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的一首思鄉詞,句句發自肺腑,最後5字尤為動人

2019-10-19     慶余

眾所周知,詞在宋代達到了巔峰,標誌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也與唐詩歷來並稱雙絕,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光輝奪目的兩顆明珠。如果你問我宋詞有哪些代表人物?我會想到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等。但是你問我宋代以後有哪些代表人物?我肯定只能想到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字容若,是清朝初年詞人。以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的詞風在詞壇獨具特色。至於他在詞上的成就,憑藉當時的說法:「家家爭唱《納蘭詞》,納蘭心事幾人知?」便可見一斑。更何況還有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王國維稱讚說「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因此納蘭性德被後世譽為「清代第一詞人」,可謂實至名歸。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納蘭性德的思鄉詞《長相思·山一程》,來一起看看《納蘭詞》的動人之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性德也隨同一起出行。當出了山海關,遇到了塞上的風雪,引起了納蘭性德思鄉的情懷,便寫下了這首扣人心弦的思鄉詞。全詞語言樸實無華而,取景壯麗,抒情意味深長。

《長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首先,詞的上片前兩句「山一程,水一程」,納蘭性德以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了此次行程的艱難曲折和遙遠漫長。即包括納蘭性德在內的將士們,都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從寫法上看,這兩句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主要是為了突出路途的遙遠,使人讀起來有一種愈走離家鄉愈遠的真切感受。

緊接著的「身向榆關那畔行」,是對此行目的地的說明。意思是說,將士們跋山涉水,就是為了向山海關進發。榆關,指的便是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的東北。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夜深千帳燈」,是對此刻周圍情況的描寫,即夜已經深了,駐軍中數千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看似隨意的一句描寫,卻是極其壯麗的景象。不難想像,在這千帳燈下,照著的是千顆深夜不寐的心。至於將士們為何深夜不寐?這便是下片重點描寫的內容,即因思鄉而失眠。納蘭性德先是以「風一更,雪一更」,對塞外荒寒的景象進行了描繪。意思是說,風雪交加,徹夜不停。

「風一更,雪一更」與上片中的「山一程,水一程」兩相映照,共同反映出了詞人一路上的艱辛與困苦。而本來在塞外的晚上,遠離了家鄉,就會因想家而難以入眠。這下加上惡劣的天氣,衷腸難訴,輾轉反側的情形就不言而喻了。這讓納蘭性德不得不發出自己悠長的慨嘆,「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在風雪交加的塞外,思鄉的將士們,連入夢都無法完成。而故鄉卻是溫暖而寧靜的,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如果說上片中的「夜深千帳燈」是壯美的意境,那麼這裡的「故園無此聲」則是委婉的意境,它既表現了納蘭性德對風雪厭惡的情感,也表達了濃郁的思鄉情懷。

納蘭性德的一首思鄉詞,句句發自肺腑,最後5字尤為動人

身處異鄉,夢回家園,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納蘭性德這首詞,無疑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就將這種現象同思鄉的情懷交融在了一起,結合環境氣氛的烘托渲染,使得讀起來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最後5字「故園無此聲」,尤為動人。最後,你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思念故鄉呢?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eO4m0BMH2_cNUgvi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