懷與英雄主義,《高山下的花環》究竟有什麼特色?為何它能經久不衰?

視角與群像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改編自軍旅作家李存葆的同名中篇小說,本片對原作有著很高的還原度。

它最獨樹一幟與大膽之處是對於主角的寫法。在以往,主角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但在這部作品中,主角之一的趙蒙生(唐國強 飾)最初卻是個「灰色人物」。

從外形看,他挺拔俊秀,妥妥的青年才俊。

他的出身也非常優越,軍二代、高幹子弟,在解放軍某部宣傳處擔任攝影幹事,如今被下派到九連擔任副指導員。

但在軍隊前講話時,趙蒙生露了馬腳,磕磕巴巴,語言組織能力與副指導員的職位極不匹配。

隨著劇情的推進,他又接連出現「污點」。

其一,他來連隊是憑藉母親的關係,為的是消磨時光後「曲線調動」,回到城市;其二,他在連隊期間,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他又因為母親的關係,可以臨陣脫逃,保住性命。

這些自私自利之舉,與軍人精神完全背道而馳。

而在戰友的薰陶之下,他必須做出改變。

除此之外,影片還塑造了一組鮮活的群像。比如連長梁三喜(呂曉禾 飾)日夜盼望返鄉看望妻子與母親,看到趙蒙生如此懶散,他不得不一再延期。

面對戰士們,他始終可以做到鼓舞士氣,振奮人心。

比如炮排排長靳開來(何偉 飾),耿直幽默,快人快語,對三心二意的趙蒙生,他冷嘲熱諷;對上面的政策,他也敢於開火。

也因此,即便能力出眾,仕途卻頗為不順。

再比如段雨國(倪大紅 飾),他喜歡讀書作詩,人送外號「藝術細胞」,上陣殺敵,面對炮火,絲毫不怯。

以及無名戰士「北京」(石磊 飾),他立志當元帥,熟讀兵法,有著很強的戰略眼光。

還有鐵骨錚錚的軍長雷震(童超 飾),戰火紛飛之際,對他有過救命之恩的趙蒙生母親打來電話走後門。

他在陣前訓話毫不徇私,怒髮衝冠,正氣凜然。

雖然戰爭題材,《高山下的花環》沒有用狂轟亂炸的場面渲染視覺奇觀。

戰爭更像是一個背景,一個試煉場,從中映照出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反應與蛻變。

細節與伏筆

《高山下的花環》最大的兩個優點是,人物鮮活生動,情緒飽滿濃烈。

影片呈現出了英雄主義和高尚情懷,卻絲毫不會讓人生厭,反而讓人深深共情。

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細節。

連長梁三喜,心中懷有難以排解的鄉愁,一想到妻子,他的臉上就蕩漾起甜滋滋的笑容和淡淡的失落,既有思念,又有愧疚。

而上了戰場,他又化身鐵血男兒,一改往日的隱忍與謙和,指揮作戰遊刃有餘,關鍵時刻身先士卒。

他就是連隊的靈魂。

排長靳開來,只求當上副連長,可因為心直口快總是「破壞紀律」,始終無法得償所願。

上了戰場後,升職的命令迅疾下來了。

他當然知道這是「戰前賞的一個送死的官」,在短暫的沮喪後,仍舊血性不改,視死如歸。

作戰時,靳開來總是沖在前頭,射殺敵人,炸毀碉堡。

在部隊遭遇缺水危機時,又是他帶頭去砍越南人家的甘蔗,他清楚這又是破壞紀律的事情,反而搶著去做。

而在回來的路上他踩了地雷,不幸犧牲,遺言簡單又悲壯

此外,影片還埋下了諸多伏筆,當前後的細節呼應起來後,便形成了巨大的情感能量,讓人在震驚的同時,忍不住潸然淚下

拿兩處例子來說明。

比如「北京」的死,極有深意。

戰場上,他英勇地站了出來,扛起82無後坐力炮,可在關鍵時刻,戰友遞上來的兩發炮彈竟然都是臭彈。

彈體上的日期,將犀利的筆觸指向了十年動亂歲月。

「北京」是誰呢?

戰後,經過多次查詢終於得知,這位無名戰士原來叫雷凱華,正是軍長雷震唯一的兒子

他奔赴戰場,是為報國,同時也想在戰場上得到洗禮,收穫經驗。

作為軍長,雷震雖有護犢之心,仍然全力支持。

同時,雷振華也是那場戰役中高幹子弟的縮影,影片通過一名軍長之口傳達了「國難當前,軍民平等」的理念。

而這個細節,又與結尾處送行梁三喜母親形成了呼應。

再比如,梁三喜奄奄一息之際,特意叮囑戰友,他有一張欠帳單,欠帳總額是620元

這震驚了所有人,一位連長,居然還有這麼多欠款,而這也是他生活中厲行節約的原因之一。

此後,影片又有諸多對應的細節:趙蒙生母親早早來到連隊,而梁三喜的母親梁大娘與妻子韓玉秀帶著孩子竟然花費了十幾天。

其原因是,下了火車後,她們徒步挪行160多華里,並且一路極盡節省。

直到送行宴臨近尾聲,梁家娘倆從衣服夾層里取出了620元錢,叮囑趙蒙生按照欠帳單一一歸還。

看到眼前這一幕,舉座無不為之動容。

而此舉,正是「千金一諾」的最佳詮釋。

《高山下的花環》從日常又崇高的視角闡釋了英雄主義的真意,樹立起了鮮活的中國英雄群像。

梁三喜堅忍而重信,至死未忘;靳開來以實際行動踐行「說真話,做實事」,在國人中亦屬罕見;趙蒙生從怯懦自私變得勇敢無畏;梁大娘觀念極度樸素,卻識大局、顧大體,位卑未敢忘憂國……

有了如此生動的故事與人物,宏大的理念才有了堅實的支撐

古典主義精神

如今,還能拍出《高山下的花環》這樣的作品嗎?

或許要打個巨大的問號。

因為從創作角度看,本片的核心是導演謝晉,他對影片的方方面面有著絕對的主控權

謝晉有兩大嗜好:喝酒、收集刊物。當年《牧馬人》就是他在刊物上讀到後感興趣,於是決心拍成電影的。

後來他讀到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異常興奮,創作衝動再度燃起。

他也分享過觀感:「我第一遍看小說,為這一家的命運和精神哭了,第二遍看時還哭,第三遍看時還有淚,小說能夠這樣強烈震動我,我相信電影也能震動大家。」

對於改編,他先是確立了思路和脈絡,並交由小說作者李存葆撰寫劇本,他不滿意初稿,於是讓其修改,第二稿仍不滿意。

最終他還是請來了老搭檔,編劇李凖

李凖決定閉關十天,在第八天時交出了劇本,那時他已面容憔悴。

到了挑戰演員環節,謝晉又犯了難。

影片拍攝消息一出,無數人開始毛遂自薦,據統計,光信函就有4000多封。

比如唐國強就因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和甩掉「奶油小生」帽子的決心,讓謝晉確信他可以演好趙蒙生,因為他的人生經歷與角色形象有著某種契合度。

比如韓玉秀的扮演者蓋小玲(後改名為蓋克),找到了謝晉,當時她還是學生。謝晉慧眼獨具,看重了她身上溫婉的特質。

再比如梁三喜與靳開來的演員,非常難找。

最終,是由副導演武珍年在一位女演員的引薦下找到了瀋陽市話劇團的演員呂曉禾,至於靳開來的扮演者,呂曉禾激情推薦了朋友何偉。

在拍攝過程中,有兩件事也值得說。

一件關於時間。拍戲恰逢過年,其餘演員都可以短暫回家,唯獨呂曉禾被謝晉留下,為的是讓他體會人物身上的孤獨感。

另一件關於空間。戰爭戲份要在距離邊境只有千米之遙的高地拍攝,這引起了越南方面的注意,而電影場景就在越南軍隊火炮的射程之內。

後來,在做好了必要的保障措施後,謝晉帶領劇組堅持拍攝,最終順利完成所有戲份。

重溫至此,我們會發現。

相比於「主旋律電影式微」這樣外在的現象,還有更加本質的問題值得追問。

當下的作品,有多少出自導演的自主表達?

導演作為創作核心,話語權還有多大?

面對一個項目,仍然保持著古典主義創作精神的人還有多少?

或許,這就是《高山下的花環》能成為中國戰爭片天花板的原因吧。

作者:小艮

編輯:八不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9c6d51c9667427d78037f476fcfd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