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是幾月幾號,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

2024-01-13     愛有機生活

原標題:臘八節是幾月幾號,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

每年到了臘八節,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瞬間將我們從寒冷的冬天帶到熱鬧的過節氣氛中。臘八節不僅僅有臘八粥還有人們為了慶祝臘八節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年復一年的流傳。但是現在對於臘八節是什麼時候很多人都忘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臘八節是幾月幾日,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吧!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臘八節是什麼時候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初八。

據我國古書記載,「臘」本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尤以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之為「臘祭」,因此,人們也就將農曆十二月稱之為「臘月」,將舉行冬祭的這一天稱為「臘日」,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並祈求豐收和吉祥,但並不喝臘八粥,至於在這一天喝臘八粥的習俗,還和佛教有關呢!

臘八節的由來和風俗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的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為相傳在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所以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據傳,「臘八」這一天,是佛祖「成道日」,佛祖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處訪問賢明。有一天他來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時,由於又累又餓,終於昏倒在地。正好這時,一位牧女放牧來到這裡,趕忙把自己身上帶的午餐拿出來,用火加熱後,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粟米熬成的粥,還有從山上采來的各種水果,這對於多日不見水米的釋迦牟尼來說,真是美味甘露。之後,他元氣恢復,精神振奮,在尼連河裡洗了個澡,然後在菩提樹下靜靜的坐著沉思,於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從那以後,每當到了臘月初七這一天,寺院的僧侶都取清新的谷果,洗凈器皿,終夜張羅,到天明時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

臘八節的習俗

1、臘八粥

臘八的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的時候,每逢臘八的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的時候,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非常的盛行。

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來食用。

臘八粥熬好以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可以贈送給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一起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非常好的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寓意。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2、臘八蒜

華北的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傳統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十幾天以後,正好是春節的時候,由於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節前後的時候,就著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涼菜,味道會非常的美好。

3、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臘八豆腐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的時候,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4、臘八面

中國北方臘八面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的時候全家人圍在一起吃臘八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88077b56535cf1b357db2be14f377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