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臨沂市醫護人員抗擊疫情綜述:沂蒙再響集結號

2020-02-13     沂蒙晚報

出征:請讓我去

武漢告急!湖北告急!

1月24日,除夕。山東省臨沂市衛健委向全市醫院發出緊急動員令,選拔醫護人員奔赴湖北,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去還是不去?選擇前者,意味著衝進殺機四伏的戰場,與死神短兵相接。臨沂醫護人員的回聲是:請讓我去,全市符合條件的醫護人員幾乎全部「報名應徵」。在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接到通知後僅僅十分鐘,就有116名醫護人員報了名。

1月25日,大年初一,臨沂首批4名醫護人員,奔赴湖北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

1月28日,第二批6名醫護人員,緊急支援湖北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

2月9日,第三批26名醫護人員南下武漢漢陽區相關醫院。

醫護人員奔赴湖北

26人中的見申強,來自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除夕報名後,他當天就收拾好了行囊,放在自己車的後備箱裡,以便聽到命令隨時出發。可是,第一批沒有他,第二批也沒有他。焦急之中,聽到第三批赴鄂「集結號」,他飛奔下樓背起行囊,消失在寒風裡。

向沂河留下最後一瞥,徐德曉不由得眼眶一熱。她是臨沂市腫瘤醫院呼吸內科的護士,從報名到籌備再到出發,她一直都瞞著父母,因為母親剛做完手術,目前還在恢復之中,他擔心父母因挂念她而影響身體。但她的選擇依然堅定:「媽媽需要我,可是湖北的疫情更需要我,如果不報名參戰,將是我一生的遺憾。」

送別的人群中,趙明看到妻子抱著一歲的孩子。這位蒙陰縣人民醫院的護理師,當眾擁抱了妻子、親吻了孩子,這一鏡頭被記者捕捉下來,成為詮釋「大家與小家、大愛與小愛」的經典畫面。

來自臨沂市平邑縣人民醫院的王相海,登機前接到妻子唐共珂的電話,說家裡一切安好,讓他到湖北後安心工作。豈不知,他們7個月的小女兒,正感染風寒發燒38.2℃。唐共珂撥通丈夫的電話前,反覆交待大女兒:「千萬不要說妹妹感冒了。」

妻子吻別丈夫,母親送別兒子,同事揮別戰友。期盼的目光中,「戰士們」趕往集結地點,一路疾行南下——對沂蒙人民來說,這是多麼熟悉的畫面。70多年後,集結號再響,沂蒙人民的家國情懷未變。

行色匆匆中,迴響著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送別他們時的話語:「你們代表著沂蒙老區的整體形象,希望大家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充分發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風範,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攻堅戰中去。」

戰疫:有我同在

隔離分區不夠嚴格,感染性垃圾沒有及時處理,智能噴霧消毒系統不能啟用,沒有洗澡間,沒有取暖設施……走進湖北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來自平邑縣人民醫院的王相海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更嚴峻的是,疫情在蔓延,醫療物資匱乏,當地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患者中瀰漫著悲觀失望情緒。

來自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李善超

很顯然,這是他們從業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他們明白,面對洶湧疫情,來不得半點退縮和麻痹。在技能和耐力之外,他們更需要一種精神。我們無法設身處地,不妨摘取幾段對他們的採訪實錄,感受一下他們特殊的工作情況。

決戰疫情,他們將速度調為「最高檔」

吳鵬(來自臨沂市中心醫院):一切分工都處於「自動模式」,沒有時間去安排,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活兒,每個人都將自身速度調為「最高檔」。

胡萌(來自臨沂市平邑縣人民醫院):一進病房,感覺到了什麼叫「中國速度」,我們處理了27個病人的治療以及護理。從辦理新的病人入住,到醫囑、計費、護理,最後進行交接等一系列程序,我一刻也不敢怠慢,瞪大了眼睛處理。

李善超(來自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除了穿刺,做檢查,我們還要發放病人的一日三餐,並給一些體弱的病人喂飯。最初的時候,一天連續工作11個小時。1月30日,是我女兒的2歲生日,忙完工作回到賓館已是深夜11點多鐘。照例想給家裡報個平安,手裡拿著手機,字還沒打完,居然睡著了。

決戰疫情,他們將自身置之度外

胡萌(來自平邑縣人民醫院):防護服穿、脫得半小時,為了防止中途上廁所,我們上班前一個小時就不喝水了,大家都裝備了尿不濕。特殊情況下,沒什麼尷尬的。

徐德曉(來自臨沂市腫瘤醫院):一下送來40多個血氣檢查,我看到後真是後背一涼。為了幹活利落,我們都戴著小一號的手套,而且要戴三層,既考驗技術又需要耐力。時間一長,手很疼、胳膊很累,耳朵、鼻樑也非常疼。

張寧(來自臨沂市婦幼保健院):因為眼角有冷凝水,我就不自覺地皺眉,使得護目鏡慢慢移位,導致自己皮膚暴露。一上午,我的鞋套已經磨爛,腳踝部也已經暴露,但沒有時間去理會。

決戰疫情,他們始終懷著一顆愛心

李善超(來自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今天最開心的事,莫過於67床患者叫著我的名字說:「山東小伙李善超,謝謝你8天來的照料。你們那種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們這些病人,我們4個才能一起康復出院。」她還執意和我們合影。事後我才知道,她是擔心出院以後再見面時認不出我們。

劉相蛟(來自費縣人民醫院):凌晨兩點半,走進向大別山醫療工作區,我心裡一直想著一個娃娃,就是上一次收治的9個月大的孩子。我仔細對孩子進行了檢查,他的眼睛非常有神,還衝我笑了一下呢。經過測量,孩子的體溫是36.5攝氏度。現在可以肯定,目前的診療方案對這個孩子很有效。

當地醫生說,來自沂蒙的醫生護士,帶著一顆愛心,秉持著一種精神,謝謝你們與我們同在,與患者同在。

臨沂醫護人員

堅守:向我看齊

1月22日,臨沂出現新冠肺炎前2例感染者;

1月24日,臨沂市政府宣布成立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1月26日,臨沂感染者增至5例……

此次疫情,讓山東省臨沂市上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考驗。市各級各類醫院,響起了堅守陣地的集結號:保證足夠的診治資源,成立梯級的救治隊伍,培訓所有的醫護人員,做好緊急物資的儲備,配合單位社區開展防疫……

戰時的節奏,戰時的狀態。臨沂市醫護人員取消了休息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戰疫一線,發出了「向我看齊」的聲音,給全市人民以信心與希望,成為一道潔白的風景線。

我們難以記錄他們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與點點滴滴,不妨以他們中的「夫妻檔」為例,來掃描一下白衣使者們的身影。

相龍雲和陳濤

相龍雲是臨沂市平邑縣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丈夫陳濤是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疫情出現後,平邑縣啟用距離縣城5公里的南山醫院作為隔離病房,陳濤被任命為第一梯隊救治隊長。他夜以繼日奔忙在南山醫院,還利用自己兼任的縣心理學會會長的優勢,為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做起了心理輔導。雖然同在一個單位,崗位也僅僅相隔5公里,卻一個多星期也見不到一面。偶爾在醫院樓道里遇上,他們也只能是點頭微笑示意。

唐共珂與王相海

王相海,已經在大別山區的診療中心忙碌了半個多月。妻子唐共珂,身為同一個醫院胸外科的副護士長,也曾一同要求去湖北抗疫一線,哪怕家裡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她堅守在原來的崗位,承擔著比平時更繁重的工作。她每天最大的安慰,就是按約定時間與丈夫微信交流情況,互報平安、互相激勵,他們還相約跟父母聯絡時,要「輕描淡寫」以免他們過於牽掛。

孫淑香與劉乃青

劉乃青作為臨沂市中心醫院醫務科的負責人,經常加班到凌晨1點,往往剛躺下就接到電話,再起身去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在同一單位工作的妻子孫淑香,是感染科護士長,一樣堅守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在疑似病人來院時,最先沖在前面的就是她。由於他們的老人身體都不好,只能將兩個孩子寄養在兩個同事家,孫淑香曾連續21天見不到孩子。

……

採訪結束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2月5日,一位黃岡市民來到臨沂援鄂醫療隊駐地,送來了一大包雜糧煎餅和辣椒、香蔥。他說,愛人的家鄉是臨沂,他們連夜做好了煎餅,送來表達思鄉和感謝之情。臨沂的醫護人員吃著煎餅,不由得眼含熱淚。

醫者心,家鄉情,家國情,在沂蒙、在湖北交織、激盪。

來源:臨報融媒 記者彭慶東 汲長良 李璐 孔令華 韓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OiQHABgx9BqZZIhm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