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從哪裡開始實踐?這個問題王陽明已經幫你解決

2019-12-21     知常容

我看到很多人在曬今年讀過的書,也有很多人在推薦自己讀過的書,我也來曬一下我讀過的書。

2019年我讀的書是《道德經》,2018年我讀的書是《道德經》,2017年我讀的書是《道德經》......。2020年我想讀的書是《道德經》,2021年我想讀的書是《道德經》..........。

這就是我這幾十年來以及未來的讀書清單。有人說《道德經》博大精深,該怎麼讀呢,不知道從何處手。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我是怎麼讀《道德經》的。

人類的定位?

請先思考幾分鐘再看下去。

有人說人類是萬物之靈,有人說人類是萬物之長,還有人說人類是上天的寵兒..........,反正就差一點說人類就是地球的主宰了。

但是李耳先生可不是這樣認為的。因為他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可沒有說人類是萬物之靈長,他說三生萬物,萬物自然包括人類,但是他沒有特彆強調人類是高於萬物的。

難道李耳先生忘記對人類的描述?

當然不是。

李耳先生的結論就是人類是萬物之一,而不是萬物之靈。一字之差,差之千萬。

如果你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那你讀李耳先生的觀點,你就會往如何更好,如何爭取更好的方向去理解。

曲則全,枉則直——22章


有些人說我只有學會曲,我才能走向成功。所謂的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隱忍,是迫於形勢的隱忍,我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打敗你。

但是李耳先生說的是曲而全,怎麼到你這裡變成曲而勝了呢?《道德經》在不同的立足點下,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變異了。

當你將自己視為萬物之靈,萬物之長的時候,你對待萬物的觀點就不一樣了。

古代帝王視自己為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代理人。當他覺得自己是上天的代理人的時候,看老百姓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我不是老百姓,自然老百姓與我無關。」在這個邏輯下,他們就可以隨意消耗老百姓,比如發動戰爭,搶奪老百姓的財物,隨意玩弄老百姓,殺死老百姓等等。

這就是當認識到自己是"長"(這個字念zhang)的自然觀點。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長,那就是代表著我們可以像天子一樣任意處置萬物,雖然我們很忌諱說出我們是萬物的主宰,但實際上做的就是萬物主宰的事。正如皇帝他自己不敢稱自己就是天一樣,但他乾的就是主宰的事情。

這種等級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深入骨髓的,你有發現嗎?

當你高高在上的時候,當你想要更好的時候,那就是一種災難。因為翻開歷史有多少個皇帝為了讓自己過的更好而導致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所以沒有更好,也沒有最好。因為李耳先生是這樣說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2章

李耳先生關於人類是萬物之一論,就是《道德經》偉大之處,當然只是之一,偉大處還有更多。

如果你明白李耳先生這個人類是萬物之一的觀點,這個立足點定了,那再去看《道德經》會輕鬆多了。

生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吃喝玩樂該怎麼處置?上面這一段話就說明了。如果你只是萬物之一,那麼憑什麼你要過多的享受呢?所以李耳先生說聖人只是為了吃飽,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為吃好,吃的舒服。

好是有等級的,也是無止限的,饑民覺得吃飽飯就是很好了,但吃飽飯之後呢?我想享受啊。

所以古人才有了這麼一句話:溫飽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因為總想過的更好。

這可不是李耳先生的想法,李耳先生是希望你和世界相處的更和諧,而不是你要過的更好。


這個觀點確立之後,你再去看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怎麼才能相處的和諧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8章

水是這樣的做,但我們是人,人又會怎麼做的?

人類中做的最好的自然是聖人。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

這個例子太抽象了,聖人的無私是什麼?具體一點。

李耳先生就繼續解釋了: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49章。

還有嗎?

當然還有更多,這可是李耳先生重要命題,自然很詳細地解釋了,具體你們得去翻書。

看書

人要進步,肯定要學習,自然就說到看書,李耳先生也有看法。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7章

有人一看,原來李耳先生反對讀書啊,因為他不是說不出戶就知道天下,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但知常容問一句:你是聖人嗎?

你不是聖人,你呆在家裡能知曉天,知曉天道嗎?自然不可能了。

所以你要學習,你還是要看書。

那為了什麼而學呢?

這個就不展開說,自己思索了。我寫過很多篇文章,如果展開來寫,估計得還要五六千字不止,有誰有那麼多興趣一口氣看一萬字呢?估計很少,所以自己去我主頁找。

讀書的問題解決了,那生活中總會遇到問題該怎麼辦呢?

處事

還是曲則全嗎?當然不是了。

李耳先生從沒有要求你求曲,他提出的觀點是: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31章

一手硬,一手軟,還是要兩手準備,如果純粹硬的話,那就是過剛易折,純粹軟的話,那就是過軟受欺。

你有硬實力,但你得軟,不能用硬的去欺負別人,所以李耳先生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同時他還提出一個警告: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79章

不要輕易與人結怨,結怨之後哪怕化解之後還是有殘留的怨恨的。

所以你是不是覺得聖人很牛。

那我們該怎麼向聖人學習?從哪裡開始呢?

不好意思,李耳先生沒有說,為什麼沒有說?

因為《道德經》是一本強者之書,就是講給強者聽的,比如君主。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大,而王居其一焉。——25章

有人說我又不是強者,我又不是君主,那《道德經》不是對我沒有用?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因為從哪裡開始做,從哪裡開始學,王陽明先生幫你解決了。《傳習錄》中有答案。

所以我推薦的輔助書就是《傳習錄》,《傳習錄》教你從哪裡開始做。如果你連這些都懶得看,那你可以去我專欄翻翻。當然學的是《傳習錄》中找「本」的方法,而不是習王陽明的思想。因為王陽明先生的思想與李耳先生的思想是不相同。


但知常容的觀點很明確,看書要該原著,不要看別人的解讀。因為解讀的人的水平肯定不會高於李耳先生和王陽明先生,那你看他們的解讀,不是離這兩位聖人的距離更遠了。

遇上得中,遇中得下,遇下得下下。

李耳先生還有一句話: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41章

勉之。

行才是最關鍵,如果你只知道看書,不去實踐,說明你看書是用來消遣的,看書消遣本身就是一種慾望,這個12章就有說過會有什麼壞處。

就到這裡,聊多了,在快閱讀的地方會沒人看的,這也是應勢而為,因為李耳先生可以紫氣東來,也可以出函谷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4DKm8BMH2_cNUgRB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