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春節豬肉價格不會暴漲

2020-01-07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受非洲豬瘟疫情等因素影響,2019年下半年以來,豬肉價格一路猛漲,刷新了價格的最高紀錄,此輪豬周期被人戲稱為「最強豬周期」。

2019年的最後兩個月,豬肉價格終於回落。儘管相對於去年同期價格還是高,但也讓人們鬆了一口氣。春節將至,按照往年的規律,豬肉價格逢年過節要漲一漲,春節的豬肉價格還是讓人有些擔憂。

由於豬肉供應緊張,很多地方開始鼓勵養豬,但大量養殖戶進入後,豬肉價格暴跌的風險依然存在。豬肉價格漲跌過猛,讓很多養殖戶「吃不消」,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經常在農村調研,對此深有感觸。

「最強豬周期」何時結束?如何讓豬周期不傷農?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高位波動運行

民生周刊:2019年下半年以來,豬肉價格漲幅很大,一度達到歷史最高點,這個豬周期被稱為「最強豬周期」,您怎麼看?

李國祥:這次豬肉價格上漲可能不完全是周期的問題。而且進入11月,豬肉價格開始下跌,12月價格又跌了,就是有所回落,但還是比去年同期水平高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非洲豬瘟,是非正常因素引起的。

非洲豬瘟使生產能力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生豬出欄量、存欄量同比減少幅度都在40%左右,大幅度的減少帶來豬肉大概比往年產量減少1000多萬噸,這不是豬周期能夠解釋的。

另外,價格上漲還跟一些因素有很大關係。我國2016年甚至到今年的第一季度,整個生豬產能相對過剩,很多地方因為治理環境污染一刀切式地禁止養豬。還有一些地方盲目強調規模化,把一般的適度規模的養殖場以環保的名義關掉了。

民生周刊:今年春節,肉價還會再次上漲嗎?

李國祥:豬肉價格正在回落,我們看到去年12月份漲了一個星期,但也漲不上去。現在這個價格是在博弈、在形成過程當中。因為豬肉少這麼多,豬肉價格高於常年的價格水平,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豬肉價格會不會再飆升?我覺得難度很大,可能還是在高位波動運行,就是消費者跟生產經營者的博弈。價格太高,消費者就會減少消費。豬肉價格有可能高一下子,也可能會低一下子。但是,要再漲到2019年10月份那樣全年最高水平,可能性不太大。

民生周刊:但是,往年每到春節的時候,豬肉價格還是會漲。

李國祥:對,每年春節都是這樣,但今年春節說不定還會跌,就看跟誰比,跟2019年10月份相比,是跌的。市場價格有的是市價,有的是均衡價格,均衡價格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

均衡價格不僅僅看產量,還要看需求,供求均衡。所以,豬肉的均衡價格應該會低於10月份的價格,市場價格有時候高、有時候低,在波動,在價格形成當中要找均衡價格。

春節期間,生產經營者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漲得太高了可能一些消費者就不吃豬肉了,它有個均衡水平。現在,大家都在減少豬肉消費,這也是客觀事實。所以,我覺得應該可能就是像現在這樣,生豬是十七八元一斤,或者豬肉二三十元一斤的水平。

市場風險依然存在

民生周刊:去年11月份以來,豬肉價格回落跟哪些因素有關?

李國祥:豬肉價格跌落是因為10月份的價格虛高,達到最高水平,11月份就開始向下走了,12月份以來,跌一下子又漲一下子,高位波動。跌也跌不到哪裡去,漲也漲不到哪裡去,就是在高位。漲漲跌跌,還是供給和需求之間博弈。

現在豬肉的市場價格形成很複雜,不是豬肉少價格就要漲多少。進口豬肉、政府調控出台市場價格、政府動員養殖戶在春節之前加大出欄力度,鼓勵出欄……這些都是價格穩定或者回穩的積極因素。

民生周刊:據您推測,未來一年,豬肉市場大概會是一種什麼狀況?

李國祥:應該到上半年,豬肉價格這種高位波動的趨勢很難改變。當然,春節之後如果價格高了,大家更不吃了,市場的量可能會大幅度下降。所以,對於生產經營者來說,現在這種價格足夠高額盈利,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所以必須引導他們在春節之前加大銷售、出欄力度,可以多賣點、多賺錢。

春節之後,上半年實際上是改變不了這種局勢的,因為供求關係在那裡。現在有些人在養大豬,但養太大了,後面的飼料轉化率非常低,成本非常高,盈利就更低,不好賣。

下半年,就是另一種情況了。因為我們整個生產周期是17個月,小豬崽變成能繁母豬,然後懷孕,再生產商品豬,最後出欄,大約需要一年半時間。現在這麼高的價格,加上國家在2019年7、8月份就開始出台政策,到下半年,如果生豬的生產能力上來,市場價格可能會出現大幅度回落。

民生周刊:很多養殖戶也在擔心這個問題。近年來,豬價漲漲跌跌讓很多養殖戶心有餘悸。現在豬肉價格暴漲,生豬存欄不足,很多地方開始鼓勵養豬,對於養殖戶來說,有風險嗎?

李國祥:我覺得問題不是很大,到明年下半年只是回落,還是會賺錢的。真正的產能過剩,應該要到明年年底,甚至是2021年以後的事情。所以,現在能夠養的還是要去養,因為這麼大一個缺口存在,只是不要指望豬肉老是35元錢一公斤,而過去才17元錢一公斤。

但是,到明年下半年以後再去擴大產能的話,就不好說了,風險就很大了。現在擴大產能是可以的,從豬崽開始養,五六個月就可以出欄。當然,如果仔豬價格太高,也不要盲目去搶,否則就有風險,可能划不來,幫別人養了。

所以,想養豬要儘快,越早越好,風險越小。不要老是下不了決心,等到一直沒有跌的時候,覺得應該沒有風險了再上,可能風險就真的來了。也就是說,狼來的時候,狼卻沒有來;以為狼不來了,有可能狼就真來了。

建立緊密的產銷關係

民生周刊:「漲一年,平一年,跌一年」,豬周期對養殖戶影響很大,很多養殖戶因為虧損或者資金跟不上退場,您覺得應該怎樣建立一個比較穩定的、風險可控的價格機制?

李國祥:建立穩定的價格機制,政府只能引導。如果我們的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落實到位,大城市、大集團、機關、大企業等需求主體是跟生產者建立一種穩定的關係,生產者按照訂單來生產,那樣市場供給就穩定了;供給穩定了,價格就穩定了。

豬周期都是自發性調節,價格高時是價格指揮,不是需求指揮。價格高,大家紛紛養,等到價格不漲時,就是自發生產調節,帶動周期性波動。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立一種緊密的產銷連接關係,或者構建高水平的供應鏈。生產經營者跟需求者形成集團消費,城市政府、人口集中的地方,形成穩定的供給來源。比如,有哪幾個大的供應基地,要多少豬,消費多少豬,基本都是固定的。為北京市場養多少豬,要按計劃來養,這樣整個市場就穩定了。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做的,但我們現在還做不到。

民生周刊:要建立這樣的產銷連接關係,具體應該怎麼做?

李國祥:政府要牽線搭橋,中央政府可以鼓勵或者考核地方政府,讓他們跟主產區簽訂合同。過去,簽訂合同是穩定價格,但事實上只能是先穩定供給,穩定供給的前提下才能穩定價格。

民生周刊:建立緊密的產銷關係能解決豬周期傷農問題嗎?

李國祥:那樣,豬周期會平緩很多,不會像現在這樣暴漲暴跌。當然,周期還是會有,跟經濟發展一樣,有時候速度高,有時候速度低;豬肉價格有時候高,有時候低。肯定會這樣,但不會暴漲暴跌。我們現在的豬肉市場主要是自發性調節市場,指揮生產的是價格,而不是需求。通過改造自發性調節市場,建立一個緊密的產銷關係,打造一個高水平的供應鏈,可以讓市場變得更完善。

(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XJCgW8BMH2_cNUgdA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