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加上短篇小說《越女劍》,金庸總共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這十五部著作看似毫無瓜葛,實則在金庸巧妙地架構之下遙相呼應,成了一部盪氣迴腸的「電視劇」。
好比金庸就曾借著一部武功秘籍《九陰真經》貫穿了整部《射鵰三部曲》,金庸也曾借著「獨孤求敗」之名將《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串聯了起來。
不過,在神鵰時代廣為人知的古墓派為何沒有傳承下去?以至於在笑傲時代以及鹿鼎記時代都沒有看到古墓派弟子的蹤跡?
古墓派神秘又低調,不像全真教那般廣收門徒。而且在林朝英定的門規里我們還知道,古墓派只招收女弟子,不過到了神鵰時代,孫婆婆以自己的性命作為代價,讓小龍女破例收了楊過為徒。
楊過和小龍女年紀相仿,二人朝夕相處之下情愫暗生,最終結為了夫妻。在神鵰的末尾,楊過帶著小龍女緩緩走下華山,就此退出了這個紛紛擾擾的江湖。
楊過退隱之後,古墓派還繼續招收弟子麼?
通過《倚天屠龍記》的設定我們會發現,古墓派仍在招收弟子。書中是這麼寫的,郭襄自和楊過、小龍女夫婦在華山絕頂分手後,三年來沒得到他二人半點音訊。她常自思念,於是稟明父母,說要出來遊山玩水,料想他夫婦當在終南山古墓隱居,便逕往古墓求見。墓中出來兩名侍女,說道楊過夫婦出外未歸,招待郭襄在古墓中住了三天等候。
這裡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郭襄為了追尋楊過曾親入古墓,然而她沒有找到楊過,卻在古墓深處看到了兩名侍女。
這樣看來,古墓派還是非常注重傳承的,這就能解釋在倚天時代,為何會有一位黃衫女子屢屢救張無忌於危難之中。
身為倚天的主角,張無忌屢屢邂逅奇遇,將全套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拳劍、聖火令上的神秘武功聚於一身。
不過張無忌的性格並不像郭靖那般斬釘截鐵,也不像楊過那般狂傲不羈,張無忌反而顯得有些優柔寡斷和拖泥帶水,以至於他與高手對決之時容易感情用事。
幸好古墓傳人黃衫女時刻關注著武林中的風吹草動,每當張無忌陷入兇險之境時,黃衫女總會挺身而出,救張無忌於水深火熱之中。
為何說黃衫女是古墓傳人?原來黃衫女姓「楊」,她極有可能是楊過的後人。加之黃衫女皮膚蒼白,顯然是長居地下才有的膚色。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黃衫女在飄然而去時說了一句「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我們可以得出黃衫女不僅是古墓的傳人,還是楊過的後人。此外,金庸還這麼寫道,正在此時,忽聽得峰腰裡傳來輕輕數響琴簫和鳴之聲。張無忌心中一喜,只聽得瑤琴錚錚錚連響三下,四名白衣少女翩然上峰,手中各抱一具短琴,跟著簫聲抑揚,四名黑衣少女手執長簫,走上峰來。黑白相間,八名少女分占八個方位,琴簫齊奏,音韻柔雅。一個身披淡黃輕紗的美女在樂聲中緩步上峰,正是當日張無忌在盧龍丐幫中會過之人。
原來黃衫女登場之時,身邊總會有4名黑衣少女和4名白衣少女。很顯然,這8位少女也是古墓派的弟子。
這樣看來,楊過死後,古墓派仍是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可該如何解釋後世江湖再也見不到古墓一脈了?我們看一看黃衫女所穿的衣服就懂了。
前面提到,讀者們只知道黃衫女姓「楊」,而且每一次出場都會身穿黃衣,這黃衣到底有何暗喻?你若讀過連載版的《倚天屠龍記》就會發現暗示所在。
書中是這麼寫的,張無忌見這黃衫女子年紀已然不小,但仍是穿著未嫁人的閨女衣飾,八女前導,氣派非凡,心中苦苦思索,實想不起武林中有這麼一號人物,而那醜陋女童手中所持的這根綠竹棒,宛如便是丐幫幫主的信物打狗棒,更不知何以會在她手中。
金庸向來惜字如金,為何要花費筆墨強調黃衫女「年紀已然不小」,還身穿「未嫁人的閨女衣飾」?
筆者認為,連載版《倚天屠龍記》是最早的版本,金庸似乎想讓黃衫女與張無忌發生一段感情戲,至少張無忌見了黃衫女羞得滿臉通紅,金庸是這麼寫的,黃衫美女目光一轉,猶似兩道冷電,閃過了大廳上眾人,最後這目光停留在張無忌臉上,冷冰冰的道:「張教主,你年紀也不少了,正經事不幹,卻在這兒胡鬧。」這幾句話中微含責備之意,但詞語頗為親切,猶似長姊教訓幼弟一般。張無忌臉上一紅。
黃衫女雖然比張無忌大了幾歲,但二者年紀仍是相仿。因此被這位「御姐」微微責備,張無忌會羞得滿臉通紅也就說得過去了。但金庸寫著寫著,張無忌竟成了一個不斷遊走於趙敏、周芷若、小昭、蛛兒之間的花心男,如果再和楊過的後人黃衫女糾纏不清,勢必會引來讀者們的口誅筆伐。於是黃衫女就這樣和張無忌錯過了,她的年紀也不小,極有可能就這樣孑然一身地過完了餘生。
此外,金庸還在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的末尾寫道,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將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加殺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達終於不免於難。
注意看,朱元璋稱帝之後,竟將明教的功臣舊將盡數殺害,以朱元璋的城府,他必定會對古墓一脈心存芥蒂。儘管古墓有萬斤斷龍石壓住了入口,但只要朱元璋派出數萬工兵日挖夜挖,斷龍石總有被挖空的一日。
如此一來,古墓一脈又怎會不斷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