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潮濕封閉的南方小城,接連不斷的詭異命案,氤氳迷離的氣氛,一個追逐真相的警探,聽上去似乎是某種黑色電影和偵探電影的標準復刻。
但不同的是,改編自余華原作小說的電影《河邊的錯誤》,經由魏書鈞之手影像化後,被賦予了全新的不同的內涵。
這部在預告片中便直接註明了「沒有答案」的電影,毫無疑問將成為魏書鈞第一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作品,影片豆瓣開分7.7,公映的票房已經達到9300萬,貓眼實時總票房預期為2.67億,按此發展,《河邊的錯誤》一定會在華語藝術電影市場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預售階段就已經達到了近兩千萬,也是近年來文藝電影中少有的存在。
影片的成功自然來自於多方面,首先,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河邊的錯誤》非常清楚自己的基本盤。
片方從未否認《河邊的錯誤》是文藝片的事實,從坎城一種關注到平遙藏龍,片方始終保持著藝術電影一貫的宣發基調,做深度的映後和訪談。
在網絡宣發上也是放棄了眼下很多片方最為重視的抖音渠道而是主攻微博發酵口碑造勢,公映前也是放棄點映而是選擇了高校路演,盡最大的可能和力量將撬動藝術電影觀眾走進影院觀影。
針對藝術電影觀眾,精準的宣發定位,並沒有試圖通過釋放煙霧彈吸引過多應有之義之外的觀眾,而從影片映後的反應結果來看,影片的宣發確實取得了應有的和預期範圍內的效果,此外朱一龍粉及路人粉和余華的書粉對影片票房的貢獻也不容小覷。
作為演員朱一龍的第一次藝術電影試水,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已實屬難得,在電影中朱一龍的表演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余華在平遙電影展映後對朱一龍做出的「藝術家」的評價一定程度上並未過譽(當然,其中更多包含著對朱一龍所展示出的未來可能性的讚許)。
我們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朱一龍作為演員令人「放心」的一面,無論是《消失的她》這樣的類型片,還是《河邊的錯誤》這樣的文藝電影,朱一龍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表演切入點和演繹空間,在片中朱一龍很好地展現出了警探馬哲在情緒、狀態、以及工作生活上的多變和多面。
在順拍的過程也是一點點深入到角色之中,很好地塑造了一個立體複雜,解讀性豐富的人物。
當然,作為一部電影,除了演員的表演之外保證影片票房口碑不崩且升的另一核心因素還是在於影片視聽內容與文本本身。
在視覺感受上,魏書鈞這次採用了16mm膠片進行拍攝,使得影片更具還原感與復古性,巧妙地將觀眾在視覺上來回那個年代,同時16mm膠片帶來的模糊、磨損感也和影片本身氣質和表達息息相關。
而在場面調度和視聽語言的調度、運用上,魏書鈞也是顯得越發成熟,越發具有控制力和個人風格。影片後段主觀鏡頭的段落荒誕迷幻、欲言又止,現實和夢境交錯,是真正在用紮實的電影語言講述故事。
在劇情設計方面,魏書鈞也為影片文本留足了可闡釋的空間。
僅從作為敘事引子的案件而言,殺人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瘋子家中的鞭痕到底是因為什麼?他和么四婆婆的關係到底是什麼?王宏之死真的是自殺麼?許亮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在什麼緣由之下產生的?
此外,片中出現了大量關於電影本體指涉,這也是魏書鈞拍電影的一個習慣與癖好。而這次片中電影本體的指涉和劇情與闡釋分析是高度關聯的,即:全片劇情是否只是馬哲的一場夢?是否一切根本就從未發生?又或者是否馬哲本身才是那個瘋子?
影片給出了大量可供闡釋的信息,從開頭剛換辦公場所時馬哲徒弟那句「有盤沒放的電影」,馬哲妻子說做的夢、到片中出現的電影放映情節,看片情節,做夢情節,後段展示荒誕情節主觀鏡頭中馬哲抱著著火的放映儀器,尾段授獎儀式時的畫面的高光過曝,部分碎片被衝進馬桶卻又依然保持完整的拼圖、模糊不清的三等功、對不上記憶的手槍子彈......
而更為關鍵的可以佐證的兩個點在於,其一,全片中馬哲的著裝主要是他那件黑色的皮夾克,而非警服。雖然也有部分警察在辦案過程中也穿便服,但問題在於在片中所有關鍵的場合,全體人員都是警服(中後段合照環節中,除了馬哲其他人全是警服),而馬哲為數不多的警服穿著一出在拍婚紗照、一處是在破案授獎儀式上(視聽上高亮、增白處理很可能意味著這一切都是虛幻、夢境、幻想)
另外,在影片中後段中有一場馬哲與妻子討論要不要孩子的戲(此時觀眾已經會感到馬哲這一人物身上模糊和不可靠的一面),在畫面左上角出現了一面三折鏡,映出了三個馬哲的身影,而鏡像在電影中運用的其中一種指涉也非常明確,即:分裂的自我。上述幾段所述元素和影片結尾的最後一番疊加,展現了魏書鈞個人表達和思考的同時,也使得本片有了更多的闡釋空間。
影片的短板與不足之處也同樣明顯。
首先,片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過於單薄,功能性過強。無論是片中曾美慧孜飾演的警探妻子還是警局中的女警,完全是作為敘事工具,任務本身毫無主動性與能動性,並沒有被更多更立體的塑造與挖掘,並不引導統領敘事,而只是淪為看客與附庸。
傳統的黑色電影、偵探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確實存在著一些「厭女」因素,比起厭女式的表達,更可怕的或許是工具化地無視處理。
從坎城首映後到院線公映前「這是一部你從未看過的/與眾不同的黑色/偵探電影」的評價便在媒體評價上流傳,本以為能看到更多的驚喜與革新,不過很顯然,這只是一部摻雜了更多魏書鈞個人氣質和大比重家庭、生活戲份的黑色偵探電影,很多基調上的東西並沒有變化。
此外,導演個人的一些迷影趣味和關於電影本體的指涉在影片中出現與影片本身內容形成割裂。如拆卸電影院招牌的過程中,寫有「電影」二字的招牌沒有被接住之間摔墜在地,以及從局長口中說出的關於電影院和電影的評論,從影片整體敘事表達而言過於突兀。
或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情節表達個人的一些感受,但整體上和影片中心表達與整體氣質過於違和。當然,如果非硬要闡釋也有空間,但總體而言闡釋也有其邊界,就片論片而言,這部影片對一些迷影元素的使用實在是沒必要過度闡釋。一些元素使用上服務自嗨(和一些迷影群體的嗨)還是多於服務影片本身的表達。
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無論如何,相信《河邊的錯誤》以其獨特的氣質和表達確實還是會在華語黑色電影史上留下一筆,值得一看。畢竟一部電影到底怎樣,只在於與它相遇的每個觀眾自己的心中,永遠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