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會中風?這些中風誤區你需要知道 | 世界卒中日

2024-10-29     兩廣大地那些事兒

2024年10月29日

是第19個世界卒中日

宣傳主題是「體醫融合,戰勝卒中」

腦卒中,俗稱中風。隨著深秋的腳步來臨,又到了中風的高發季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中風防治究竟有哪些常見誤區呢?

關於中風的8大誤區

1

誤區一:中風只是「老年病」

真相:近年來中風在中青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缺血性腦卒中。據臨床資料表明,絕大部分中風病人是在60歲以前發病,發病年齡越來越小,這與當代年輕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如過勞、熬夜、抽煙、喝酒、肥胖、高脂高糖飲食等都會使腦卒中在年輕人身上發生。因此,對於腦卒中,年輕人也切不可掉以輕心。

2

誤區二:中風是無預兆的突發急症

真相:雖然中風發病較急,但也並非毫無預兆、只能被動應對。與此相反,中風發生前一般是有預兆的,如突然昏迷、肢體偏癱、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言語不清等,倘若及時發現及時干預,75%的中風是可以被控制的。

3

誤區三:阿司匹林可以預防腦卒中

真相: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的確可以有效預防腦梗的發生,但是阿司匹林並不是萬能的,抗血小板治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抗栓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導致出血風險的增加。因此,阿司匹林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切不可自行用藥或者停藥。

4

誤區四:頸動脈篩查=腦卒中檢查

真相:門診許多患者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頸動脈篩查=腦卒中檢查,有斑塊則會發生中風。但其實頸動脈篩查只是腦卒中篩查的一部分,並不能替代腦卒中檢查,有斑塊也不一定會發生腦卒中,具體需進行腦血管檢查並綜合發病危險因素來看。

5

誤區五:指標正常即可停藥

真相:許多人認為「是藥三分毒」,不敢長期服用降壓降脂藥物,害怕對肝臟造成損傷。但血壓血脂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藥物治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身體情況堅持規律服用,即使指標恢復正常,也切不可擅自用藥或停藥。

6

誤區六:吃活血補品可防治中風

真相:患者間常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每天吃三七、野生銀杏茶等補品可以活血通絡、溶解血栓。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現在的溶栓藥品品種很少,且有治療的最佳時間段。迄今為止還沒有口服的特效溶栓藥,活血補品則更加沒有溶栓功效,活血疏通血管不等於防治中風。

7

誤區七:輸液可以預防中風

真相:一到中風高發的秋冬季,就會有許多老年人排著隊到醫院輸液,覺得這樣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腦卒中、心梗風險。這種做法是十分不科學的,一般而言輸液是用於急性腦卒中或心梗的患者的治療方式,有較嚴格的治療條件限制,並不能起到預防中風的作用。

8

誤區八:卒中康復需靜養

真相:發生卒中後,很多人認為康復期一定要臥床靜養、避免活動才能更好康復。其實不然,一般來說,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徵穩定,病情不再進展,48小時後即可進行康復訓練,開始越早恢復效果越好。而完全靜養則會嚴重影響患者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甚至可能使患者出現廢用綜合徵。

秋冬季如何有效預防中風?

1

嚴格控制「三高」

「三高」是引起中風的重要誘因,因此,防「三高」其實就是在防中風。「三高」人群在日常生活、尤其飲食上要格外注意。儘量清淡飲食,減少鹽、油、糖的攝入,多吃雜糧蔬菜。

2

定期心腦血管檢查

定期進行心腦血管的相關檢查是預防中風、偏癱的重要措施,尤其年齡40歲以上人群、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家族病史的患者要尤為注意,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中風的危險因素,可以更好地防治中風。

3

戒煙限酒

吸煙喝酒對於身體來說都是非常不利於健康的生活習慣,吸煙會引起血管收縮,且二者都會增加血液的濃稠度,若長期如此,極易引發中風。因此,有這兩樣習慣的人儘量戒煙限酒。

4

做好二級預防

對於中風患者及高危人群而言,二級預防主要就是通過遵從醫囑堅持口服藥物或者生活方式來預防二次中風,降低患者的致殘率。

5

堅持運動釋放壓力

適當運動可以很好地促進體內血液循環,秋高氣爽,爬山、散步及有氧運動等較為舒緩、放鬆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一周堅持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

正確認識中風

才能更好呵護身體健康

來源:廣西疾控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本平台部分文章、圖片來源或改編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平台,主要目的在於 科普公益宣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adad1568cd28fc5f677d3933cdcfc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