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我們帶著2歲的若蘭寶貝回老家過年了。我們剛回來幾天,新型冠狀肺炎就在全國範圍蔓延開來。為了減少病毒傳染的機會,降低感染風險,大家都響應號召,宅在家裡。
但是,任何時候,總有個別不自覺,喜歡添亂的人。在我們老家,就出現了一個添亂的人,在自己已經感染了病毒的情況下,還請客吃飯,四處閒逛,導致小小的一個縣城,竟然出現了十幾個確診病例(被確診的人,基本上都和這個人有過近距離接觸),成了本次疫情的「重災區」。
我們老家的村莊就在縣城邊上,一大半的村民平時都在縣城打工或者陪孩子上學,被感染的風險更大。因為疫情嚴重,所以有關部門立即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不但「封村」、「封路」,還有村幹部輪流巡視,大家都不允許跨出自家的院子。這樣的防範措施,自然是為了大家的健康考慮的,所以我們也都認真執行了。
不湊巧的是,前幾天村裡有一戶人家,家中的老人去世了。雖然特殊時期,沒有大操大辦,但也少不了親戚弔喪,親友幫忙。我們兩家的院子離的比較近,而且公婆家的院子,又剛好在路口上,所以整天人來人往的。為了減少和過往的行人近距離接觸,我們連院子裡也沒法去了,整天只能窩在房間裡。這樣的日子,可把正處於活潑好動年紀的若蘭憋屈壞了。
前些天,我們看天氣晴好,鄰居家的喪事也辦完了,門前的路上也有兩三天沒有行人過往了,我們就允許若蘭到院子裡「透透氣」。於是,寶爸給若蘭折了一個紙飛機,父女倆在院子裡「放飛機」玩。在屋裡憋了這麼多天(鄰居家的喪事,前前後後持續了一個星期),好不容易得到了「放風」的機會,別提有多開心啦!
父女倆正玩兒的高興,紙飛機被寶爸一不小心放到房頂上去了。那個房子是用來放柴火的,年久失修,人是不敢爬上去撿那個紙飛機的。於是,寶爸就搬了把椅子,想站在椅子上,用竹竿把紙飛機挑下來。若蘭看到爸爸往椅子上站,一邊喊著「爸爸小心」,一邊跑過去,幫爸爸扶著椅子。雖然爸爸說「不用扶,你站遠一些,小心竹竿把你戳了」,若蘭也只是換了一個竹竿戳不到的方向,繼續幫爸爸扶著椅子。
那個房頂是用瓦片蓋著的,並不平整,所以寶爸差不多花了十來分鐘,才把紙飛機挑下來(寶爸也是一個犟脾氣,要是我,三兩下挑不下來,就重新折一個就是了,寶爸還堅持要把那個弄下來。當然,也不排除寶爸是擔心2歲多的小孩子,通常比較執拗,認準了的東西,一旦被換掉,就會哭鬧不止)。在這期間,若蘭一直扶著椅子,安安靜靜的等待著。
紙飛機終於被挑下來了,若蘭等爸爸從椅子上下來了,說了「謝謝爸爸」,這才高高興興的去撿起了「失而復得」的紙飛機,又和爸爸一起開心的玩耍了。
這一幕全程被在旁邊擇菜、洗菜的我看在眼裡,我覺得若蘭的表現很「暖心」,就發布了一個微頭條,標題是「女兒果然是個貼心小棉襖啊!」
微頭條發出後,收到了一位網友的評論:這是最基本的。然後我就回復了一句「若蘭才2歲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她的玩具飛走了,哭鬧撒潑也很正常。」
但是,這位網友顯然是誤解了我的意思,又回復了一句「那也還是比較正常(這句針對的應該是我說」若蘭才2歲「這句話)。只能說明你見識的更優秀的寶貝兒少而已。
其實,我發這個微頭條的本意,只是為了表達「女兒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突出的是「暖心」。回覆中指出「若蘭才2歲」,因為我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她就是哭鬧撒潑,也是很正常的表現(不論是其他孩子,還是若蘭,有這樣的舉動,都是「很正常」的)。若蘭沒有那樣做,表現的很乖巧、懂事,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暖心」舉動感到欣慰,根本沒有想過要把它和」優秀不優秀「這個問題扯上關係。
整個互動的過程,可以明顯看出,這位網友的關注點和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一直都不在一個」頻道「(當然,別人也不是我肚子裡的蛔蟲,理解有差異也很正常,也可能是我的表達有歧義吧)。不過,這位網友的2次回復,分別提到了」最基本的「和」優秀「,這讓我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學齡前兒童(這裡主要是針對3歲以前的孩子,因為3歲前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的教育、學習決定其一生)的家庭教育,到底應該該教什麼呢?到底孩子的哪些表現才是」正常「的,什麼樣的孩子才能算作」優秀「呢?
在懷上若蘭不久,我就和若蘭爸爸商量好了,我們的孩子的養育問題一定由我們自己負責。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們就開始學習家長應該如何養育孩子方面的知識。通過我所學到的以及我對那些知識的理解,我認為:3歲之前的孩子,父母最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孩子的身心發育,人格培養及好習慣養成。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孩子,應該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行為習慣良好的。
我當時發那個微頭條,不過是隨便抒發一下自己的感受,但是通過這幾天的思考,我倒是覺得從若蘭那天的表現來看,我們對若蘭的教育是成功的,至少是合格的。我思考了這幾天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而若蘭不經意間的舉動,已經為一直被」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該教啥?「困擾的父母們,做出了教科書般的示範。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準備通過對若蘭的這一舉動的詳細分析,分享一下我對」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
1、要給孩子充足的愛,同時教會孩子愛別人。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句英國諺語說得好:慈母淚,有化學分析不了的高貴而深沉的愛存在其中。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與生俱來,當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時,那偉大的母愛已同一泓湖水,柔波蕩漾、浩浩淼淼;當等待第一聲嬰兒啼哭的焦慮之時,深沉的父愛已如蒼茫草原廣闊無垠、鬱鬱蔥蔥。
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和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幸福的人能用童年治癒一生。所以,3歲前,父母應多跟孩子在一起,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建立起牢固的初級幸福感,這是父母真正能給孩子的一輩子的財富。
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同樣重要。我家若蘭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寶爸就開始參與進來了(我家若蘭的胎教大部分是爸爸做的呢),若蘭出生以後,寶爸更是全程參與。特別是這次春節假期,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延長,寶爸更是抓緊機會多陪伴若蘭,和若蘭一起玩遊戲(比如這次放紙飛機,就是爸爸和若蘭一起玩的)。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而充足的愛則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
在現代生活中,大多數孩子不缺愛,家長更時常感到一種「心肝都掏給你了,還要怎麼樣」的困惑和無奈。為什麼會這樣呢?反省一下我們的教育方法,也許會找到答案。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愛,都是單向傳輸的。愛從父母那兒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孩子,無條件的,無止境的,孩子卻未反饋一點給父母,長久下去,養出的孩子難免會自私,任性,一切只考慮自己。所以,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應該教會孩子愛別人。
爸爸陪若蘭玩紙飛機,在紙飛機飛上房頂的時候,趕緊幫她撿回來,這是爸爸對若蘭的愛。當若蘭看到爸爸站到椅子上,及時提醒」爸爸小心「,並趕緊跑過去幫忙扶住椅子,在爸爸提出」不用扶「的時候,依然堅持,並且在等到爸爸從椅子上下來之後才去撿挑下來的紙飛機,則是若蘭對爸爸的愛。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教會孩子理解愛,教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使他們懂得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只有讓愛成為雙向的、互動的,他們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明白事理,更快地長大,才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2、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學習和掌握各種技能的基礎。
每個做了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力比別人強,比別人聰明,在各種場合都能像一顆小星星一樣閃亮。為了這個目的,做家長的不惜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社會上各種特色班也都投家長所好,應運而生,而作為主角的孩子們就開始疲於奔命。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孩子識字、唱歌、跳舞,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充足的享受、帶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等,都不如教給孩子生存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
認知能力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也是將來生活和學習所必備的能力,也就是說」認知能力「是孩子學習和掌握各種技能的基礎。所以,從小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非常重要。
許多人認為,認知能力就是對身體事物能夠完全的認清,這種理解是非常狹義的。那麼,什麼是認知能力呢?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係、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所以說認知能力包括的範圍其實非常廣泛,不僅要對事物認清,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在這次的」撿紙飛機事件「中,若蘭從多方面表現出良好的認知能力:當爸爸站到椅子上的時候,她喊出了」爸爸小心「,說明她意識到了這種行為是有危險的;趕緊跑過去扶住椅子,這是她想到的解決辦法;當爸爸說」小心竹竿把你戳了「的時候,她迅速移動到了一個竹竿戳不到的方位,這是她觀察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的表現;扶著椅子堅持了差不多10分鐘,直到爸爸下來了才鬆手,則說明她的注意力比較集中... ...
如果說以上表現所表達的認知能力只是我的推測的話,這件事的後續發展則非常直接、明確的表現出了若蘭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那個紙飛機被挑下來之後,若蘭就和爸爸接著玩了。不一會兒,爸爸再一次把它放飛了,而這一次是飛到鄰居家的屋頂上去了。
他家陪孩子在縣城上學,村委會說他們回來要先隔離半個月,人家就沒回來。樓梯在人家室內,我們也沒辦法去房頂上撿。最關鍵的是那個房頂是平的,這次紙飛機不是落在房檐邊上,而是飛到屋頂中間去了。
若蘭不等爸爸說話,自己就去搬了一個小凳子出來,又去拿竹竿,要去挑下來。爸爸說「那裡太高了,夠不到」,若蘭就又去搬了一個更高一些的凳子出來。寶爸說「這樣還是夠不著的」。若蘭想了一下說「那就給消防車打電話吧」。寶爸說「消防車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們這點小事就不要麻煩消防車了,爸爸給你重新折一個」,若蘭答應了,這件事就這樣解決了。
通過這個後續事件,我們可以看到:若蘭看到紙飛機再次飛到了房頂上,她立刻去搬凳子和拿竹竿,因為第一次爸爸就是這麼做的,說明她有很好的觀察能力;當寶爸說「那裡太高了,夠不到」的時候,若蘭又去搬了更高的凳子,說明她已經有了空間的概念,並且可以分辨出高矮了;當寶爸說「這樣還是夠不著」的時候,若蘭提出了」給消防車打電話「,這說明她知道消防車的功能(消防車可不只是用來救火的,高空救援也是消防的工作之一。而且,對於消防車的救火功能,若蘭也是很清楚的。前些天,老人去世的那家鄰居在給老人燒紙錢,若蘭以為著火了,也說過」趕緊給消防車打電話「的話);而若蘭之所以知道消防車的這兩種功能,則是通過它平時看的動畫片裡面了解到的(《小豬佩奇》中豬爸爸和朋友們一起野餐燒烤的時候,不小心著火了,就是打電話讓消防車去救火的。而另一集中小烏龜土豆爬到樹頂上去了,也是打電話給消防車,讓幫忙把小烏龜從樹上解救下來的),這不僅說明若蘭的記憶力很好,而能夠分辨出」烏龜爬到樹頂上「和」紙飛機落到房頂上「都屬於」高空救援「,也說明若蘭具備分析判斷和歸類總結的能力。
在那條微頭條下面,那位網友提到了一個詞叫」最基本的「,那麼,在我看來,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的培養,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有了良好的認知能力,掌握各種知識、技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最好的教育,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近代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這次的」撿紙飛機事件「中(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若蘭也表現出了眾多的」好習慣「:
第一,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2歲的孩子,自主意識已經萌芽,他們已經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當時的情況是她已經在屋裡憋了很多天,好不容易能夠到院子裡玩耍了,並且正玩的開心。可是,她的紙飛機被爸爸給放飛了(兩次都是爸爸把紙飛機放到房頂上去的),導致她玩不成了,她完全有理由哭鬧撒潑(別誤會,2歲的孩子遇到讓他不高興的事情了,哭鬧撒潑是非常正常的表現,這說明孩子有自主意識了,知道表達自己的情緒了,是孩子發育良好的表現,絕對不要理解為孩子調皮、不聽話。這也是我回復那位網友」2歲的孩子哭鬧撒潑也很正常「的原因,我這麼說並不是為了突出若蘭的乖巧,而是從孩子的階段性發育特徵來說,這確實是很正常的表現)。但是,若蘭既沒哭,也沒鬧,而是積極的配合、想辦法把紙飛機撿回來。由此可見,若蘭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二,做事」善始善終「。寶爸第一次用竹竿挑紙飛機,花費了差不多有10分鐘的時間。眾所周知,小孩子是最沒有耐心,」等不及「的。但是,在那麼長的時間裡,若蘭沒有催促,沒有不耐煩的跑掉,而是一直安安靜靜的扶著椅子,直到爸爸安靜的下來了,才去撿被挑下來的紙飛機,足見若蘭做事善始善終。
第三,勤于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在紙飛機第一次飛上房頂,爸爸站在椅子上往下挑的時候,若蘭意識到了這樣做比較危險,第一時間發出了提醒,並趕緊跑過去扶住椅子,第二次飛上房頂,若蘭又是搬凳子,又是拿竹竿,又要「給消防車打電話」,都是在主動解決問題;紙飛機第二次飛上房頂,若蘭本來想直接用爸爸第一次用的辦法解決,但爸爸說「太高了,夠不到」,若蘭立刻搬出了更高的凳子,爸爸說「還是夠不到」,若蘭又提出了「給消防車打電話」的辦法,整個過程中,若蘭一直在思考。
第四,知道感恩,懂禮貌。紙飛機兩次都是被爸爸放飛到房頂上去的,但若蘭並沒有責怪爸爸。在爸爸幫忙撿的時候,還關心著爸爸的安全。紙飛機被挑下來之後,若蘭在去撿回來之前不忘給爸爸說「謝謝」。這樣知道感恩,懂禮貌的小寶寶,怎麼能不令人喜愛呢?
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習慣,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那位網友在評論中提到的另一個詞是「優秀」。雖然我不知道在他心裡,優秀的標準是什麼,但一個從小養成了各種好習慣(當然,不僅僅是我上面提到的這幾種)的孩子,難道不正是「優秀」的表現嗎?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他的利息,使孩子終身受益。一個從小養成了各種好習慣的孩子,我不敢說他一定能成長為一個特別優秀的孩子(畢竟,人生中有無數的意外,半道「長歪了」的可能還是有的),但他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機率絕對大於他「長歪」的機率。
當然,以上這些內容純屬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點評或分享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