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拯救180多家企業,他說,不景氣就是機會

2023-10-23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一生拯救180多家企業,他說,不景氣就是機會

不景氣就是機會。

文 | 華商韜略

1975年,「日本船王」坪內壽夫精心建造的4艘鋼鐵巨輪正式出廠。

它們遮天蔽日、華美奪目,宣誓著日本60年代經濟騰飛的雄心壯志,也見證了來島船廠創業以來最大一筆訂單。

然而,4艘巨輪下水之日就是它們的「擱淺」之時。每個路過的人都搖著頭說:來島船廠要完了,坪內壽夫要完了。

【危機降臨,船業困厄】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持續繁榮多年的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工業生產總值斷崖式下跌20%。

經濟不景氣,那些高投入、低產出的長周期行業最先遭殃,比如造船業。

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造船業每況愈下,部分船企裁員50%仍然無濟於事,北海道一家造船公司累計赤字高達563億日元。

行業一片哀鴻遍野,日本「造船大王」坪內壽夫也未能倖免。

危機爆發前,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照國海運急於去波斯灣運石油發大財,於是找到坪內壽夫,讓他的來島船廠加緊趕製8艘13萬噸級大型油輪。

躊躇滿志的坪內壽夫想都沒想,便四處集資,開足馬力,大幹快上。

誰知道沒過不久,中東爆發了第四次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對西方實行石油禁運,國際油價飆漲。

照國海運的撈金夢頃刻間化為泡影,不得不回過頭來找坪內壽夫解除船約,可當時來島船廠已經造好了4艘油輪,總投入300億日元,不久就能出廠。

危機來得如此出其不意,以致坪內壽夫還沒來得及跟對方商討解決方案,照國海運便因為資金鍊崩潰而轟然倒塌。

一番清算後,來島船廠只拿到300億貨款的5%,也就是15億,損失高達285億。

這對於當時年營收不到1000億的來島而言,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

【背負罵名,降薪提效】

造船不同於其他行業,每一艘都是量身定製,訂購之人外,不可能有其他買主。

來島船廠要想彌補虧損,眼看只能將4艘油輪賤賣。但坪內壽夫一口否決:絕不廉價拋售,在沒有找到出價合適的買主之前,寧願讓它們飄在海上!

問題是,285億的窟窿怎麼給填上,難道就這樣等死?

坪內壽夫沒有坐以待斃,他開始積極自救,一邊向銀行求助,一邊裁員降薪,壓縮成本。

但經濟不景氣,造船業崩盤,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個大火坑,誰會往裡跳?

關鍵時刻,坪內壽夫平時積攢的人品救了他。這個靠經營影院起家的日本船王,雖然脾氣暴躁、獨斷專行,卻視信譽為生命,贏得日本金融界的一片讚賞。

坪內壽夫接手過不少瀕臨破產的中小企業,如果援引日本《公司更生法》,這些企業的債權可以減免70%~80%,而銀行作為債權人必將血虧。

但坪內壽夫總是替銀行著想,自己掏腰包,重組這些不良公司,最多一次投入了83億日元。而且扭虧為盈後,他連本帶息把貸款還給了銀行。

正因為如此,在他有難時,銀行才會甘冒風險,慷慨解囊。

救命錢是拿到了,可來島船廠的後院卻失了火。

為了削減支出,坪內壽夫在全廠降薪10%~15%,3年內停止分紅加薪,並且廢除雙休制度,每天工作延長1小時。

此令一出,工人們怨氣衝天。媒體和競爭對手更是添油加醋,說他「趁火打劫,蛇蠍心腸,是一個可怕的獨裁經營者」。

一場震動全國的勞資糾紛,讓坪內壽夫一夜之間聲名狼藉。

很快,人心惶惶的來島船廠就爆發了大規模離職潮,有人甚至做了坪內壽夫摸樣的稻草人,一把火燒掉,以示詛咒。

滿腹委屈的坪內壽夫,暗下決心:你們所有人都等著瞧,我一定要在5年內完成重建,讓你們知道誰才是正確的!

【魔鬼管理,生存至上】

在那場勞資大糾紛中,來島船廠總共失去了一半的員工。很多人等著看笑話,坪內壽夫卻一點也不著急,平靜地看著員工一個個離開。

人雖然少了,但留下的都是死心塌地或者走投無路的。坪內壽夫知道,是時候開始「少數精銳,減量經營」了。

所謂少數精銳,就是以一當十,把有限的員工練成一支鐵軍,創造無限的生產力。

管理學上,對人性有兩種認識——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認為,多數人懶惰、消極怠工,必須用懲戒的手段來管理;Y理論則相反,認為多數人勤勞上進,富有創造力,不必威逼利誘就能主動工作。

坪內壽夫是一個徹底的X型管理者,他以強硬、鐵腕著稱,並聲稱:「我從來不在乎表面評價、風言風語,因為我要的是真正的成功。」這使得他很難擁有好名聲。

但正是這種犧牲名聲的做法,讓他在需要雷厲風行的危機時刻,屢屢能夠創造奇蹟。

為了操練一支「奇兵」,坪內壽夫開始了他的魔鬼式訓練。

順位出勤制度——職位越高的人,上班時間越早。早7點,各部門部長開會,20分鐘後下一級領導到位,再過20分鐘,員工進廠開始工作。

精神激勵法——每天開工前兩分鐘「自我表態」,所有員工揮舞拳頭高喊加油,然後小跑著奔赴崗位,車間內除了焊接聲一片寂靜,員工仿佛都成了機器。

按期輪崗,一人多用——在來島船廠,一位車間組長可能兼任總務、人事、財務甚至司機等崗位,巨大的工作壓力逼迫員工迅速成長並獨當一面。

封閉訓練,意識革命——這是坪內壽夫管理中最受爭議的一項:

他會定期將員工封閉在一個孤島上,讓他們從早到晚,高聲朗讀訓誡手冊,並做自我批評,以一個領導者而非小職員的心態,反省自己為何使公司陷於衰落。

受訓員工就像被洗腦了一般,徹底放棄自我,心中升起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集體意識,並以高昂的鬥志,重新投入工作。

這種看似缺乏人性的「坪內式研修」,卻在危機時刻拯救了來島船廠。

經過魔鬼式訓練的員工,以一當十,始終保持著超高的幹勁兒。1975年,來島一個工廠2300人,管理者不到100人,每年薪酬支出僅占銷售額的1%,大大低於日本同行。

坪內壽夫「減量經營」的目標最終變成了現實:在來島,從車間隨便抓出一個工人,單兵作戰能力都不輸於任何一家世界500強公司。

【打破規則,「創造市場「】

救命錢和鐵軍有了,可大環境不景氣,客戶從哪兒來?

坪內壽夫調研發現,自從石油危機後,日本搞海運的人因為擔心巨額投資打水漂,都不敢、也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建造新船。

當時造一艘船要1億日元左右,銀行最多貸款6000萬,船主需要自備4000萬~5000萬。可年景不好,很多船主拿不出這筆錢。

船主沒錢造船,船塢就沒訂單,船塢沒訂單,就不會找銀行貸款……這是一個死循環。要打破這個循環,就必須有人站出來承擔風險,提振其他利益方的信心。

為了破局,坪內壽夫挺身而出,他的手段大膽,而且突破常規。

首先,按慣例,客戶訂船後,要向船企支付25%的頭款,大概2500萬~3000萬日元。但大家手裡沒錢,所以坪內壽夫將這一比例降至15%,賒欠部分先由來島墊付。

其次,由於銀行不敢借錢給船主,坪內壽夫就讓來島為船主做擔保,幫它們從銀行拿到貸款。這種做法看似增加了自身風險,卻換來船企、客戶與銀行三方的利益捆綁。

最後,在尾款支付上,坪內壽夫創造性地提出定期付款,就跟打白條一樣,按月付款,每次只付一點,船先造出來,但付款周期可拉長至6~7年。

以上方法並不新鮮,歸根到底,就是「自擔風險,給客戶行方便」。一般船廠覺得這種做法不但麻煩,而且風險太高,只有坪內壽夫犧牲短期利益,為客戶一路開綠燈。

不僅如此,坪內壽夫還利用自己的人脈,給船主介紹客戶。

靠著這些別人眼中麻煩且危險的服務創新,坪內壽夫的造船廠不但在石油危機中生存了下來,還在1984年逆勢登頂日本第一,將日立造船廠遠遠甩在身後。

【苦撐待變,全面翻盤】

三年還清285億債務,並帶領來島船廠站上日本之巔,坪內壽夫不但提前兩年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還把這些年欠員工的漲薪錢,連本帶息補發給了大家。

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讓坪內壽夫在日本財界大放異彩。

於是,1978年當另一家造船廠佐世保重工瀕臨崩潰時,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想到:"只有坪內才能使'佐世保重工'起死回生。"

當時的佐世保重工,債務高達213億日元,是一頭百病纏身的巨獸。坪內壽夫不但接下了這個爛攤子,還放話說:3年內讓佐世保扭虧為盈,第6年起償還債務。

結果,坪內壽夫只用一年時間,就兌現了諾言。4年後,佐世保重工不但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支付了每年6%的利息。所有債權人奉坪內壽夫如神明。

「不景氣就是機會。」這是坪內壽夫的座右銘。在他看來,經濟不景氣並不能成為業績不佳的理由,相反,形勢越艱難,越是有機可乘。

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必須保持忍耐、刻苦、自律,打破常規,客戶至上。

而作為經營者,必須「同時擁有經營大戰略的頭腦,以及注意細節小事的敏銳」,要洞悉並掌控人性,配合金錢的支配力,牢牢控制整個集團。

此後二十年,秉持這一信條的坪內壽夫,一次又一次通過資本騰挪、鐵腕管理、生存至上主義,挽救大批企業於瀕危之際。

截至1992年,坪內壽夫共經營過180餘家企業。除3家上市公司外,幾乎全部是中小企業,其中有超過150家,在坪內壽夫接手時均入不敷出。

以這些大危機中的大逆襲為基礎,坪內壽夫成就了日本最大的造船廠,進軍到鋼鐵、金融、酒店、旅遊、娛樂等多元產業,建立起強大的產業帝國,被評價為「控制日本的十大財閥之一」。

坪內壽夫也因此被譽為「重建大王」,並與松下幸之助並稱為日本「經營之神」。

【參考資料】

[1]《控制日本的十大財閥:重建大王坪內壽夫》藤田忠司著 王暉、王彩虹譯 中國經濟出版社

[2]《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業的突圍與重生》陳偉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0db09b6b8dfffe539306350794cf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