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走 向內看——2024屆攝影專業畢業生作品選

2024-06-28     中國青年網

《十四小時前請取件》組圖之一:《第二封信-第一份工資單》,工資單掃描件,instax mini90 掃描件

陳鋅賢 麗水學院攝影系2024屆本科畢業生

21歲的暑假,我只身前往位於美國中西部的小鎮科爾特斯生活了3個月,開啟了人生中的各種「第一次」。在風景優美的國家公園拿到人生的第一張工資單,與當地印第安部落的納瓦霍族人一起工作、生活,也面臨著不同族裔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世界觀的挑戰。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各種拍照設備將我們的回憶保存得越來越逼真,但藝術引發情感共振的目的從未改變。我用拍立得和手機等「非專業」攝影設備拍攝下這段生活軌跡,掃描並拼貼成一封封充滿生活氣息和私人情感的視覺「信件」,根據信件的時間順序,以另一種視角重新回顧這段經歷給自己帶來的成長。

《此去追東風》攝影書、裝置(局部)

張燁鏵 河北傳媒學院2024屆攝影專業本科畢業生

近年來,「國學熱」的興起促使許多家庭選擇讓孩子走上一條不同以往的求學路,國內相繼出現針對這類需求的教育機構或學校,教育內容以古詩文和儒家典籍誦讀為主,引發社會熱議。

創作這件作品的初衷源於我自身在「現代私塾」就讀的經歷。我將個人的家庭老照片和在「現代私塾」就讀期間的照片以時間為線索串聯起來,對內容斷檔部分使用黑白膠片重新拍攝,結合當時與父母的來往書信,做成攝影書。

這件作品還包括一件藝術裝置,我將接受「現代私塾」教育和接受普通學校教育的群體對這兩種教育模式的感受分別印在兩塊不同材質的展板上,一把亞克力材質的「戒尺」橫跨其間,具有溝通兩種教育的橋樑之意。「戒尺」表面的刻度是用毛線編織的一段摩爾斯電碼,藉此表達那些經歷過私塾教育的孩子渴望「回歸」,但在普通學校的教育模式下卻無法融入的隔閡感。

我的作品不評判任何教育方式,創作過程從感性最終落回理性,作品只能帶來一種視角,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希望觀眾從中獲得一種開放式思考。

2024年1月19日,陝西西安,巴基斯坦留學生穆罕默德·哈龍在教室里望向窗外。他今年31歲,2020年9月來到中國,就讀於西安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他計劃完成學業後,在中國尋找一份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工作。

《長安驛客》組圖之一

王璐奕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攝影專業2024屆本科畢業生

這組作品講述了幾位在西安生活的外國人的故事。他們之中,有與我就讀於同一學校的留學生,也有雜誌社的編輯、英語口語教師、廚師等等。我希望在作品中表達對於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思考,他們為何選擇西安、對這座城市有什麼樣的感情?根據拍攝對象的不同身份,我選擇他們日常生活軌跡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進行拍攝,力求真實、自然地記錄他們在西安的生活狀態。

《安徽會館》組圖之一

王爾夫 Raies Wolfram(蘇利南籍)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2024屆本科畢業生

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活中,我常常感受到一種難以逾越的鴻溝,它源自對中國文化的陌生與面對不同生活方式時的隔閡。這種感受或隱或現,非常微妙。在電影院裡,當周圍的觀眾被幽默的情節逗得前仰後合,我卻只能茫然四顧,不禁自問,我究竟錯過了什麼。

6年來,我在北京的生活充滿了這樣的矛盾感。京劇,這一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形式、斑斕的色彩和激昂的能量深深吸引著我,然而,我對其背後的故事和深層含義卻難以完全領會。幸運的是,作為一名攝影專業的學生,我可以通過攝影拉近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距離。與許多攝影師不同,在這組照片中,我更傾向於關注表演者本身,尤其是在他們登台前的準備過程,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場無聲的表演,充滿了力量和美感。在後台,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他們,感受他們為角色所做的準備。我希望通過這些照片,能夠為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一種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更多人理解並感受到我所經歷的文化碰撞和個人成長。

《清晨5:30分》組圖之一

姜若蘭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攝影專業2024屆本科畢業生

陝西西安長里村勞務市場是西安最大的幾個零工勞務市場之一,每天凌晨天剛蒙蒙亮,數百人聚集在這裡「蹲活兒」,他們大多沒有養老金,又有較大的經濟壓力,生活不易。我通過十餘次走訪,與工人交流,為近百位工人拍下肖像,並以這些照片作為交換,得到了一組直接攝影作品。

在這裡找零工的人,很多可能一輩子都沒正經拍過照片,我就在那給願意被拍的人拍肖像,然後當場洗出來給他們。與專業的模特不同,大部分人在鏡頭前基本站一下就害羞地要走,但偶爾也有個別「臉皮厚」的,在鏡頭前各種擺姿勢、做鬼臉(右圖)。我猜他是工頭,因為他身上沒有灰塵,也不帶工具和安全帽。

這裡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被拍攝,但好說話和有意思的人也多。如果不是拍攝這個專題,我很難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地了解他們。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對我的創作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走過萬水千山》組圖之一

岳若松 南京傳媒學院攝影專業2024屆本科畢業生

剛上大一的時候,我就對這件作品有了模糊的計劃。在我心裡一直有一種樸素的愛國情結,對這片土地有著強烈的感情,但一直身處城市的我,其實對其他地區人們的生活知之甚少。

在前期選擇路線的時候,318國道、208國道、京杭大運河等都是我的備選。最終我選擇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希望儘可能地去探索更廣闊的地域。從江西出發,一路向西到雲南,再向北到甘肅、陝西,長征的道路串聯起許多我從未聽過名字的鄉鎮。開小飯店的彝族阿姨讓我想起我的姥姥;牧羊人大哥看上去威風凜凜,一聲喊叫就能讓羊群四處散開,但他的微信名卻叫「天天開心」;路邊兩位打零工的村民,看到我路過就拉著我坐下,捏著劍指對我講紅軍過金沙江的歷史……

我在拍攝和編輯的時候,總是希望畫面儘可能地貼近我看到這個場景的瞬間,以便我再次看到照片的時候,能夠獲得和我按下快門之時同樣的感動。但在我看來,這些照片也許並不能稱之為「紀實」——正如攝影師理察·阿維頓所言:「當情緒或事實轉化成照片的一刻,它就不再是事實,而是一種觀點」。

《婚姻生活》圖像裝置

梁楚君 廣州美術學院攝影與數碼藝術專業2024屆本科畢業生

婚姻是什麼?這個問題困住了目前24歲的我。我雖尚未踏入過婚姻,但作為一位靜默的旁觀者,我卻目睹了我身邊人的婚姻生活狀態。家庭,生育,房價……每一個環節似乎都在為婚姻「加壓」。

幾年前,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畫面:夫妻倆在家中激烈爭吵,爭吵過後,丈夫卻一如往常,平靜地給妻子量血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作品《婚姻生活》中,我試圖用圖像語言去講述這複雜而真實的婚姻日常。光柵板上不同的畫面隨著觀看視角的移動而產生連續變換,人物和場景交叉疊化,串聯成一個故事。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觀者一邊行走一邊觀看,感受這種流動而跳躍的情感,以此來尋找關於婚姻的答案。

《年輕病》組圖之一

黃俊堯 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攝影系2024屆本科畢業生

我想借藝術史上經典巨作的力量,通過解構和擺拍的形式來表達我對當代年輕人現狀的思考。

在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人子》中,最具標誌性和識別度的地方就是蓋住畫面當中男人整張臉的綠蘋果。而在我的作品中,原本的綠蘋果變成了一部綠色的「蘋果」手機,對應了手機正是讓當代年輕人普遍變得社交恐懼的一大重要原因。為了貼合社交恐懼的主題,我選擇在地鐵站台上人群匯流的地方進行拍攝。

《小愛》組圖之一

王怡雯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攝影專業2024屆本科畢業生

「小愛」是爺爺給奶奶起的愛稱,也是我對奶奶最初的印象:一位對待婚姻很認真的女性。當年她不顧家裡反對跟爺爺「私奔」,為此辭去了穩定的護士工作,經過半生奔波坎坷,依然堅韌、勤勞、自信,從不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永遠以樂觀開朗的一面示人。

法國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後天造就的。」每個女性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感受,並在這些經歷和感受中慢慢成長,將自己凝結成一個獨立的、個性鮮明的個體。這組作品中的奶奶,是新娘,是護士,是母親,是公主,也是勞動者。作為勞動者的奶奶,71歲了還要每天為養家餬口奔波,白色的塑料筐是她在醫院門口擺地攤時用來搬貨的工具,筐里的小板凳、茶杯、小風車,是她所幻想的兒女承歡膝下的悠閒的老年生活。

這組作品裡,每張照片都是在表現奶奶處於這個身份中正在做的和未實現的事情。置景式攝影的拍攝方式可以將幻想中和曾經發生過的事件進行主觀再造,方便我進行設計和操控,以便更好地塑造奶奶在我心目中的種種身份。我在家裡搭建了一個「小影棚」,對於奶奶來說,這樣的體驗很新奇。在拍攝過程中,她還會根據自己對那個年代的印象,為我的置景作出點評和改造。

決定以奶奶作為拍攝主題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建議我多去拍攝老人的日常生活,捕捉充滿情緒的、能讓人產生憐憫之感的畫面。但在我心裡,奶奶是個極具個性的女人,她堅強、樂觀,喜歡美麗的事物,也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我不想以傳統的方式去拍攝,也不想讓別人「誤解」她是一個可憐的老年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像即將抽完的毛線團,我感覺自己離她越來越遠,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呈現她作為女性豐富多彩的一生。

----------

此次從國內各所高校2024屆攝影專業畢業創作中選出的作品,創作主題雖不盡相同,但創作動機卻不約而同地指向一處——對自我內心的探索和表達。在這些作品中,攝影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情感的載體。自身的經歷和對時代現象的感觸自然而然地化為創作的能量,引導他們通過攝影尋找成長之路,也喚起觀者的共鳴和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ae72c5ef0890895b38b6f9bd6b758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