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人生贏家」,馬上關注
人們更認同好的變化,更能接受好的變化。所以好的變化會讓人聽著更加舒服。
01
酒席上,領導們在談論說話的技巧。
這些領導都是公司的高管,可謂是人精中的人精,他們能在酒桌上興致盎然地授課,是非常難得的。大家都聽得很認真。
其中一個領導說:「你們可能沒注意到,那就是說話順序也很重要。同樣性質的事情,用不同的順序來表達,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他舉例說,「如果你說一個女大學生晚上去夜總會陪酒,聽起來就不大好;可要說一個夜總會小姐白天堅持去大學旁聽,那就滿滿的正能量了。」
「再比如,」領導意猶未盡地說,「你說一個學者開了間公司,人家會覺得俗,認為學者掉到錢眼裡去了;可你要說一個企業家經商之餘鑽研學術,別人就會肅然起敬,尊稱企業家為儒商。」
「說官府里有貪官,老百姓得多恨啊。可要說一群犯罪分子還在堅守工作崗位,那就是勵志故事了。」旁邊機靈的同事已經開始舉一反三了。
我們當時聽得是一愣一愣的,領導也覺得很過癮。
同樣的事情,只是陳述的順序變化了,裡面蘊含的意思就會天差地別,語言的藝術真是神奇!
02
當時我們都對領導的見解很是佩服。心想,不愧是大領導,說出來的話就是不一樣,讓人大開眼界。
但現在細細想來,這其實只是玩文字邏輯的遊戲而已。
上面表述的,女大學生晚上去夜總會陪酒現象,給人的理解是,一個女大學生自甘墮落去夜總會陪酒。
換一種說法,一個夜總會小姐白天堅持去大學學習,給人的理解卻是一個夜總會小姐也這麼上進,堅持去讀大學。
這兩種說法都表述了同樣的現象,但是裡面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前一種說法,說的是一個學生去夜總會陪酒。後一種說法說的是,一個夜總會陪酒小姐去上課。
兩種說法的前提和基礎都是不一樣的。裡面蘊含著一種變化。
比如前一種說法的變化是學生變成了夜總會的陪酒小姐。後一種說法是,夜總會陪陪酒小姐變成了大學生。
一個是從好人變成壞人,一個是從壞人變成好人。那自然意義就不一樣了。
由壞變好,是每個人都願意看到的,有正能量,自然就會讓人聽著很舒服。
03
雖然說的是同一種現象,但因為背景不一樣,基礎不一樣,著重點不一樣,其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懺悔和抽煙。
懺悔的時候是不可以抽煙的。不然,這樣會顯得你的懺悔沒有誠意。
但如果你說,我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懺悔呢?我想,這樣應該不會有人有意見了。
前者的說法表達的是,做值得鼓勵的好事的時候,你卻去做了不會被鼓勵的壞事。這是從好變到壞,當然會被人反對。
而後者是你做壞事的時候,居然還能做,想到做好事,從壞變好,這樣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重點或者基礎是好事情的時候,如果有壞的變化,是不會被人鼓勵的。
反之,如果重點和基礎是壞的事情,或者不重要的事情,而變化點呢,是好的事情,那麼這種事情會讓人聽著更舒服,更讓人能夠接受。
04
再舉個例子。
有些人可能有這樣的習慣,會喜歡跑步的時候聽英語。
乍一聽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既鍛鍊了身體,又學習了外語。
因為我們認為聽英語是不會干擾到我們跑步的效果的。反而可以解悶。
再換一種說法,我們在學英語聽力的時候跑步呢?
這就感覺有點不太妥當了。
因為這個說法讓人感覺背景是和重點是學英語聽力。
假如你明天就要高考考英語了,你練習聽力的時候還去跑步。這就沒有必要了吧。
但如果你本來就想去跑步,但是又不想浪費時間,於是便順便聽一下英語,這樣卻是值得鼓勵的。
所以現象是現象,說法是說法。同樣的現象,不同的說法背後還有不同的背景,代表著不同的變化。
05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如果你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最好能夠先說壞消息,再說好消息,這樣會給人感覺舒服一些。
人們更認同好的變化,更能接受好的變化。所以好的變化會讓人聽著更加舒服。
所謂說話要注意順序,其實就是這個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