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怕變胖?這份飲食攻略顛覆你的認知……

2020-02-20     中國食品報


真正有效的管理,應該是從自我管理開始。

彼得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就教導我們如何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困難時刻,通常能夠檢驗出一個人的成色。新冠肺炎的疫情迫使我們減少了外出,很多人只能居家辦公或隔離。過少的運動,讓人不禁擔心自身的體重和健康,那麼不妨從改善飲食健康入手,做好健康的自我管理

你的身體是一台不可思議的動態自動控制機。它內嵌制衡系統,以保持平穩。

比方說,僅僅因為有一天懶蟲上身,沒去鍛鍊,你不會一夜之間胖上10磅。

可身體不是這麼運轉的。

在你根本意識不到的層面上,細胞交換每一秒都在進行,幫助維持你身體的整體平衡和優選設置—我們稱之為「體內平衡」。

用你的個性打個比方吧。儘管你碰到的日子有好也有壞,你的情緒有起也有落,但你的個性基本上保持在相對恆定的狀態。

根據你的體驗和你對待身體的方式,身體逐日變化,不過它往往有一條大致的基準線—在這一狀態下,激素和其他生物分子流向應去的地方,神經元正常啟動,免疫系統為你效勞而非和你對著干。

然而,如果身體維持體內平衡的系統被壓垮了,麻煩就來了

突然之間,我們也許發現自己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人每天的飲食選擇為身體招來的攻擊,是最容易攻克機能失調這扇大門的。

在你前進的過程中,我建議你用日誌的形式來記錄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你可以寫下追求全新生活方式的原因,也可以寫下你的想法、目標,以及對你影響最大的事情、你是怎麼做出決定的。試試能不能堅持記下你的感受和情緒,尤其是那些與食物和飲食相關的細節。

當你因為過度疲勞或壓力而茫然進食時,你就要注意了。

尋找你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選擇之間的模式。

我希望你能學會一種可以長期持續的生活方式。眼下,我只請你充分利用我的建議,傾聽身體有些什麼樣的感受和變化。

你對每一天、每一頓飯、每一個想法都重新校準,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將會看到結果。

好了,來,深呼吸,放輕鬆,準備去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吧。

現在,讓我們進入訓練場。學習飲食規則的時間到了:

摒棄麩質(哪怕你不認為自己存在相關問題)。

追求低碳水、高脂肪和高纖維。

放棄糖(真糖、加工糖和人造糖)。

避免轉基因食品。

當心蛋白質太多。

擁抱神奇的雞蛋。

01 摒棄麩質

我在《穀物大腦》中對麩質做了詳細的介紹,把小麥、大麥和黑麥中發現的「黏性」蛋白質稱為當今最主要的炎症成分之一。

麩質敏感推動了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而炎性細胞因子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鍵因素。

大腦是最易受炎症有害影響的器官之一。

麩質敏感導致的下游炎症效應,通過腸漏症抵達大腦。麩質是一種無聲的毒藥,因為它能在你不知不覺中導致持久的傷害。

出現麩質敏感症狀的人大多表現出腹痛、噁心、腹瀉、便秘和腸胃紊亂等症狀。

他們也可能出現頭痛、腦霧、吃過含有麩質的飯菜後感到異常疲勞、頭昏眼花、整體失衡等神經症狀。

然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明顯症狀,可身體某處(比如神經系統)已經遭到了無聲的攻擊。

當炎症到達大腦(特別是下丘腦),會導致瘦素抵抗,從而損害葡萄糖和脂肪代謝。類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腸道中:腸道炎症引起瘦素和胰島素抵抗,原因主要在於毒素從腸道滲漏進入血液。

在2015年和2016年,新的研究浮出水面,揭示了麩質對微生物群落的破壞作用。原來,身體暴露於麩質中時,有可能從微生物群落變化開始,啟動一連串不良反應。

不用說,你一定要從生活里把這種成分給趕出去。

02 追求低碳水、高脂肪和高纖維

哪一種飲食對你更好呢,低碳水還是低脂肪呢?

我們來看看最近的醫學文獻。

2014年,聲譽卓著的《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了杜蘭大學的一篇研究,148名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肥胖男女,一半採用低脂肪飲食,一半採用低碳水飲食。研究對他們做了一年的跟蹤。

結果一目了然:「低碳水飲食比低脂肪飲食能更有效地減肥、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對努力想要減重、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人來說,限制碳水或許是更合適的選擇。」

採用低碳水飲食的人,減重幅度更大,腰圍縮得更多,改善了膽固醇狀況,甘油三酯的水平急劇下降。

那麼,為什麼在一本探討大腦健康的書里,我會強調心臟健康呢?

第一,1/3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存在一種心血管疾病,而在所有的過世者里,1/3的死因可歸咎於心血管疾病。為照料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美國每年要花掉數千億美元,到2030年預計將增加到1.48萬億美元。心血管疾病是美國最重要的一樁公共衛生挑戰。

第二,心血管疾病和肥胖是大腦疾病有據可查的危險因素。當然,它們的共同點都落在炎症上。事實上,在前述低碳水—低脂肪的研究中,採用低碳水飲食的人出現了C反應蛋白(這是血液內炎症的指標)水平降低的現象。然而,採用低脂肪飲食的人,C反應蛋白水平卻出現上升。

在我看來,這些事實令人震驚。過去60多年,我們一再聽說,脂肪導致肥胖,放棄傳統脂肪(如橄欖油、椰子油、動物脂肪、堅果、牛油果和雞蛋)改用加工製造的脂肪替代品,對我們的身體和腰圍都更好。

這使人們轉向富含糖與合成脂肪的高碳水飲食,帶來了災難性後果。

最新的美國膳食指南不再支持我們應該限制攝入飽和脂肪的概念。

事實上,2015年新版指南公布時,大多數人(包括健康「專家」)都驚訝地發現,限制富含膽固醇食物的建議沒有了,反而新增了對咖啡的認可,認為喝咖啡屬於健康的飲食習慣。

想想看!用促炎性的碳水化合物和糖代替飽和脂肪,竟然給我們的健康招來了最大的風險。我們必須把飽和脂肪重新迎回餐桌。

我們還必須擁抱更多的天然脂肪,而不是害怕以脂肪為動力的飲食。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飽含麩質的高脂肪和高碳水飲食最糟糕;它們不僅破壞新陳代謝,還引發炎症,對腸道細菌產生大量影響。

各種研究結果反覆表明,搭配低碳水和更多的纖維,高脂肪飲食才能發揮作用,纖維越多越好。請記住,纖維飼養了腸道菌群,有助於腸道健康。

所以,做好準備,像我們那些靠狩獵採集生存的原始祖先那樣進食吧。別再害怕攝入脂肪,甚至也別害怕膽固醇高的飽和脂肪。你需要減少碳水,增加脂肪和纖維。

03 拋棄糖

幾乎每一種包裝食品里都含有糖。

它們可能打著不同的標籤:甘蔗糖、麥芽糖、結晶糖、濃縮甘蔗汁、焦糖、果糖、玉米糖漿……但總歸都是糖(糖類有60多種名字)。

美國人每天消耗22茶匙糖,每年消耗超過130磅。在過去100年里,水果的消耗量增加了5倍,但大部分是通過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高度加工食品這一形式消耗的。

果糖涉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展,它還可能導致瘢痕和肝硬化。

實際上,攝入果糖與胰島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壓相關。

相較於葡萄糖,果糖導致黏稠的焦糖狀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聚合體的機率要高7倍。

果糖不促進胰島素和瘦素的生成,這是高果糖飲食可導致肥胖,其代謝後果可到達大腦並導致功能障礙的部分原因所在。

事實上,糖會對我們的細胞膜、動脈、激素、免疫系統、腸道和整個神經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04 放棄橙汁

你會喝著碳酸飲料吃早餐嗎?興許不會。

我向觀眾提出這個問題時,緊接著又問:是橙汁好,還是普通的可口可樂或者百事可樂更好?

人們都以為是前者,實際上,一瓶12盎司的橙汁含有36克碳水化合物、9茶匙的純糖,跟一罐可口可樂大致相同。

可橙汁不是還含有維生素C嗎?

抱歉,夥計們,維生素C絕對無法抵消這麼多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如果你認為自製橙汁更好,請記住:一般而言,榨水果汁是個壞主意。

水果和蔬菜呈完整狀態時,因為富含纖維,糖會緩慢釋放到血液里,胰島素的反應是有緩衝的。可把水果榨汁之後,纖維(也就是果肉)被擠出去了

我們大多以為,用代糖和甜味劑(並且打著「天然產」旗號)等代替精製糖,是對自己好,可它們其實是帶著偽裝的加工化學品。

人工甜味劑有什麼問題嗎?

人體無法消化它們,這就是它們沒有熱量的原因。但它們仍然必須穿過胃腸道。

長期以來,我們都假設人工甜味劑大部分是惰性成分,對人的生理沒有影響。

事實遠非如此。2014年,《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日後被廣為引用、有著轉折點意義的論文,證明人造甜味劑影響腸道細菌,導致代謝功能障礙(如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

廠商宣傳人工甜味劑是超重、肥胖等時代病的解決之道,實際上它們卻是幕後推手之一。

05 避免轉基因食品

如今,有大量研究在考察轉基因生物對我們的健康及環境的影響。

轉基因生物指的是接受了來自其他生物(包括細菌、病毒、植物和動物)DNA基因工程改造的動植物。

野生或傳統雜交條件不會自然產生相應的遺傳組合。轉基因食品通常是為了對抗有害寄生蟲或病毒,又或是為了培育具有所需特徵的作物。

例如,20世紀90年代,環斑病毒摧毀了夏威夷近一半的木瓜作物。1998年,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基因工程版本的木瓜,名叫「彩虹木瓜」,對病毒具有抗性。

如今,夏威夷種植的木瓜,70%以上均為轉基因品種。

玉米和大豆是美國最主要的兩大轉基因作物,轉基因品種據統計占常規加工食品的80%。全球60多個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所有國家)都對轉基因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有所限制,甚至徹底禁止。

問題在於:許多揭示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研究,恰恰來自製造並從轉基因作物中獲利的企業。

轉基因行業想要說服我們接受這種技術的優點,推出了各種基因改造食品。

水稻也經過了改造,旨在增加維生素和鐵含量。

水果和堅果樹經基因改造後,能比正常條件下更早成熟。經過基因改造,香蕉甚至能產生適用於人類的B型肝炎病毒疫苗。尤其是站在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的角度考慮,這一切聽起來都很有潛力。

但故事並未到此結束。

沒錯,不是所有轉基因生物在根子上都是壞的,但用來創造、養殖轉基因生物的方法,有可能產生影響深遠的後果,而其中不少後果,我們還不夠了解。

《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發表了一篇對轉基因生物進行嚴格審核的文章,引用社會責任醫師委員會主席羅伯特·古爾德(Robert Gould)醫生的話說:「當下研究考察的期限都太短了,無法確定終身接觸轉基因生物造成的影響,故此,也就不能支持『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健康不構成威脅』的主張。」

他呼籲學界進行更多的研究,評估轉基因生物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已經有動物研究表明,轉基因食物可能會對免疫系統、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

他還指出,沒有標籤系統,妨礙了研究人員跟蹤轉基因生物的潛在健康影響。

06 當心蛋白質太多

想像你和朋友一起參加晚餐聚會。

那天早上,報紙頭條報道了與紅肉相關的健康風險。

這篇報道野火般傳播開來,因為它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按照該研究,在健康攝入量之外(和一疊紙牌的體積差不多大),每多攝入一份未加工的紅肉,早亡風險就提升13%;每天早晨吃一份加工過的紅肉,比如一條熱狗、兩片培根或一道冷盤,早亡風險提高20%。

你喜歡吃牛排,但晚餐桌上有個素食主義者,他和你展開了辯論,現場氣氛變得有點兒激烈。

誰是對的?

人們經常問我吃肉是否健康。我剛才提到的哈佛大學研究並不是小規模研究,到目前為止,針對紅肉與壽命之間的所謂聯繫,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研究。

它囊括了來自兩輪研究的數據,涉及37000多名男性、83600名女性。一般來說,吃紅肉最多的人,其死亡率要高於吃紅肉最少的人。

特別是,如果每天吃一次或幾次肉,參與者的早亡風險會提高18%,心血管致死風險提高21%;男性癌症致死率提高10%,女性提高16%。

這些分析考慮到了慢性疾病的各項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心臟病及癌症病史、身體質量指數和體力活動量。雖然這些發現有其價值,但它們並未說明完整情況。說到底,這無非是些統計聯繫。

如果吃紅肉能將你的早亡風險提高21%,這也許會激發你放棄牛排和培根,多吃豆製品。但我們要說的是多吃紅肉和少吃紅肉的風險。

研究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如果把肉類攝入量限制在每天不到半份,死亡率就可以得到控制。也就是說,每星期吃不到三份半的肉

肉不一定是壞的,尤其是未加工的肉類。

此外,還有一點享受紅肉的關鍵:要選擇高質量的肉,牲畜要未經抗生素治療,不食用噴洒了草甘膦的轉基因穀物。

我再來談談其他一些經常聽到的誤解。

和你想的相反,低碳水並不意味著要高蛋白質。你不必每天吃肉。很多人認為,自己每天需要100克以上的蛋白質,但實際上我們只需要大約一半的蛋白質。

素食者常問我,他們是否攝入了足夠的蛋白質,我向他們保證,從其他植物、豆類、雞蛋、堅果和種子裡,他們已經攝入了充分的蛋白質。

你每天攝入的蛋白質不僅夠用,甚至還可能太多。

蛋白質是一切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更好或者更健康。

2014年在全球多個食品安全中心進行的一項研究證明,減少蛋白質攝入對長壽有價值。

研究持續了18年,攝入蛋白質最高的人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4倍,死於糖尿病的風險增加5倍。

但研究還發現: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主要見於50~65歲大量攝入蛋白質的人士。65歲以上人士的趨勢卻是反過來的,癌症風險降低。對此,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

研究的結論是:「上述結果表明,中年人攝入少量蛋白質、老年人適當攝入高蛋白質,有可能對健康狀況和壽命起到優化作用。」

按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說法,我們只需要從蛋白質食物中獲得一天所需卡路里的10%~35%;對女性來說,這意味著大約45克蛋白質,男性56克。

達到日攝入要求很簡單,比如以下這樣:一塊3盎司的肉,大約含有21克蛋白質。

07 更多並不更好:

你需要的蛋白質比你想像的要少

雞蛋是我飲食中的主要成分。

雞蛋吃完了,我會覺得心慌。但我不會因為它們是高膽固醇食物而感到心慌。

請記住,這是個完全錯誤的觀念:飲食膽固醇會直接轉化為血液膽固醇。

科學從未把膳食動物脂肪、膳食膽固醇與血液膽固醇水平或冠心病風險掛鉤。

科學家嘗試跟蹤血液膽固醇和雞蛋攝入之間的關係,總是發現:很少或不吃雞蛋的人,其膽固醇水平和吃大量雞蛋的人相同。

你血液中80%以上的膽固醇是由肝臟產生的,和你想的相反,攝入膽固醇其實可以減少身體的膽固醇生成量。

雞蛋(包括蛋黃)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食物。

它們是便宜、營養豐富的萬能金礦。

整蛋包含了我們生存所需的所有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能保護我們眼睛的抗氧化劑。它們能對我們的生理狀況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它們不僅能讓我們感覺腹中滿滿,而且能幫助我們控制血糖,抵擋各種疾病風險因素,如心臟病、癌症、大腦相關障礙等。

08 不僅僅是關於吃

如你所見,本文強調了許多涉及營養的「規則」,但它遠超如此。

光是通過食物,人無法讓自己變得更健康,但可以不變的更壞

執行本文的理念,能帶給你很多方面的自由,但影響你健康和大腦疾病風險的因素還有很多:你在生活里怎樣緩解壓力,你晚上睡得好不好,你的服藥習慣,你是否看重自己和身邊的人。

來源:華章管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NvYXAB3uTiws8Kya_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