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嘆,中國有沒有工業傳感器領域的超級巨頭企業存在?

2022-03-23   大方老師單片機

原標題:驚嘆,中國有沒有工業傳感器領域的超級巨頭企業存在?

問題一:國內的一般工業自動化領域是否存在傳感器巨頭?

我的感覺是目前沒有,至少沒有綜合型巨頭。

工業傳感器,目前國內還沒有能讓人伸大拇指的企業。

中國孵化這種企業的土壤先天不足,並且營養不良。

首先,西方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還在舞大刀,發展起步得太晚。

起步早的西方企業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在產品上糾錯,積累豐富的應用數據和經驗。

西方的工業化,也隨之伴隨的是工業品市場的井噴,井噴市場可以給犯錯的稀缺產品以足夠的寬容度。正是在這種良性循環下,西方工業實力一步步積累到今天這麼強。

改革開放後,也正因為市場的井噴和容錯寬容度,一批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勞動加工型巨頭迅速崛起。如果沒有市場的井噴,沒有市場的寬容,這些巨頭同樣也是無法誕生的。

而有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有技術門檻,我們無法自行支起攤子,於是以市場換技術,結果市場被國外產品大幅占據,市場非常繁榮,買辦也跟著賺得盆滿缽滿。

到這個時間點,買辦其實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收收腳步,用賺到的錢來自主研發,自創品牌,比如華為也是從買辦做起的。

但問題是,很多人賺紅了眼,市場太繁榮了,錢太好賺了,買辦想的是再多代理幾個國外品牌,或者將錢投到其它來快錢的繁榮領域,後來攤子鋪大了,想再回過來搞研發,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即便是有些企業當時走了自我研製的道路,但是一味地追求規模化,走低端化上量路線賺快錢,沒能在技術和品牌上走向中高端。等他們回過神來,發現攤子鋪大了,忙於生計,有心無力。

他們沒意識到工業品和日消品完全是兩種發展路徑,日消品可以走規模化,而工業傳感器要謹慎走規模化。

要知道,今天在中國活躍的很多中高端傳感器品牌在歐美日可能只是作坊,或者十人左右的家族小微企業。

也就是說,我們錯過了那段最有可能誕生工業傳感器巨頭的紅利期。

本來有機會有更多華為,可惜我們沒有。

到了今天,是什麼局面呢?絕大部分市場被進口品牌占據。市場已經從以前瘋狂建廠,瘋狂購裝備到裝備購置需求銳減,因為廠建完了,設備買回來了,一時半會就不再需要了。沒有一個井噴期的市場再給我們了,客戶嘴巴也吃挑剔了,對國產產品欠缺寬容度了,即便出於愛國情懷吃一回,一吃跟屎一樣,再不也敢試了。

現如今,對於這種中高端底層工業品,

國家隊出面吧,體制效率擺在那。

愛國志願者出面吧,產品難以變現,入不敷出,堅持不下去只能作鳥獸散。

但是,中國是想成世界第一強的,如果沒有這些底層工業實力,所謂中國夢,也只是沙灘上的一座大廈。

我想,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1.傳感器的需求企業入股傳感器公司,定向供貨,減少了市場成本,增加了容錯寬容度。也許有可能孵化出有限品類的中高端品牌。

2.自認有技術實力的國產傳感器團隊,可以在國外註冊公司和品牌,以洋品牌身份進軍國內特殊市場,積累資金。(只可惜,那個言必用進口而不限品牌的時代似乎也過去了,這條路未必趕趟了)

3.毛細血管路線:在過去中國積累了無數工控人才,這些人如果沒在外地買房,大機率還是要回老家的,有一些人可以創立低成本作坊式的公司,國家給這種作坊式的公司提供公益或廉價型的共享技術支持,比如實驗室設備、檢測設備支持。研製些高質量小東西,不求大富大貴,剛開始能把外地打工一年的工資掙回來差不多也夠了,慢慢積累小眾市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歐美這種作坊式的公司多如牛毛,比如做個小接頭,小管子,有些就在農村的小房子辦公,但是產品質量過硬,價格也貴,賣向全世界,甚至有的還上了火星,這或許是西方真正發達的根基所在,毛細血管極其旺盛)

4.在舉國體制下,希望國家隊能有所作為吧80後小時候很多很窮,上大了一切奔向錢,信仰放在了一邊。但是現9000後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小時候也沒怎麼受窮,並且更加愛國,這些進入國家隊的年輕人,可能比以往更進步,看他們是否能有所作為。

不管怎麼樣,這都是跟在西方的屁股後面亦步亦趨,其實是挺悲觀的,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學,想超過別人,非常難。

最終可能還得要有大殺器:

科技革命。

在前沿科技上領先突破,比如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有革命性突破,將玩法改變,就好比電氣時代的人還需要特別糾結機械時代的哪個精妙手動裝置做不出來嗎,做不出來也就罷了。在新的玩法上,我們做到世界領先就行了。(如果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個人認為,非此路難以達成,很難想像未來一個超級大國沒有引領過科技革命)

要實現這一點,要大力加大基礎學科的投入。

過去我們更注重工科教育,可能未來需要加強理科教育。

科技革命,首先是信仰的進步。

在思想文化上,需要有個轉向,不能是現在網上喊打喊殺這一套。

我們仍然要繼續向西方學習。

需要在高中加入哲學史,自然科學史的教育,尤其是西方的。

要培養有跨學科思考,有信仰追求的數學家,實驗學家。

西方人信仰上帝,所以一直都想搞明白上帝是什麼,他們的哲學家說上帝是用數學來運轉的,於是一幫人用數學開始瞎算,地球上的事算出了牛頓力學,宇宙中的事算出了相對論,微觀上的事算出了量子力學。

這所有的源初動力都是來自於對上帝的信仰,對世界本源的探究。

我們不能只培養會解數學題的書呆子,像機器一樣搖瓶瓶罐罐的實驗員,要培養有哲學追求的數學家,實驗學家

西方國家從以前對神學院的支持,到後來哲學,後來對科學的大力支持,才造就了今天西方工業的強大。

西方人嚴格雙休日,德、英、法、意等工業國都有暑假,一放假人就失聯了,甚至還碰到英國公司一周四天,周五就失聯了。

他們憑什麼這麼豪橫,中國人憑什996007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想,無非他們的祖先多了自然科學的信仰。

國內目前在一般光電傳感器和接近傳感器領域都有企業在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台企或有台資參與,但產品體系和廣度相比已經成型的歐美日巨頭差距依舊非常大。特別是部分台企,最起碼從產品介紹資料上就被甩開了一大截。學STC單片機的電學同學們一定記得那畫風清奇妖艷的數據手冊。嗯,這種風格在工業傳感器領域依舊存在。

在專項傳感器方面,我比較了解的是視覺傳感器和視覺系統這部分,我覺得這部分應該算是表面差距最小的了,特別是海康威視加入之後。但奈何目前川普總統對海康和華為在內的幾家重要國內企業進行打擊,我擔心電子製造業除了暫時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之外,重要的供應商海康、大華也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光電類,特別是雷射類傳感器(3D傳感器)部分目前我沒有找到任何一家能夠穩定替代的國產品牌,特別是在性價比上,目前部分類型的傳感器是巨頭的又好又便宜,國產又貴又不穩定。

問題二:是否具備孵化這樣企業的土壤?

個人覺得從市場需求量上來說是具備孵化條件的,但綜合考慮元器件來源、融資、扶持和客戶使用信心(對質量的擔憂)問題後,我覺得目前應該是不具備孵化條件的,至少不是自動化行業的新春天。

資本、扶持這部分按下不表,精密元器件受制於國外的現狀短時間不好改變(祝中科院繼續奮發圖~),關於質量與用戶信心問題可以多談一點。

傳感器的質量影響因素很多,

說個小故事,有關於接近開關的。在上學的時候因為學的是自動化,學校又提供一些實踐機會,我倒是有幸用過一次國產的接近開關,是上海滬工的。當時因為用的時間較少,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對於老師講國產質量不行這句話沒感覺。就想著挺便宜好用的啊。

出校門進入一家非標自動化公司,承接了國內某柴油機巨頭企業中速機擰緊設備的改造,這套設備是阿特拉斯1999年提供給該企業的。上面的接近開關具體品牌已經看不清,但客戶的車間生產主任表示沒壞過,比較皮實。

由於整體設備的所有關鍵部件基本都已經老化了,我們決定更換全部內部電控部件,由於我們當時沒有考慮到需要更換接近開關,導致手頭沒有現成的,找客戶問有沒有接近開關提供一下。客戶給了我們幾個上海滬工的接近,說我們只有這種的。我覺的還可以,就撞上去了。

技改具體過程不表,簡單調試後陪產的時候問題來了。一共六處接近開關的位置,每一個位置的傳感器都燒毀至3次,監控供電電壓也沒發現過壓,找客戶要接近開關數量較多的結果是客戶暴跳如雷(後來了解到當時滬工的接近開關在客戶的採購價格超300元一隻,估計這也是客戶暴跳的原因之一吧)。菜雞一隻的我只好找公司電氣主管問怎麼辦。

主管一聽用的是滬工的,當時就跟我滬工是出了名的爛,這玩意用不得,我給你們發六隻進口貨一頭霧水的我收到了主管發過來的瑞士接近開關,一臉懵逼的裝到設備上,又一頭霧水的繼續陪產,然後就風平浪靜的結束了陪產任務。

從此之後一段時間內,我設計選型的時候基本上看到國產器件就Pass掉,因為考慮到客戶現場陪產時的尷尬,我實在是受不鳥被噴口水的情況。後來進入某美資傳感器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一直在吐槽洋基佬對市場需求變化響應速度不如東瀛鬼子,但除了少數選錯型情況外,質量客訴我就遇到了一回,還是因為國內的配套電纜成品供應商沒做好品控提供了一大批劣質線纜,因為出事的量挺大,也不知道供應商是不是黃鶴,有沒有帶著小姨子跑了。

後來干甲方,有一次想試一下選型國產的伺服電機,結果被電氣部門的兄弟姐妹集體勸退,結合以往經歷再思考,在大量基礎電子元件受到國外控制且容易買到假貨、國內企業普遍不重視內貿產品品控的情況下,國產工業傳感器的巨頭孵化,恐怕要先解決用戶信心問題才能談發展。

說了這麼多,大家記得留意下方評論第一條(或者私信我)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