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被隔離」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0-02-13     深視新聞

多年前,在「逆行者」這個詞剛剛出現的時候,我曾經為這個定義小小地開心過一下,身為一個媒體人,或許未必都能身處一線,但「逆行」的決心卻是少不了的。譬如「停工停課」,這是一個和我沒有什麼關係的詞,越是別人停工停課的時候,往往越是大事發生的時候,我也越是不得空閒。

這次,原本也不例外。春節期間,我們一如既往地在編輯機前面相互拱手拜年,唯一的不同,可能只是大家都戴上了口罩。

但四天前,事情發生了一點變化。

2月9日中午,在小區的微信群里出現了一條消息:因為我們這一棟有一戶兩例確診新冠肺炎,根據規定,要實行硬隔離,封樓14天。之後,社區工作人員往群里發了一個通知,讓大家先行請假。

我當然得去請假,不過心裡突然覺得有點不安:「頂風上班」的危險係數,想想其實不過是同事之間相互消遣的幾句玩笑話,習慣了每天早起,「全副武裝」之後,經過幾乎沒有車的大馬路去上班的日子,如今這一紙「硬隔離」的通知就要讓我生生留下14天的空白了?

但轉念一想,哪裡來的空白?這是隔離啊,疫情報道的一線呢。


一盆花、一本書、一副撲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隔離從9號下發通知後就算開始了。

一批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挨家挨戶給大家測體溫,旁邊有工作人員記錄。測完體溫後,樓就「封上」了,不許進也不許出。我們發現,一批紅色的垃圾桶被送進了每一層樓,垃圾桶上寫著「有害垃圾」,這讓我想起了圍觀火神山醫院建設時,被擬人化的各種機器,我也想叫垃圾桶一聲「小紅」了。


社區工作人員拉了一個微信群,和大家說明了具體的安排,包括每天工作人員送菜送快遞上門的時間、收垃圾的時間、社區的24小時電話等等。微信群里還有負責的醫生和配送人員。雖然在接下來的兩周無法出門,一點焦慮都沒有是不可能的,不過隨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負責人,大家都覺得心裡踏實許多。

有時候,只需知道有人在背後托著你,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有底。

我們每天早晚兩次在家自測體溫,報給社區工作人員記錄;有的鄰居會在群里告訴工作人員,今天自己有快遞,請幫忙送上門;大家也會在群里問一下被確診的那兩位老人現在狀況如何,家裡是否已經得到徹底消毒。不能出門的日子,確實略顯平淡。

兩天後,11日早上,每一位住戶都在自家門口發現了幾樣東西:一盆花、一本書《繕寫室》和一副撲克。這份禮物確實挺細心的:喜歡文學地理的人,《繕寫室》還是一本不錯的讀物;撲克不同麻將,哪怕是一個人,也有多種方式自娛自樂;而我則最喜歡那盆開得生機盎然的花。

媽媽看見這盆紅花,立刻說了句「鴻運當頭」來討喜氣,我卻真的覺得,這盆花的到來,給了我一種春天要來了的感覺,心中有了期待。想起微博上有網友說,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再相約武大看櫻花。

好的,不見不散!

忘了那些心理暗示吧


疫情來了,擔憂難免。尤其是「確診」、「隔離」這樣的字眼,更是一度讓我自我懷疑:我覺得胸悶、還咳嗽。焦慮讓我不停地測自己的體溫,不停地回想自己近兩周的行程。

其實我非常明確自己沒有流行病學史,出門一直戴口罩,甚至連按電梯按鈕也一直都是用鑰匙操作的。理性告訴我,我被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我還是忍不住強烈的自我懷疑。後來,我和朋友們聊了聊,最近胸悶的人,似乎不在少數,有人還出現了嘔吐症狀,我反而開始不那麼緊張了——這大概不會是我和朋友們都感染了病毒,而是我們都在心理暗示。


現在看來,硬隔離,反倒成為了我這場心理暗示的解藥。不能出門,我有足夠的時間做瑜伽、大掃除,等我完成了所有的計劃,疑心病早就去了九霄雲外。

病毒可怕嗎?或許「未知」才是最可怕的。不過與其焦慮於無可奈何的未知,不如做點能做的,把那些焦慮忘掉。

像饢一樣的蛋糕


隔離在一定意義上,可能讓不少初為人父母的人,好好盡了自己的責任。我能夠完完整整地陪兒子過他的一歲生日,這也是意外收穫。

不過,因為無法出門買蛋糕,也沒有合適的外賣可以叫,同時為了讓兒子的第一個生日有意義些,我決定自己動手做。全家人查了食譜,擼起袖子,卻發現,沒有電動打蛋器、沒有泡打粉,只有麵粉和白糖家裡能足量供應,這個蛋糕只能湊合……

最後,一群非專業人員手打的蛋白沒有打發起來,糖放多了,蛋糕的發酵也不成功,「成品」像個饢一樣結實。沒錯,就是那種新疆的饢餅,特別紮實。

不過,總比沒有強嘛!最後,這個「蛋糕饢」上面被裝點了兩片橙子,推到了兒子面前。兒子一臉茫然,不知道是對這個「蛋糕饢」無語,還是對一群傻樂的大人無語。而小壽星吃蛋糕的任務最後也是大人們代勞了,真的是甜到發抖。


兒子就這樣度過了一歲生日,簡單,但重要的是不缺陪伴。如果還硬要凹一下寓意的話,希望他的人生很甜,也很踏實。


有的時候,善意很簡單


誰才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呢?對於深圳這座城市裡不少的年輕父母而言,答案很可能是「阿姨」。然而,難以拿捏的親疏遠近,和似乎永遠也達不到的稱心如意,是每一個把照顧孩子的工作交給「社會化分工」的父母,永恆的糾結。

過年前,為了一些我現在都已經記不太清的事情,我當時想,要不就換個阿姨吧,於我於她,可能都是好事。

然後,疫情來了。

春節沒有回老家去的阿姨有一天低聲問我,「能不能,替我給我家裡寄一點口罩?」

她是一個媽媽,還是一個外婆,她的女兒和外孫,在湖北襄陽。那個瞬間,看著她臉上帶著期待又有點不好意思的表情,我有些自責,是我疏忽了。

其實我能做的很有限,因為我手頭的口罩也不多,不過哪怕只是寄出幾個,身在遠方的母親和外婆也能夠讓心裡的牽掛隨著一張快遞單號的截圖發送到女兒的手機上。那天,阿姨和我說了很多聲謝謝。

隔離開始了,我與阿姨的相處時間長了不少,卻也自然順暢了不少。身為湖北人,但最近一直忙於幫我照顧兒子的阿姨,並不是因為她的籍貫而被隔離,更沒有因為她的籍貫在這座城市裡被冷眼以待,我很開心。

我就是活躍一下氣氛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恐怕都不乏代購和微商,他們發布消息總是很勤奮,相比之下,做實體店銷售的朋友,就要克製得多。不過延遲復工以來,商場裡的銷售們的發圈頻率也增加了許多。

我很少仔細看廣告,不過隔離在家閒來無事,閱讀朋友圈也比往日裡要認真了不少。實體店的朋友們,常見的文案有:「賣不賣無所謂,我就是活躍一下氣氛。」字裡行間,能感受到銷售們絞盡腦汁想有趣文案的無奈,為衝破無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每天每天都在嘗試。

活躍氣氛的背後,其實是拼盡全力。有朋友告訴我,他們的公司正在開發一個地塊,地塊建設延遲開工,但工人還得工資照發,銀行貸款也不能不還,已有的物業還要給租客減免房租,好難。

好難,但此刻,他們還在想盡辦法支持著,想起有網友曾說,中國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飛速的發展,靠每一個在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工作的你。

我覺得,那句「賣不賣沒關係」,是我隔離在家這幾天,看到的最勵志的文案。


刷屏的「加油」


有人形容這段時間看各種消息的感受是,上一秒著急著急著急,下一秒感動感動感動。隔離,讓我對此深有體會。在著急和感動中間,也會收到一些讓人覺得很可愛的消息,會馬上和朋友們分享。

比如這兩天,我看到了一則視頻,將各省美食都做成小人,重慶是小面,廣東是腸粉,諸如此類,他們都在給湖北熱乾麵加油。可愛,也讓人覺得非常感動。

「加油」是多簡單的兩個字,它的力量和溫暖,只會在關鍵的時刻釋放出來。

我所在的小區一共有5棟住宅樓,這次被隔離的是B棟。全體業主群里,在我們被隔離後,其他幾棟的鄰居都在群里刷屏,說B棟加油!B棟我們與你們同在。


其實開始隔離之後,我們的心態反而逐漸淡定了下來,看到這些「加油」,有時也會覺得,沒那麼嚴重啦,我們其實好好的。

不過,對於這樣暖暖的善意,每次看到,我還是會會心一笑。想想那些我可能不知道名字,但在院子裡無數次遇見的鄰居們,每天都想著,要怎麼支持那些被隔離的鄰居,想啊想啊,最後說出一句「加油」。

這不是豈曰無衣,這也不是風月同天,這就是一句簡簡單單,沒什麼文采的加油。

但對於我而言,也只有那句簡簡單單,沒什麼文采的話才能表達我心裡的感受:

謝謝!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回來,我相信。而在等待春天到來的漫長前夜裡,有醫護人員為我們保駕護航,有記者同行們為我們記錄和通報一切,有數不清的後勤人員在值班,只為讓我們不慌不怕。在這漫長的前夜裡,我們點起燭火,做一做慢時代的人,做一些想了很久準備了很久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在這漫長的前夜裡,我們拉起彼此的手,聽一聽對方的故事,想一想封塵許久的那些道理,汲取人性深處的光芒,為日後前行儲備力量。我們無法避免災難,但我們能做好自己。


來源:直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Y0_QHABjYh_GJGVwy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