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字字無可挑剔,北京故宮「壓箱底」寶貝

2023-07-06   書法網

原標題:這是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字字無可挑剔,北京故宮「壓箱底」寶貝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姜維的一番評價,也成了古人一生追求的目標。翻遍詩書,能做到文武雙全的人如鳳毛麟角,曹操、岳飛、王陽明是其中的典範。在南宋,有一人也做到了文武兼備,而且近些年格外火,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字坦夫、幼安,號稼軒,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濟南歷城縣。他出生時,淮河以北已經淪陷於金人之手,其父為了一家生計,只能出仕金國,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教導辛棄疾要以「抗金」為業。在他21歲時,金國君主完顏亮大舉南下,他便跟隨義軍起兵反抗。

史籍記載,辛棄疾曾率領五十餘人沖入數千敵軍中擒殺叛徒張安國,且自己毫髮未損。但是個人的勇猛無法阻擋宋高宗趙構執意何談。等到孝宗即位,韓侂胄北伐時,自己已垂垂老矣,只能悲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我們知道辛棄疾是大文豪、是勇士,但多數人不了解,辛棄疾其實也是一位書法家,而且至今還有作品存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他唯一一件傳世書法,名為《去國帖》。這是辛棄疾所寫的一封信札,縱33.5厘米、橫21.5厘米,以行楷書寫10行、110字。

此帖釋文為:「棄疾自秋初去國,倏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緣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併。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

根據辛棄疾落款可知,此帖應寫於淳熙七年(1180年)以後。通過此帖,我們可以看出辛棄疾的書法受顏真卿、柳公權、楊凝式、蔡襄等人影響較大。其字凌空而作、尖鋒入紙,筆路清晰,行筆中側並用。筆畫提按分明,橫畫、豎畫都能看出起收、輕重的變化。

《去國帖》結字較為寬綽,是取「顏體」風格,但筆畫瘦硬遒媚,又有柳公權和楊凝式《韭花帖》的美感。間架疏密結合,有的字左右部分間有留白,而有的字則牽絲引帶、較為緻密。此帖章法端莊肅整,是寫信札的標準格式,類似的布局在當時文人的書信中很常見,如曾鞏《局事帖》、蔡襄《腳氣帖》等。

《去國帖》曾被趙孟頫、項元汴等名家收藏,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最近,成都博物館正在舉辦「漢字中國」特展,其中就包括辛棄疾這件《去國帖》,該展將在7月10日結束,離得近的朋友還有機會親臨現場一觀!

柳公權曾說「心正則筆正」,當我們欣賞辛棄疾這件《去國帖》時,一定會被其中的豪邁氣概與文人風雅打動。大家對辛棄疾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