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壺在鯨隱私部位寄生,鯨會疼嗎?交配會受影響嗎?

2022-02-08     一林大話視界

原標題:藤壺在鯨隱私部位寄生,鯨會疼嗎?交配會受影響嗎?

在地球,除了人類以外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它們無論弱小或是強大,都在為生存而努力著。生物多樣性是構成整個自然生態圈的基礎,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有些看上去十分弱小、不起眼的生物,也可以讓強大的對手束手無策;而那些看似沒有天敵,屹立於生物鏈頂端的強者,也會擁有一些「難言之隱」。

沒錯,說的就是鯨,它們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碩大無朋的身軀令海洋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得退避三舍,然而,鯨卻長期被一種看似柔弱無力的小型生物折磨。

我們在看鯨的紀錄片或照片時,常常在躍起的鯨身上看到眾多灰白色的斑點,有的甚至還成為了鯨的特有標誌。這些密密麻麻、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小斑點,就是寄生在鯨類體表,令其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的藤壺。

令鯨痛苦不堪的寄生物

藤壺,喜歡附著於海邊岩石和大型海洋生物軀體上的節肢動物,單體呈圓錐狀,形似一座迷你小火山。常常形成極其密集的群落,覆蓋整個岩石的表面。因為其大面積的排列看上去很像一排馬的牙齒,所以又俗稱為「馬牙」。

早在1861年,這種不太「安分」的生物便極大吸引了達爾文的注意。在他研究生物進化的早期,以藤壺為代表的的蔓足類成為他的第一個目標生物類群。達爾文花費了足足八年時間對藤壺進行研究和分類,在某種程度上,藤壺可以算作是生物進化論最初的基石。

雖然長有標誌性的石灰質外殼,但身體柔軟無比,科學家在過去長期將其錯分為貝類生物,實際上,它們和蝦、蟹才有著更近的親緣。藤壺的形態多種多樣,大約有500種,在我國有超過110種。

鵝頸藤壺是藤壺的一個近種,二者常常被混為一談,但鵝頸藤壺其實屬於圍胸目茗荷科,所以它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藤壺。最簡單的區分藤壺與鵝頸藤壺的方式就是看有沒有「柄」,鵝頸藤壺長有一個纖長、柔軟的圓柱形柄部,酷似天鵝的頸部,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所有的藤壺都離不開海洋,它們中的絕大部分生活在潮間帶等淺海海域,也有少量的藤壺被發現於水下600米的地區。藤壺屬於變態發育,在其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體型結構生活習性都有著顯著的變化。其幼體的兩個階段為自游生物,成年後就不能依靠自己移動了,只能固定附著在岩石、珊瑚礁等堅硬物體的表面,通過濾食來生存。

藤壺雖然是雌雄同體的,但它們一般都進行有性生殖。在繁殖期間,藤壺會伸出一根纖長無比的管子來讓群體中另外的藤壺受孕。處於溫暖水域的藤壺全年可以繁殖,而寒帶水域的藤壺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繁殖規律。

在沒有長大為成蟲之前,藤壺幼蟲也曾短暫地擁有萌萌的外表,和成體判若兩「物」。當它它們變態成腺介幼蟲時,便不需要再進食,足部會長出細細的、數量龐大的足絲,這些足絲的仿佛自帶「膠水」,肩負著藤壺幼蟲找尋住處的重任。

它們主要依賴海水的牽引,或是滑動小觸角運動前進,開啟四處安家的旅程。對於要住一輩子的地方,藤壺非常挑剔,它們會選擇看起來不錯的底質,用小觸手進行探尋。如何此處較為理想的話,它們的膠腺就會分泌出一種膠液將自己牢牢固定在上面。

水流緩慢、底質粗糙的地方最適合藤壺生存,因為若是水的流速過快,藤壺便難以實現寄生。我們在海岸邊的岩石或是生物體表看到的,都是成功附著的藤壺,它們此時也經過變態發育,進入了成蟲階段。

對於海龜、鯨等海洋生物而言,藤壺是令它們非常痛苦的存在。因為這種看起來不起眼的生物卻會寄生在它們的身上,不但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而且還會被它們汲取能量和營養。

被藤壺寄生的鯨看上去像長了大片「牛皮癬」、「斑瘡」一樣,成為其外觀上的嚴重缺陷。遇到合適的宿主,它們會先用自己充滿黏性的觸角爬上目標的身體,然後選擇一塊自己最滿意的位置安頓下來。未發育完全的藤壺幼體可以反覆進行選擇,直到找到自己心滿意足的「居所」。

藤壺的寄生生涯毫無下限

2013年,海洋生物學家在一頭死亡的雄性座頭鯨生殖器官周圍發現了大量附著的桶冠鯨藤壺,諸如鯨藤壺、鯨虱等海洋寄生物在大型鯨類的身上並不罕見,但像藤壺這般大肆寄生在宿主生殖器周圍,實在是有點沒有下限了。事實上,藤壺為了更好的寄生與繁衍,的確是用盡了手段,絲毫不講情面。

藤壺可以寄生在大型鯨類的任何地方,通常是在背部、頭部和腹部。但也有一些藤壺會寄生在鯨的尾鰭上。如果一頭鯨的體表寄生了足夠多的藤壺數量,那麼這些藤壺會增加鯨自身的重量以及表皮的凹凸感,好處是可以幫助增加鯨的尾鰭殺傷力,幫助其擊打獵物。

但壞處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身上密密麻麻地長滿這些寄生物,甚至是生殖器官這樣的隱私部位都不放過,鯨自然是覺得非常不舒服的,無時無刻不感覺到輕微的疼痛。如果它們大量進入到鯨的鼻腔之中,嚴重時會造成呼吸困難。

作為世界上最大哺乳類動物,鯨的單體重量常常可以達到幾十噸。如此龐大的動物卻能夠流暢的從海面一躍而起,實在是驚天動地,蔚為壯觀。除了捕捉食物、娛樂嬉戲、逃避危險等常見因素外,鯨高高躍起很可能就是為了藉助海水拍打和摩擦岩石來甩脫那些可怕的寄生物。

此外,它們還會主動靠近船體,通過撞擊來緩解「寄生之痛」。《每日郵報》曾報道,在美國加尼福尼亞州的蒙特利港,一艘行駛中的漁船遭遇到座頭鯨的猛烈撞擊,不過好在這頭座頭鯨並沒有攻擊人類。事發後,人們發現座頭鯨撞擊的船體部位留下了一大堆藤壺,漁民猜測座頭鯨很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清理身上的寄生物。

只可惜藤壺是無法被輕易根除的,通過進化,它們已經不再像是最初那般粘在鯨的皮膚上,而是鑲嵌在內。為了能夠牢牢根植於寄主的皮膚,藤壺石灰質的外壁長有一些內扣,它們會不斷向下生長,牢固到鯨脫落的死皮也會不造成它們的鬆動。所以,藤壺的寄生會對鯨的皮膚產生傷害,但如果想要拔出藤壺,那麼無疑又會把鯨的皮膚撕裂,帶來更大的痛苦。

這種可惡的寄生物還非常聰明,它們會選擇游泳速度較慢的大型鯨類作為主要的寄主,比如座頭鯨、大翅鯨、露脊鯨、灰鯨等。座頭鯨是最常見被鯨藤壺寄生的鯨類,其游速在同類中非常緩慢,最快也只能達到每小時四海里,與虎鯨的每小時三十海里是完全無法相比的。

寄生成功的藤壺最擔心的便是水流的衝擊,它們因此也更偏愛鯨身上帶有褶皺的皮膚部位,比如鼻孔、眼部和生殖器周圍。如此起來,藤壺便可以牢牢定在鯨的身上,不但不會害怕水流的衝擊,還可以依靠水流汲取營養物質。長久下來,座頭鯨身上大片的藤壺會變得像瘡一樣觸目驚心。

藤壺會對鯨產生大的危害嗎

既然藤壺給鯨帶來如此大的痛苦,那麼它們會危及鯨的生命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的,因為對於鯨類龐大的體型來說,小小的藤壺無法造成大的危害。鯨類的死亡往往是擱淺、遭遇船體撞擊或是迷路誤闖淺灘,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鯨是因為藤壺的寄生而慘死的。

據研究,一頭座頭鯨身上可以寄生超過500千克的藤壺,聽上去是個不小的數據,但與座頭鯨平均25~30噸的體重相比,就好比只是穿上了一件薄薄的外套。

此外,鯨的皮膚實在太厚了,厚度能達到20~50毫米,直徑相當於人類的一個拳頭。這還僅僅是鯨的表皮,在這之下,鯨的脂肪還有將近半米的厚度。重達百噸的藍鯨,其體脂比可占身體的35%,可見鯨的脂肪含量有多麼恐怖。

寄生在鯨生殖器周圍的藤壺也不會影響其交配,因為根據觀測,一頭成年座頭鯨的生殖器可長達3米,通常都會隱藏在生殖竇中。周邊寄生的藤壺雖然會令鯨感到不適,但以它們的個頭,還是不足為懼的,所以通常情況下沒有鯨的交配會受到寄生物的影響。

為何白鯊和海豚不被藤壺寄生?

鯨類長期被藤壺折磨得苦不堪言,同為大型海洋生物,為什麼白鯊和海豚的身上看上去光溜溜的,不會被藤壺大量寄生呢?原因也很簡單,首先便是游速的不同。海豚的游速可以輕鬆達到每小時20海里,在衝刺時還可以加速至每小時30~40海里。

白鯊的游速與座頭鯨相比,也快了不少,再加上其皮膚表面非常光滑,不利於藤壺的寄生。另外,海豚作為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是群居而行,彼此之間常常會聚集在一起,那麼就可能會相互清理身上的寄生物,這對於藤壺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以常被藤壺寄生的座頭鯨為例,它們的群體數量較少,又是沒有牙齒的鬚鯨,進食往往通過張開的大嘴讓海水裹挾著魚蝦、浮游生物等進入口腔之中,這就缺乏了清理藤壺的趁手工具。

別看藤壺在寄主身上堅不可摧,其錨固周期可以說是相當漫長。幼蟲在鯨身上找到合適的錨固點後,便會開始分泌膠體腺,伸入鯨的皮膚以及皮下脂肪,並不斷向下延伸。當然,也不是說高速遊動的海洋生物便不會被寄生,一些錨固結構比較簡單的寄生物同樣也會盯上它們。

結語

當然,敢如此「欺負」鯨的藤壺也不是所向無敵的,它們的主要天敵便是峨螺,其引以為傲的堅固外殼會被峨螺磨碎,進而柔軟的身軀被輕易吃干抹凈。藤壺幼體也會害怕貽貝、赭色海星等海洋生物的捕食。

大自然的制衡就是如此奇妙,像鯨類這般的海洋巨獸,竟然也會被如此渺小的藤壺折磨得死去活來,看來這些不起眼的生命也是不容小覷的,它們也是憑藉自身的努力在自然界站穩了腳跟,有時還可以翻出滔天巨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e06d2b12329c462066db27aa3f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