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掀起了一波關於孩子教育的討論,其中的三對家庭的現狀符合大部分人群的定位,基本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在評價節節高升,達到了8.3分。
高考是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一個課題,不過道哥身在青島,貌似孩子們升普高的比例才剛超過50%,很多家長都表示出了對孩子們升學的重重壓力,真可謂道路漫長且曲折,操碎了一波又一波家長的心。
很多觀眾吐槽說《小歡喜》演繹出了別樣的「小悲劇」,這也是黃磊在編劇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曾經坦言所謂的」歡喜」其實就是人生中的「一道道關卡」,升職、升學、大病痊癒,這都是對人生的一場場考驗,每過一關其實都是一次「歡喜」的歷程,當然,人生的歷程其實就是一次次度過難關的過程,作為「墊底學生」方一凡的父親,顯然學習成績的基因沒有得到有效遺傳。
其實,儘管身處「虎媽貓爸」的家庭,方一凡最值得稱道的當屬他的「幸福感」,雖然看似母親童文潔在家庭中強勢,但這種強勢其實是方圓忍讓的結果,作為高情商的「學霸」,懂得忍讓是家庭和睦的關鍵。
而方一凡從小在這樣「太極高手」家庭中長大,顯然「油嘴滑舌」的功力深得父親真傳,所以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的「謎之自信」,這讓很多觀眾產生錯覺,他為什麼明明可以好好學習,卻偏偏要唱反調,難道高考不重要嗎?
這正是《小歡喜》中的隱喻,方一凡也提到了,並不是自己不想學,而是真的學不進去,就像童文潔提到的,這並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興趣愛好不再與此」。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將所謂的「差等生」分為了三類,一類是思維「未覺醒」的學生,第二類是天賦未被打開的學生,第三類是理解能力有問題的學生,顯然在目前的條件下,大部分孩子都處於前兩類,更不用說「天資聰慧」的方一凡了。
對於孩子教育,並不是要每個人必須要成為科學家,成功的標準並不是唯一的,沈從文入清華時數學不也考了零分嗎?當然在應試教育的今天,我們仍然要建議每位學生要好好學習,但是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課程,家長們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家長應該認識到差等生只是無法達到傳統教育的要求,並不意味著在其他領域不行,教育資源的匱乏導致很多班級大班制,很多學生缺乏關注,導致缺乏自信,低自尊情況的出現,可以說「成績不好」的原因各不相同,家長們在態度上要認識到教育的「因材施教」與「因人而異」。
其次,傳統填鴨式教育缺失存在弊端,美國就曾經推行過小班教學和個人獨立研究相結合,採用靈活的時間取代固定上課時間,不固定作為,鼓勵積極發言,強化個人主觀能動性。所有的行為目的都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氛圍,並逐漸地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儘管目前這種方式可能還沒法短期完成,但我們可以看出家長的鼓勵會對孩子們產生多大的影響,因此童文潔那種「責難式」關懷顯然是有問題的,而方圓的「妥協式」管理顯然也不恰當。
如果認準高考這一條路,首先應該在態度上糾正方一凡的想法,採用「鼓勵式」,要定期給其設置短期目標,並給予獎勵,其目的就是要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童文潔看似關心孩子,但是她回家後除了詢問,又有哪些具體幫助孩子的行為呢?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慢慢的愛,這種愛是關心和照顧,即使不用搬個凳子坐在孩子身邊,也要關閉電視,多探討學習上的問題困難,幫助其建立對於學習的自信,而不是每天大呼小叫地訓斥,這樣不但無用,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另外,要觀察孩子喜好,就像方一凡喜歡唱歌跳舞,要知道這一行業也有其艱辛的一面,作為家長應該多找一些「明星」的故事,教育他樹立榜樣,並意識到競爭的艱巨性,要知道,藝考之路僅僅是開始,而遠非終點,每天這麼多藝術院校畢業生,真正能夠出名的鳳毛麟角,而很多默默付出的演員都難有出頭之日。
當然這並不是要打擊孩子的信心,而是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並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認識自己是第一部,接下來才是尋找方法,實現彎道超車。
人生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小歡喜》告訴我們的正是「團聚」的歡喜,一家人健康的歡喜,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值得歡喜的,並不是只有高考成功才能直通羅馬,更何況就業、結婚、養老等等問題都是現實存在的,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次小進步,人生才會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