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慶一段多年前的採訪,大膽揭露國內影視行業內幕

2022-05-16   迷影生活

原標題:王耀慶一段多年前的採訪,大膽揭露國內影視行業內幕

一段王耀慶幾年前的採訪,被網友重新扒了出來。

採訪中,記者問到:「你來大陸工作這幾年,對這個行業的現狀有什麼觀點或者看法嗎?」

王耀慶很實誠,回答了長長一段,從這段話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大陸的影視行業確實感觸頗多,而且他很通透,敢於揭露內幕。

看一下王耀慶回答中的重點。

王耀慶對比了現在和以前的影視項目流程。

以前拍戲,先確定文本,最基礎的文字功夫沒問題了,再去組建演員團隊。

然後演員們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去呈現這個故事。

等前期工作差不多了,就可以開機了。

而現在,往往拿著一個IP,用大數據篩選出某個人氣、商業價值最高的演員。

當IP+演員拼在一起,就大概知道成品能賣多少錢。

至於角色是否吻合,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什麼水平,都不重要。

這就好比高考,以前是大家努力學習,等待高考到來的那天,才知道試卷上是什麼題目,能做到什麼分數。

現在是試卷先出好,根據題目的範圍、難易程度去挑選學生過來考試。

看到人,就知道能考多少分。

王耀慶說,這就是影視行業的現狀。

你想提出質疑,別人就會用一句「大家都這樣做」來堵你。

但這個邏輯是錯的,不是主流的就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因為環境如此,就心安理得的認為,它本該如此。

看到這裡,不禁想到前段時間,網上樂衷於玩一些中年女演員的梗。

什麼「你是我的神」「羊胎素」「這是可以說的嗎」等等。

單純看這些梗,我們都會覺得很尷尬很好笑。

但回頭想想,現在的藝人們基本上不會造出這樣的梗了。

我們很擅長批判,內娛沒有活人,演員表演沒有實感。

沒錯,是這樣的,卻沒想過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現狀。

網絡的發達,民眾的口無遮攔,罵明星成為政治正確。

無孔不入,無縫不鑽,一方便要求他們嚴守條條標準,一方面希望他們能和普通人一樣嬉笑怒罵。

但我們都知道,但凡他們敢成為那樣的普通人,分分鐘會被罵到退網。

心直口快對於明星來說是一個不好的特質,但加諸於表演,卻能成為天然的營養品。

它給演員的表演注入豐沛的情感,只有永遠敢於表達自我,表演才不會過時。

說了這麼多,恐怕會有人問,明星們越發趨向四平八穩,這跟王耀慶說的影視行業有什麼關係?

同處娛樂圈,當然有解不開的聯繫。

它們的相同點就是,娛樂圈現狀就是這樣,無論打造一部作品也好,一個明星也好,都已經變成了程式化的模式。

套上一成不變的殼子,送去賺錢就好。

但看清現狀,不代表王耀慶要去改變,所以說,他真的非常通透,且有自知之明。

記者繼續問:「所以你是想做一個清醒,但是獨善其身的演員嗎?」

王耀慶說:「不是,我就是演員,你願意相信我的能力,我就努力演好這個角色,這就可以了。」

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能力,努力去適應規則,這大概是王耀慶能在內地發展越來越好的原因吧。

想起著名演員李立群老師,也是這樣一個清醒的人。

早年他投資失敗,欠了一大筆錢,為了還清債款,不得不接了很多爛劇。

他心裡清楚那並不是好作品,但他用心演好每一個角色,讓自己在一部爛劇中成為一個好演員。

看似很沒原則,其實很有原則。

時代將沙塵揚起時,沒有人可以倖免,每個人都會落一身灰。

王耀慶說:「不是我說一些事情不正確,我就能撥亂反正,我的能力是把自己做好,別人怎麼樣我不管。」

懶得管也好,有心無力也好,大環境從不因為一個人的不服而改變。

王耀慶能做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了他。

他說:「我當然可以像其他人那樣,玩對賭,或者帶資進組,談分成,把演戲變成資本運作,但這跟表演有什麼關係?」

是啊,影視行業的資本運作已經相當成熟,從王耀慶這段2016年的採訪到現在,它又變得更加絲滑了一點。

可是對於只想好好演戲的演員來說,從來都不屑於這些賺錢的手段。

影視行業的本質,應該是做好作品,演員的本職,是演好角色。

一旦大家的目的全都變成賺錢,難免泯滅一些作為人的良知。

它可能不會嚴重到害人或犯法,可它污染了藝術殿堂,污染了嚮往藝術的人心中的凈土。

問題又回到開頭,所有人都在做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我想大家從來都沒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這是王耀慶採訪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邏輯。

其實,不論是文娛產業也好,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也好,都會出現這樣一個錯誤邏輯。

但我們太傾向於跟風了,當一件事逐漸變成熟,可以毫不費力的完成時,我們都失去了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今天,它會是資本運作下的影視行業,不用動腦子而生產出來割韭菜的套路化產品。

明天,它也會侵蝕到我們所處的行業,身邊的各個角落,都可能被這個悖論影響。

沒有人聽少數派的發聲,沒有人關心什麼是真正的對錯。

作為旁觀者,看王耀慶的採訪時會覺得,是在看一些人家圈子裡的笑話。

如果哪天變成當局者呢?誰來替我們發聲?

實際上,我們早已被影響。

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那些看似遙遠的東西,都在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著你。

你的思維,你的談吐,你的格局。

如果王耀慶提出的這個悖論,能帶來一點點反思的話,那這段6年前的採訪,才真正煥發了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