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1953年10月,改稱為中國作家協會。在中國作協推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大潮的號召下,1954年11月8日,陝西省作家協會的前身「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成立,後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1993年更名為現在的陝西省作家協會。
西安市東門裡與有名的「張學良公館」相鄰的一條坐東朝西的深深院落,原來是愛國將領高桂滋的公館,將軍離世後,先為中蘇友協,後為陝西省作家協會的辦公之地。我知道它,是因為柯仲平、柳青、杜鵬程、王汶石等知名作家和《延河》文學編輯部。1976年,陝西作協恢復工作後,我也從東木頭市的陝西省文藝創作研究室遷移到這裡的《延河》編輯部,當了一名文學編輯,直到2005年底退休。
延河創刊號
在幾代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的窮困家庭中,我算是一個幸運者,九歲時進入村邊一個破廟改建的有三間教室的村初級小學上學,並順利升級到附近的小學讀五、六年級。我的班主任是一個高個子、大眼睛,能寫幾句白話詩的文學愛好者,他以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教學,很快使我愛上了閱讀和作文課,並且在班級脫穎而出,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次在他的課堂上,我突然感冒發燒,他讓我躺在他以宿代辦的單人床上,泡了蘆根水喂我喝,在他的辦公桌上,我看到了一本叫《保衛延安》的書。看我喜歡,他就給我講軍旅記者杜鵬程發奮寫作的故事,並將書借給我拿回家看。經過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和一個星期天,到了星期一,我竟然將這本書看完了,老師很吃驚,懷疑我是否真讀完了。為了證明我讀完了,我就給他講了書中主人公周大勇的故事,並將團政治委員李誠對他說的「一個人要保持對日常事物的敏感」的話背著給他聽。老師高興地將此事講給校長,校長又傳遍全校。
到了中學,我便知道西安市建國路71號有個作家協會,作家協會出了一本雜誌叫《延河》,上面經常發表杜鵬程、王汶石、柳青、魏鋼焰等人的小說和散文。初中時,我的一篇課堂作文被語文老師稱讚,說你這篇作文可以投給《延河》編輯部。我從作文本上將它撕下來,竟有十多頁,沒有大一點的信封,我就將它捲成一個卷,外邊包一層白紙,寫上建國路的地址。我當時不敢署真名,就寫上我和一個少年夥伴兩個人的乳名。在郵局櫃檯蓋上「郵資總付」的戳子後,郵局工作人員讓我投進外面的郵筒,郵筒的口太小,塞不進去,我就將稿筒壓扁硬塞進去。
天天等,夜夜盼,直到暑假的一個傍晚,大隊長把我叫到村中大隊部門口,遞給我一個厚厚的信封,說:「你倆得是告狀呢?退回來了,好好的娃不學好!」我羞愧地拿到家,看到的是一個油印的退稿箋:「不擬刊用,原稿退回,請查收。」母親看到我偷偷藏什麼紙,也以為我告什麼人,一臉憂傷地勸我:「娃呀!咱窮家小舍,可不敢再惹什麼事。」杜鵬程、柳青和西安建國路71號,從此就深深刻在我的記憶中。那是一個文學的聖地,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方。
想不到的是,經過六年大學文科的學習和一年多部隊農場的勞動鍛鍊,我竟然被分配到包括陝西省作家協會、劇協、美協、音協四個單位的剛剛恢復的「陝西省文藝創作研究室」,並被安排到文革後復刊改名的《陝西文藝》編輯部評論組。正是在這裡,我見到了剛從陝南、陝北、關中各地落實政策,重新回到城裡的胡采、柳青、王汶石、杜鵬程、李若冰,魏鋼焰等星辰般的文學大家。柳青給我們講:文學是「六十年一個單元」,要進「政治、生活、文學三個學聯」,王汶石給我們講一個黨員應具備的「信仰」,杜鵬程一字一句幫我修改習作,李若冰給我們講「作家、戰士」等等,使我明白怎樣做一個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奮鬥不息的文學工作者。
《延河》雜誌從1956年4月創刊到1966年7月停刊。1973年《陝西文藝》創刊。《陝西文藝》至1977年,從第七期起名恢復原《延河》。
1979年秋,胡采、魏剛焰、李若冰、王汶石在作協四合院中交談。
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於1985年11月創刊。批評、研究、探索小說的專業理論刊物——《小說評論》。
《小說評論》雜誌
主編:胡采
副主編:王愚、李星
編輯:解洛成、李國平
正是在這裡,在建國路71號院落中,我陸續認識了後來成為大作家並成為親密文學朋友的陳忠實、路遙、賈平凹、葉廣芩、高建群、李國平、紅柯等陝西第二代和第三代作家。
1981年中國作協西安分會在太白舉辦青年文學創作班。會議期間,於太白山下留影。
第一排左起:賈平凹、王丕祥、、李秀娥
第二排左起:徐岳、陳忠實、、王曉新、陳賢仲、蒙萬夫、余念
第三排左起:京夫、鄒志安、王蓬、肖雲儒、胡采、蔣金彥
第四排左起:路遙、李星、李玉明
有一個細節讓我記憶深刻,感慨不已。退休後有一次我去陝西省作協大院辦事,從80年代初新建的三層辦公樓出來,正好遇見已經成為新一代陝西文學界的佼佼者周瑄璞走進來,我在這裡曾多次遇見過或來開會或來送稿的她,雖然我同她早已熟悉,但還是習慣性地招呼:「你也來了!」她一愣說:「我來上班!」我才猛然醒悟:主客已經易位,她已成為這裡的一位新主人。頓時想起劉禹錫的一句詩:「玄都觀中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上世紀70年代的建國路71號曾經輝煌過,從延安走來的柯仲平、柳青、胡采,又走過了從關中大地走來的陳忠實,從陝北黃土高坡走來的路遙,而50年代出生的賈平凹已經成為了這裡的主席;除了賈平凹,平房變高樓的建國路71號省作協,我認識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連在這個院中玩耍長大的兒女們逢年過節,尋訪我當年的「舊居」,還要被保安部門派來的門衛盤問登記。與此同時,是如周瑄璞這樣的文壇新人,從這裡走出新時代的中國文壇。
選自:《文藝報》(2019年7月17日)
作者簡介
李星,196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歷任《陝西文藝》編輯、《延河》編輯、《小說評論》編輯、主編,茅盾文學獎評委,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著有評論集《讀書漫筆》《書海漫筆》等。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陝西省作協505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獎「致敬·資深文學編輯獎」等,並獲中共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