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企業和個人都躺平了,炒房客也不蹦噠了,很久沒有聽他們說「××永遠漲「了。
作者:今綸
剛剛過去的周末有幾件大事值得說說:第一,社融數據下跌;第二,個人買第一套房的利息降了;第三,專家大喊「發錢」。
我尤其喜歡第三件事,可惜,只是專家在喊。
李四不懂啥叫社融數據,一上班就來問,而且也不知道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那麼,我們就講講。
01 企業和個人趨於「保守」
什麼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就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
簡單說,就是企業、個人從金融機構借了多少錢,借的錢多,說明大家很有幹勁,經濟很有活力。借的錢少,說明大家都很萎靡、保守,在瑟瑟發抖。
2022年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10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億元。
這等於說少了一半還多。
仔細一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減少760億元,同比多減488億元;委託貸款減少2億元,同比少減211億元;信託貸款減少615億元,同比少減713億元……
這麼說吧,基本上,企業和個人都躺平了,炒房客也不蹦噠了,很久沒有聽他們說「××永遠漲「了。
有兩個數據在增長:政府債券凈融資3912億元,同比多173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166億元,同比多352億元。
政府在努力穩經濟。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當然,4月份很特殊,比如上海這樣的龍頭城市不能動彈,又比如各城市在給企業退稅、減負。
所以,我們看到不少城市的財政收入也是下降的:杭州同比下降37%,蘇州同比下降近50%,寧波下降36%,南京下降54%……其餘的名單,你們繼續補充。
我們希望看到5月份數據大反彈、有好轉,因為我們都在這個大環境中討生活,加油吧,大家一起。
02 房貸利率還是高
上星期五下午4點34分,央媽在公眾號把社融數據發布之後,估計周六都沒怎麼休息,這情況也沒法安穩睡覺,直接在星期天下午發了一個通知。
通知的意思就是:剛需買首套房,再把利息降低20個基點。確實是給剛需減負了。
那麼減了多少?我幫剛需算了一筆帳:貸款50萬,30年,少了2萬的利息。
打個比方,美女銷售員對你說:「大哥,買個勞斯萊斯吧,送5元優惠券」。如果大哥意志比較堅定,牙一咬,眼一閉就走過去了。大哥如果意志不堅定,以為美女對自己有意思,卡一刷,再和美女合個影,貸款也要買車,每個月還貸的時候估計把自己腳趾頭咬掉的心都有。
一個月入一萬的工薪階層(能拿到這個工資的人不多),如果在一線城市買房,即使老爸老媽給首付,我想,只要他的腦神經迴路稍微正常一點,他都不敢想這事兒。
今天,公司還在,老闆還在。明天,公司、老闆可能就不在了,網際網路大廠也一樣。
某大廠的區域負責人邊裁員邊哭,把我的一位年輕鄰居嚇壞了,其實他的收入不錯,也沒有被裁,他如今和父母住在一起。他說:「不買房,租房,擔心隨時沒工作」。
即使是鐵飯碗,收入也在下降,這個就不細說。
說實話,我還是覺得現在的房貸利率好高,現在的最低房貸利率是4.4%,銀行太賺錢,應該向中國香港、歐美看齊。
中國香港,房貸利率在1.32%-5.29%之間,不過大多數的房貸利率在2.25%左右。
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的房貸利率多數都在2%以下,少數在3%以下。
中國香港地區的市民、日韓英法德等國人民的中位數收入、平均收入都比咱們高,這是事實。
所以,你們說吧,是不是該繼續降房貸利率?
03 教授呼籲「不惜代價救經濟」
經濟學家們也坐不住了。
在央媽忙著加班的星期六,5月14日,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召開。
北京大學黃益平教授呼籲「不惜代價救經濟」,方法是「發錢」。李四說,雖然他每次聽到「不惜代價」這個詞都心裡一震,生怕自己成了那個代價,但是一聽「發錢」,還是很高興。
雖然,大家對李稻葵教授某些言論有看法,甚至有嚴肅的批評,但是李稻葵教授也說了乾貨:消費是跟經濟增長同步的,所以保住生產線,保住產業鏈,把潛在GDP增長速度保持住,就相當於保生命。同時李教授的研究發現,消費下降是有慣性的,今年消費下降1%,未來七八年都會下降,這相當於損害人民生命。
李教授的包裝術雖然高明,但還是在強調「保住生產線,保住產業鏈,把潛在GDP增長速度保持住」。
那麼,都發錢是不是等於都沒有發錢呢?
黃益平說:「貨幣政策要更關注總量而不是結構。這幾年央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上創新很多。所謂結構,其實就是要求對行業或者具體對象精準放水。其實很多時候,精準的意思就是計劃。不是所有計劃都不好,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計劃的結構經常是效率不高。平時效率不高也就罷了,危機時刻央行是最後貸款人,是市場信心背書的核心,一丁點的軟弱和低效很可能造成預期惡化,導致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都陷入螺旋式下跌狀態」。
黃教授這話說得很重,看起來,他真急了。
這是一個焦慮的周末,這種焦慮來自於數據和客觀世界的情況,不是被製造出來的。
社融數據是不會撒謊的,它是一個情緒數據,更是一個活力數據,很難被包裝打扮。
04 輿論對某富豪有期待
那麼,個人應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很直接:個人,特別是正在打工的個人,不要想著去抄底、逆襲,保住命,躺平,保住工作。同時,儘量壓縮開支,非必要不買房。如果買了,供不起,那麼就賣掉,如果能賣掉的話。
那麼,市場有沒有逆襲的機會,有,極少,是留給那些輸得起的有錢人的。比如,一旦防疫政策在某些階段,在政府評估之後有變化,確實存在短期的抄底旅遊、餐飲、航空等資產的機會,但是風險也很大。如果土豪有10個億,他拿1個億去抄底,輸了,還有9個億,還是億萬富豪。如果普通人只有10萬,他拿10萬去抄底,還敢借錢,輸了就成「負翁」了。
這是普通人和土豪的區別。
另外,回顧歷史,我想講幾個關於某富豪的真實故事:
改革開放之初,袁庚想招港資到蛇口共同建設工業區,於是他請一幫大佬到蛇口談一談。那個時候困難啊,連體面的會談空間都沒有。袁庚讓人把一條船稍稍裝飾了一下,鋪上地毯,請了一幫香港富豪來共商發展大計。最後,請富豪們吃了一頓快餐,每人一盒15塊,就這還是從香港買了用船運過來的,蛇口當時很困難。
梁鴻坤(袁庚助手)曾經很失望:「我們發展部的人好可憐,我們把客人帶到蛇口來,我們還拎著十五塊錢一盒的飯,請他們吃完盒飯再送他們回去。他們看到了我們工業區的時候表面上說好啊好啊,要投資,一回到香港便泥牛入海沒有消息。這窮山惡水,是吧,輿論又這麼不利」。
這些客人裡面有一個人的名字是李嘉誠,這些港商後來大部分都在深圳有投資。
袁庚與前來蛇口考察的眾港商合影
30多年後的2013年,李嘉誠開始不斷拋售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的資產。據統計,李嘉誠頻繁出售長實系在內地和中國香港的資產,套現超千億。
對於「李嘉誠跑路」的傳言,李嘉誠曾表示,「做生意有買有賣再正常不過,這些全是出於市場和經濟情況而做出的決定。」
他沉默了很長時間,一直在歐洲「買買買」。
2022年5月5日,廣州2022年首輪集中供地,在拍賣位於白雲區空港大道一幅熱門地塊時,和記黃埔現身,僅參與了一次競價,沒有志在必得的意思。中海地產最後拿到了這塊地。
不過,這很快被自媒體解讀為「李嘉誠又回來了」,尤其是地產自媒體欣喜若狂,但和記黃埔始終未正面回應。此前還有人說拍到了李嘉誠在廣州度假的照片,後來又被證明是謠言。其實那是兩年之前,李嘉誠帶著周凱旋外出旅行的照片,
和記黃埔上一次在內地公開市場拿地時間為2012年,地點是武漢蔡甸區一宗地塊,價格為2000多萬。
這一次,輿論沒有痛罵李嘉誠,反而隱隱對他有所期待。李嘉誠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象徵,他依然沉默。
另一邊,李嘉誠正在賣英國資產,同時在東南亞投入大量資金:
日前,李嘉誠旗下地產旗艦長實集團與日本歐力士集團,通過越南當地合作夥伴萬盛發集團,會見了越南胡志明市市長潘文邁,共同商討在胡志明市的投資事宜。
長實集團總裁趙國雄(左二)和胡志明市人民政府市長潘文邁會面 (右四)
長實公司表示將胡志明市定位為金融和技術的戰略中心,並承諾引進高端房地產項目,涵蓋住宅、辦公室、商業中心、娛樂等業務。「公司將與萬盛發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內,向這些領域注入大量資金。」
綜合各種情況來看,假如李嘉誠現在去越南肯定不會和當年在蛇口一樣吃15元的快餐了,他的年紀大了,應該不會去。幾十年風雨變幻,他找到了新的發展「飛輪」,開始新的「飛輪增長」。
李嘉誠的辦公室有一副對聯是晚清重臣左宗棠所寫,上聯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下聯是「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05 要解決信心和確定性的問題
那麼,我們呢?我們當如何應對新的複雜形勢,具體說「如何穩經濟穩房地產」,其實只有一個辦法:
一心一意搞經濟,希望讓大家多發財,好好工作,多掙錢,漲工資。
僅僅降房貸利息,包括發錢都是不夠的,要解決根本問題,就是要解決信心和確定性的問題。
行動與表態一致,信心會回來,但至少需要一兩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這是唯一靠譜的辦法,就是給出確定性,而且保證確定性。確定性很重要,因為信心比黃金更珍貴。
有了確定性,大家覺得自己的工資很穩定,甚至未來會增長,那麼他們就敢買房、敢消費,否則,大家就會捂住自己的錢包,雖然錢包里根本沒錢。
至於房子,估計目前沒多少人敢買,付得起首付也不敢買,大家只想熬時間。
媒體報道說,核酸檢測人數和頻次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已超過100億元。2021年新增醫學檢驗相關機構437家,年度增速高達25.1%,為歷年最高。截至2022年5月11日,當年我國已成立醫學檢驗相關機構220家。
這……
最後,我還是真誠說一句:希望各行各業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