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最殘酷的血腥大戰

2023-02-03   打遊戲的老梁

原標題:恐龍滅絕~最殘酷的血腥大戰

這頭年老虛弱的鴨嘴龍最後在搏鬥中徹底倒下了。

它並沒有在和伶盜龍激烈的搏鬥中,坐以待斃,而是始終保持著拚命防禦的姿態,面對伶盜龍一波又一波兇狠的攻擊,它心有餘力不足。

伶盜龍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同時出擊,從四面八方發動突襲,給它的身體造成一連串的傷害。

哪怕鴨嘴龍體型龐大,四肢強健有力,也難以招架多個攻擊者。

就像一群弱小的非洲斑鬣狗,去捕殺體型巨大的犀牛,一天下來,犀牛也被惹怒了,變得狂躁不堪,橫衝直撞,踩死的斑鬣狗不計其數,但為了生存,為了獲取食物,斑鬣狗群只要把犀牛當成食物捕殺,那麼它們就一定會和犀牛奮戰到底,哪怕族群中有成員不斷的在搏鬥中一個接著一個倒下,它們依舊會像裹腳布一般,死纏著犀牛不放。

它們可能抱著必死的決心,只要犀牛不倒,我就不倒。

同樣的,史前時代生存的捕食者跟現代捕食者在捕殺獵物的過程中一樣會採用相同的策略。

尤其是小型捕食者,它們在捕殺獵物的時候,靠著數量優勢取勝。

伶盜龍或許就是如此,為了生存,它們把體型龐大的鴨嘴龍當成了食物。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激烈廝殺中,鴨嘴龍自始自終都在不斷反抗,它成功在倒下之前,殺死了四隻伶盜龍。

不過在激烈的廝殺中,鴨嘴龍被伶盜龍持續攻擊,受傷嚴重,失血過多,精疲力竭終於倒在了地上。

伶盜龍最後也是成功的將這頭三噸重的鴨嘴龍擺上了餐桌。

它們會像現代的群居生活的捕食者那樣,比如狼群和獵狗群,一旦捕殺獵物成功後,會蜂擁而至,跑到獵物的跟前,爭奪獵物屍體上最好吃的部位。

這時,伶盜龍的首領就會把爭搶食物的其它伶盜龍推開,自己獨占獵物屍體上最美味的部位啃食。

並在進食的過程中,伶盜龍的首領會警告其它伶盜龍成員,最好不要靠近我,要不然我會把你趕出族群。

伶盜龍首領這樣做,是為了維護自己在族群中的統治地位,因為它是首領,在捕殺獵物後,可以享有優先進食的權利。

而其它伶盜龍卻不行,哪怕在捕殺獵物的過程中,獲取的功勞再多,也只能站在一旁等待首領吃飽以後,才能進食。

通過研究現代群居動物會發現,食草動物群居,會以下兩點好處。

第一點可以依靠龐大的成員數量,來抵禦捕食者的獵殺。

還有另外一點,那就是群居生活的食草動物,成員越多,就越能確保族群成員發展壯大,並且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族群中的成員也就會越來越多。

反觀食肉動物也是如此,群居生活的食肉動物,數量越多,就越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因為它們有很多成員,捕獵的時候,成員越多,就越能捕殺到更多獵物。

伶盜龍這種小型的捕食者,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大陸上,之所以能生存幾千萬年的時間,那是因為他們經常群居生活,群居捕獵。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來源,來確保自己的種族發展壯大。

即便伶盜龍體型較小,但是它們仍然可以通過數量的優勢,而彌補身體弱小的劣勢,從而捕殺體型龐大的獵物。

在這場激烈的搏鬥中,伶盜龍能捕殺體型龐大的鴨嘴龍,並不是因為它們像殘暴的鬥士一樣,攻擊性強,而是憑藉數量的優勢,團結協作,不斷地消滅鴨嘴龍的有生力量,在打鬥中,利用特定的捕殺技巧,和完美的地形優勢,從四面八方展開突襲,給鴨嘴龍帶來一連串的傷害。

鴨嘴龍雖然體型龐大,但獨自英勇奮戰,根本無法招架如此眾多的小型捕食者的持續性攻擊。

它並不是沒有防禦能力,而是捕食者數量實在是太多。

讓它難以面對多個捕食者的殘暴攻擊。

隨著時間一久,鴨嘴龍的劣勢便會很快暴露出來。

因為它脫離族群的保護,始終都是一個人,而伶盜龍卻不同,它們數量非常多,而且在捕殺大型獵物時,會經常採用伏擊,和偷襲戰術,以及車輪戰的方式,源源不斷的給獵物施加戰鬥壓力。

每當鴨嘴龍反抗時,用著巨大堅硬的尾巴不斷搖擺,狡猾的伶盜龍便會快速躲避,如此反反覆復,鴨嘴龍的防禦起不到作用,不能有效的攻擊對手。

而伶盜龍又可以通過數量彌補,從各個方向對鴨嘴龍發動偷襲,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鴨嘴龍在戰鬥中,大量失去體力。

隨著體力的流失,鴨嘴龍的防禦能力也就相對而言,會慢慢減弱,直到最後徹底喪失防禦的能力。

這時伶盜龍就可以出擊了,不斷採用伏擊,偷襲,以及車輪戰的方法,給獵物帶來不間斷窒息的攻擊。

鴨嘴龍體力慢慢流失,反抗的愈激烈,那麼對於伶盜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的兆頭,因為它們知道,這只不過是獵物在擺上自己的餐桌之前作出的苟延殘喘的動作而已。

鴨嘴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北美洲大陸上的食草性恐龍,而且群居生活,沒有什麼攻擊性,因為它們天生會被食肉恐龍追逐捕殺,除了擁有一些防禦技巧以外,缺乏戰鬥的經驗。

尤其是生活在族群中的鴨嘴龍,通過族群數量龐大的保護,也許一生都呆在叢林平原地帶吃草,都不會遭到食肉恐龍的捕殺。

因此,它們根本不需要戰鬥經驗,它們可能會想,只要我拚命吃草,長的塊頭大,身體更強壯,就能保護自己。

然而,伶盜龍的行為習性,以及生存方式卻跟鴨嘴龍大相逕庭,甚至迥然不同。

伶盜龍跟鴨嘴龍一樣,也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北美洲大陸上的群居生活的動物。

與鴨嘴龍不同的是,伶盜龍是食肉動物,體型較小,算是整個恐龍大家族中最矮小的侏儒。

它們為了生存,獲得更多的食物來源,能捕殺更多的獵物,它們需要團隊合作,利用數量來捕殺獵物。

通過經常捕殺獵物,所以伶盜龍這樣的小型捕食者的作戰經驗十分豐富,也十分的老賴乾脆。

它們就像訓練有素執勤站崗的哨兵,每天都只會重複一件事情,重複一個基本動作,那就是通過最有效直接的方法,捕殺獵物。

它們在叢林裡外出捕獵時,看到大型獵物,可能會提前埋伏在茂密的草叢裡,每隻伶盜龍分工明確,分不同的地方躲藏潛伏,將自己的整個身體遮蓋住,和周圍的環境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道道用著鋼絲纏住的陷阱網。

整個身體一動也不動,全身上下也只有眼睛在轉動,它們會悄無聲息的潛伏著,等待行走的獵物經過。

然後他們便會找準時機,等獵物放鬆警惕的時候,突然從茂密的草叢裡跳出來,就像訓練有素的拳擊手一樣,在攻擊敵人發出的致命一擊,速度非常快,隨後開始對獵物發動突襲戰略。

這時的獵物,必然會驚慌失措,毫無顧忌的轉身逃跑。

它們不會在跳出來的同時,著急著去捕殺獵物,那是因為它們還不想這麼早發動攻擊,也許還沒有將獵物逼到一定的絕境。

它們首先採取的辦法是所有群居食肉動物慣用的方式,那就是追捕獵物。

值得有意思的是,伶盜龍在追捕大型獵物的時候,不會一直追趕,會分幾批成員同時追逐,每當另外一批追逐中的成員要靠近獵物的時候,會立馬調頭離開,轉頭又跑回後面的大部隊中,換另外幾批蓄勢待發的成員,再次追趕,如此反反覆復。

它們並不是跑不過逃跑中的獵物,而是需要保持充沛的體力,它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它們不想讓獵物感到恐慌,在還沒有將獵物驅趕到特定的捕殺地點,它們絕對不會提前動手。以防止沒有地形優勢,很難捕殺大型獵物。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伶盜龍它們需要一直追逐獵物,以防止在追逐獵物的過程中,不讓獵物快速逃脫,那樣它們就很難將獵物驅趕到特定的捕殺地點。

它們需要一邊追逐獵物,一邊還要在追逐獵物的途中,四處觀察周圍的環境,看看哪個地方的視野比較寬廣,或者哪片地方的視野會比較狹窄陰暗。

它們是小型捕食者,體型較小,因此只能在茂密的叢林中捕殺獵物。

伶盜龍的雙眼視力非常好,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靈活運用。

尤其是在陰暗的環境下,伶盜龍就會使用夜視能力的超強手段來捕殺獵物。

大多數食草恐龍都沒有夜視能力,尤其是大型食肉恐龍,它們體型龐大,身體笨重,腦袋非常小,因此愚笨不堪,眼睛的視覺不能平衡它們龐大的身體,因此它們在用眼睛看東西時,由於身體行走結構遲緩笨重,雙眼視覺只會停留在固定的前方。

一旦它們進入叢林比較陰暗狹窄的地方,視力就會變得非常模糊,就像瞎子一樣。

而且龐大的身體讓它們無法有效的轉動自己長長的脖子,因而無法看到左右兩邊的具體環境。

如果大型食草恐龍進入這樣陰暗的環境中,自己怎麼摔倒的都不知道。

然而伶盜龍這種小型捕食者卻不一樣,它們是叢林中天生的高手,敏銳的視覺就跟老鷹在無盡的天空中鎖定獵物一般,能在各種陰暗的環境下遊刃有餘的行走,它們擁有夜視能力。

能在叢林各種潮濕陰暗的環境下,捕殺獵物,尤其是叢林狹窄的地方,更大發揮出它們機動敏捷性的優點,更好的殺死獵物。

如果獵物被它們驅趕到這樣的地方,那麼獵物就會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