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要用頭腦去學習知識,用心去體驗感覺

2020-01-03     經方學堂

學中醫:要用頭腦去學習知識,用心去體驗感覺

王蓄之 靈蘭中醫

I導讀:學習中醫主要學習兩類,一類為知識,一類為感覺,最後形成自己的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又需要調動我們頭腦的思考和記憶、心的體驗以及身體的練習。(編輯/Anne)

學中醫·方法論

作者/王蓄之


中醫,該怎麼學呢?這是每一個想學中醫的朋友都會遇到的問題。別著急,學之前,我最好對要學的東西再多點了解。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要學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叫知識,一類叫感覺,這兩者是不太一樣的。

對於知識,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來獲得。比如說我去認識五臟,心是做什麼用的?中醫里的肝又是什麼作用?這些內容都是知識,我需要去學習,學習需要用的是頭腦。而另外一部分,比如說我去看舌頭,這個舌頭的顏色,是紅色,還是淡紅色,還是深紅色呢?所有這些都是眼睛看到的一種感覺,而這些感覺就不是我能學來的。類似的情況還有脈診。脈診里有一部分內容很重要,叫做脈象。比如我手下摸到這個脈,是像琴弦一樣,還是像擠出來的牙膏一樣?這也是一種感覺,這樣的感覺,都不是我們通過學習,通過頭腦學習可以得到的。要獲得感覺,只有用心體驗。

除了上面的知識和感覺,當進入到實踐環節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其實是能力。當我面對一個患者,我該如何對他進行診查,如何對病情做出判斷?這些都需要我的診斷能力。而診斷能力的獲得,需要的就是練習,反覆的練習,大量的練習。

總結一下,我們的知識需要靠頭腦學習來獲得,感覺需要用心體驗才能獲得,而能力需要用身體去練習才能得到。這裡我們還是用脈診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一下三者的關係。因為脈診實際上把知識、感覺和能力這三者,都融在一起了。

要通過脈診的方式來診查疾病,我首先需要了解寸關尺在哪兒?左右手寸關尺分別表示哪個臟腑的問題?這是我需要去學習的,這是知識。接下來,具體到某一種脈象,它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比如弦象,表示了身體里出現了什麼問題?有寒,有氣滯,還是有熱?這些內容都是知識,我需要通過學習來獲得。但接下來,至於這種弦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滑的、濡的感覺又是什麼樣子的?這些感覺就不再是知識了,而是感覺了。

我自己讀大學時,就遇到過一例革脈;那一次的感覺,我這輩子都忘不掉的。這就是感覺,未曾體驗過,你就永遠不知道她的模樣;而一旦用心去體驗過,她就會終生都留在你心裡。

用頭腦學習和用心體驗這兩種方法,在具體用的時候還是有些區別的。用頭腦去學習時,最重要的是專心,我只要一心一意的去學習、去理解、去記憶、去背誦就可以了。但我要用心去體驗的時候,就會發現單是專心還遠遠不夠。如果我要去體驗一種感覺,我首先需要的不是要多專心,而是要把心放鬆一些,能夠松下來,能夠空下來。只有當我的心是一種松的,空的,靜的,這樣的狀態,我手底下的感覺才會變得敏銳,各種感覺間的細小差異,也才可能被體察到。

那麼,通過學習,我已經了解弦脈表示什麼含義,在某一個部位出現的弦象,會表示什麼樣的病症;接下來,我也體驗過了弦這種脈象是怎樣一種感覺,那麼再下來我需要的是什麼呢?需要的是,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能夠馬上識別出來。而這種識別,就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和感覺,而是一種能力了。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一次次的反覆練習。在不同的人身上比較,在不同的時間去比較,在不同的狀態下去比較。比如說,一個人在正常狀態下,並沒有出現弦象;但如果這個人剛剛和別人吵過一架呢?諸如此類。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去對比,反覆練習,就能讓自己獲得一種能力,下一次遇到弦的脈象,我能夠馬上識別出來的這種能力。這是一種診查的能力。

歸納一下,知識,感覺和能力,是我們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需要做出區別的三類內容。因為這三者的學習方法是有區別的:知識需要用頭腦來學習,感覺需要用心去體驗,能力需要用身體反覆練習。實際上,不只是學中醫,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其他學科其實也是一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0ybW8BMH2_cNUg9_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