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小時代」終於灰飛煙滅

2022-05-10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郭敬明,「小時代」終於灰飛煙滅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曾經拿八千萬片酬,臉不紅心不跳的楊穎。

也會有低下高貴的頭顱,承認自己力有不逮的時候,她坦言買不起上海漂亮的「老洋房」。

有價無市,但難不倒豪橫的郭敬明。

貨真價實的上海老洋房,郭敬明一口氣買下整整3棟。

自己住中間,旁邊兩棟樓用來「擋風」。

電影《小時代》中的奢華豪宅,就是在這裡取的景。

就連見識過大世面的楊冪,都直呼這裡的奢華,「每天都在顛覆自己的價值觀」。

在這裡,郭敬明構築起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小時代帝國」。

他當初的狂妄,如今看來是多麼的諷刺。

2020年底,郭敬明遭聯名抵制,被演藝圈驅逐「出境」。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曾經在資本市場上無往不利的郭敬明再無動作。

當初他締造過的「小時代」,用文字占領過一群人的青春,也曾手握行業話柄,在影視圈風生水起。

以爛片聞名的他,在《演員請就位》的舞台上,指點江山,意氣風發。

哪曾想,就是在這一時刻,他被驅逐出了大時代。

隨之轟然倒塌的,還有他的小時代。

小時代,歿了

2020年最後一天,郭敬明就抄襲行為,向作家莊羽發出了遲到15年的道歉。

道歉前一周,百餘位影視從業者發表聯名信,題為《抄襲剽竊者不應該成為榜樣》,矛頭直指郭敬明。

發酵之後,央視新聞也向抄襲行為發出指責。

道歉後第二天,《民法典》正式實施。

其中對侵犯著作有明確定義和量刑,堪稱抄襲剽竊者的天羅地網。

道歉是心甘情願,還是不得已而為之,不言而喻。

緊接而來,郭敬明執導的《晴雅集》被下線,《演員請就位》也沒了他的身影。

昔日的作品也未能倖免。

2021年8月,大批量劣質藝人的作品被下架。

《小時代》《爵跡》《夏至未至》等與郭敬明相關聯的作品,也在其列。

顯而易見,郭敬明的事業已被按下停止鍵,網絡上關於他的消息越來越少。

前不久,網絡上方才靠群眾再見郭敬明的身影:有網友拍到他下樓做核酸。

還有流言稱,他近來正急於變賣房產,以獲得周轉資金。

《小時代》歿了,郭敬明的「小時代帝國」也灰飛煙滅。

「小時代帝國」的建立與崩塌

有人用童真造迪士尼幻境,有人用奇思造三體宇宙。

而郭敬明,則用自卑與虛妄,往《小時代》添置一磚一瓦。

自卑的藉口他從小就有許多:

四歲那年患上了敗血症,父母為給他治病,掏空了家中積蓄。

萬幸的是,病治好了。

萬幸中的不幸是:長不高了,錢沒了。

到了青春期,男孩之間的身高差開始顯現,身材矮小的他融不進群體,只得悻悻然回到角落看書。

書中詞句入腦,文章寫得極好,是老師口中的範文,是雜誌熱衷刊登的佳作。

小小少年,文采斐然,成績優異,一眾同齡人中,他是佼佼者。

可禍福相倚,太出眾未必是件好事。

人群中遭到排擠的,要麼是超脫的,要麼是掉隊的。

而郭敬明,才華太超脫,身高太落伍。

冷眼與嘲笑的滋味,年少時的郭敬明早已見識過太多太多。

把他的自卑放大到無限的,則是他的敏感。

19歲這年,他來到上海念書。

從小縣城到大都市,露怯在所難免。

「裡面的學生多是本地人,大家都穿名牌,我在裡面特別自卑。」

作為影視藝術工程專業的學生,攝像機和電腦是人手必備的。

他拿不出這筆錢,只好悄咪咪問老師能不能不買。

老師的一番話,給了他的幼小心靈沉重一擊:「不買?那還上什麼學。」

他向媽媽哭訴許久,但一直到兩個月後,媽媽才把購買設備的錢轉給他。

後來有一回,媽媽到上海探望他,因為不會買地鐵票,媽媽被一旁的人嫌棄。

媽媽聽不懂,但郭敬明懂。

長不高的個子,走不出的困境,連綿陰雨般的憋屈,這是郭敬明的整個成長時期。

出了書,成了名,他依舊掙脫不開身高的恥辱柱,這個終其一身都繞不開的痛點,被眾人撒上一層又一層鹽巴。

甚至他引以為傲的才華,也被許多人貶得一文不值。

同樣是借新概念年少成名,家境與外貌都優越於他的韓寒,被許多人追捧。

而他的文字,被貶作青春疼痛文學。

外界的評論不斷地在提醒他,「自己是侷促的」、「自己是小家子氣的」、「自己在生理和地位上矮人一頭。」

面對內心巨大的自卑,面對外界接連不斷的惡意,有人會隨著年歲漸長學會自洽與和解。

而郭敬明永遠學不會從容。

他只能近乎瘋狂地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錢。

目的是讓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高看自己。

有了這種瘋狂的執念,他很快就變成了披著文人外衣的商人。

大學時期,為了儘快得到豐厚的稿酬,他可以接連一個月不眠不休,筆耕不輟。

《幻城》出來之後,他再也無需為生活費發愁,還用上了和同學一樣的新款手機。

第二年《夢裡花落知多少》出版,他一下子拿到了上百萬的稿酬。

此時的他,已經能登堂入室買奢侈品。

有了一百萬之後,他想要更多。

2004年,郭敬明成立工作室,創立《島》系列雜誌。

落落、七堇年都是這個階段由郭敬明一手帶出來的作家。

兩年後,《島》系列關閉,《最小說》創立。

他的目標很明確:瞄準青少年群體。

《最小說》上連載的作品,都是青春文學。

甫一問世,便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擁有大批讀者。

2008年,他聯合時任上海天娛總裁的龍丹妮,參照選秀模式,舉辦了「文學之新全國新人選拔賽」,目的是甄選具有潛力的新人作家。

極具營銷頭腦的他,開啟了造星模式。

選手們有正兒八經的選秀公式照。

優勝者享受人設包裝、專屬欄目、媒體採訪等一條龍服務。

在此等誘惑之下,年輕寫手們蜂擁而至。

他給作家們出人頭地的機會,作家們也反哺於他。

一個浩大的青春文學宇宙,由此締造。

《最小說》帶來的高銷售額也助他登上了當年的作家富豪榜榜首。

同樣投青少年所好的,還有郭敬明的一系列作品。

青少年們情感過剩,自我意識過剩,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他便寫一堆傷春悲秋的文字。

青少年們對未來充滿遐想,他便用奢侈品名與「上流社會」堆砌起一個紙醉金迷的世界。

歪門邪道也沒少走。

自立門戶之前的《幻城》已有抄襲日漫的嫌疑。

《夢裡花落知多少》抄襲莊羽的《圈裡圈外》,更是在公堂之上被蓋章認證。

有意思的是,他的文化商人之旅從剽竊行逕啟程。

等到若干年以後,天道好輪迴,他也因早早種下的惡果被逼退出大時代。

惡行累累,圈內聞名。

連王朔都直言:郭敬明就是一個小偷!

而面對已被蓋章認證的抄襲,郭敬明的反應是不聞、不理、不望。

果然,目標專一者總能成事。

惡評如潮,不妨礙他專心賺錢。

名下公司越來越多,2007年起,他連續兩年問鼎作家富豪榜。

豪宅、奢侈品,這些從前只能遙遙而望的東西,如今手到擒來。

他入手了湯臣一品的高層豪宅。

他還入手了汪精衛四姨太住過的別墅洋房。

片酬八千萬的Angelababy,也自嘆弗如。

那些從前摸不著的奢侈品成了日常單品,除了衣帽鞋包以外,還有四位數的愛馬仕筆記本一本,四位數的錢包若干。

我們可以發現,《小時代》的滿紙浮詞,是他內心的映射。

主人公們都是天之驕子:要麼有錢,要麼有貌。

滿紙都是奢侈品名片,滿紙都是荼靡浮華的生活方式。

那些他永遠得不到的,曾經得不到的,都寫進了書中,造就了主人公完美而懸浮的人設。

沒有這個自卑而擰巴的男子,就沒有後來的小時代帝國。

占領寫作行業的頂端之後,郭敬明不再滿足於區區版稅和雜誌銷售額。

他的觸手,伸向了更大的金庫——影視界。

大學時期,他的專業便是影視藝術工程。

成立工作室之後,他選擇休學,專心不二地搞錢。

2006年,郭敬明與影視界人士們有了關聯。

應大導演陳凱歌的請求,他把電影《無極》改編成了小說。

這次成功的試水,讓郭敬明對影視界產生了無限的憧憬和嚮往。

第二年,他回到了校園,繼續修讀影視相關專業。

2008年,他成為天娛傳媒的文字總監,和龍丹妮聯手打造作家選秀。

這個時期,他積攢的人脈資源以及運作知識,為他的「小時代帝國」打下堅實的地基。

終於,他的影視夢在2012年開始實踐:《小時代》付諸籌拍。

目標清晰,定位明確——賺大錢。

從選角起,已經透露著功利與浮躁。

主角一個是拍完《宮鎖心玉》不久,火得一塌糊塗的楊冪,一個是拍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不久,開啟鮮肉時代的柯某。

這裡可見郭敬明的商業頭腦:流量時代尚未完全開啟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追捧流量偶像。

楊冪不負他所望,後來她熱衷人設與熱度,捷徑路上順風順水,靠人氣積攢了原始資本,一躍成為圈中資本,令後輩們俯首讚嘆。

唯獨在表演上,她心不在焉。而立之年還是「少女冪」,還沉溺於古偶劇。

年少時,為人讚嘆的靈氣早已消磨殆盡。

郭敬明評價顧里時說:她需要對生活有百分百的精準控制力。

演顧里的郭采潔,倒沒那麼清醒。演了顧里,她雲里霧裡。

元氣少女郭采潔被「顧里」攝魂,妝造始終維持著《小時代》的模樣。

就連演《喜寶》,也仍是演顧里。

然後收穫觀眾嘲笑的她,不得已發出迷茫感嘆:「不想再演戲了。」

更別提飄到不能再飄,去蹲局子的柯某。

浮躁人與糊塗人聚集在一起,如何期待他們製造出好電影呢?

大家一起用極差的台詞功底,念著造作句子,台灣腔的,北京腔的,激起一層雞皮疙瘩。

電影也不像電影,像是奢侈品服裝大賞,或是連續滾動的精美PPT。

不過,還是有群體願意買帳的。

《小時代》系列一拍拍了四部,前兩部加起來的投資成本不過5000萬,但票房部部過億,小四他又豪賺一筆。

「小時代帝國」,就此落成。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由此開始,小時代也無縫對接開始了衰變。

從寫作,到出版,再到改編成電影。

審視郭敬明作品的群體,是一再擴大的。

寫作階段只有他一個人,拜金也好,虛偽也罷,這是他一個人的內心投射,一個人的顧影自憐。

出版後,不乏批判者,但仍然可以引發特定群體的共鳴,受到追捧。

改編的電影上映後,審視的群體擴大到了同行和觀眾,這兒少有信息繭房,作品優質與否,有客觀定論。

背景是紙醉金迷的大都市,扮相是奢侈品,主角們金錢至上,好姐妹們搶男人。

觀眾普遍反應:《小時代》里的價值觀太畸形了,簡直帶壞青少年。

從走上影視之路開始,吹捧他的人越來越少,批判他的人、嘲笑他的人與日俱增。

他的敗北,始於《爵跡》。

口碑好不好他向來是不管的,可《爵跡》野心勃勃的斥資1.5億,票房僅有3.82億,戳中他的痛處。

他把生意的虧本,歸咎於觀眾的客觀審視。

路演最後一場,他嚎啕大哭:「是不是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呀?」

《爵跡》之後,他消沉了四年,直至2020年,方才帶著《晴雅集》捲土重來。

但《晴雅集》也是他影視之旅的終點。

抵制事件發生的時候,郭敬明被請上了《演員請就位》在其中擔任導師。

好笑之處在於,這位從未得到過肯定的爛片導演,和爾冬升、陳凱歌等人端坐一堂,冠冕堂皇為人師。

看不清自己有幾斤幾兩,片子拍得一塌糊塗,倒開始挑剔起爾冬升的作品。

評價爾冬升的《花椒之味》,他說:「最大問題是沒有矛盾,太平淡。」

而比他更具專業性和話語權的陳凱歌卻微妙一笑,說:「這是平淡的散文詩。」

鑑賞力與功底高孰勝孰負,高下立見。

乞求爾冬升評價自己時手下留情,輪到自己評價別人了,又指手畫腳。

然後節目中爾冬升一句「你學的是什麼體系」戳中他的痛處。

被扯下「遮羞布」,令他當場淚奔。

未等他與爾冬升徹徹底底一決高下,他便遭到同行聯名抵制,被請出了節目,驅離出這個圈子。

當初的狂妄,如今看來是多麼的諷刺

發家時走的捷徑,成了如今壓垮他的千斤頂,那些「偷」來的,終究還是要還回去。

他浮躁的磁場吸引了一群浮躁的人。

《爵跡》里有吳某凡和范某冰,《夏至未至》里有某爽,《晴雅集》里有鄧某,五毒俱全。

然後這群全名都不配擁有的劣質藝人帶著他的作品入土,把他在影視界殘存的遊魂一腳踹飛。

名利場飄蕩二十餘年,郭敬明做了很多事:出書、開公司、拍電影……

但實際上又只做了一件事:乞求外界的肯定,高看自己一眼。

於是他苦苦追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得到了房子票子面子之後,「小時代帝國」,終究還是要倒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edd569fcab5a27e23584b38071f7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