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 · 九江開埠記(下)

2023-03-25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 · 九江開埠記(下)

1861年3月25日,中英官員在九江訂立《九江租地約》。

19世紀晚期的九江英租界江邊風光 攝影:約翰·湯姆森

1861年3月25日,江西布政使張集馨與英國參贊巴夏禮訂立開闢九江英租界的約章《九江租地約》。租界的位置位於九江府城以西,長江與甘棠湖之間的狹窄地段,西面到龍開河,東西向長150丈(即沿長江岸線長度),南北向進深為60丈。面積150畝。租界南部包括湓浦港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續前篇。

湖口還是九江?

當巴夏禮提出在湖口開設口岸時,陪同考察的江西省布政司理問馬長康立即指出:「湖口城內地多亂石,城外俱系沙土,難造樓房貨棧;且湖口風險浪惡,商船停靠困難,必不願來。」

有些文章在講述這一段時,常用「中國官員據理力爭」之類的言辭。仿佛咱們「據理力爭」就能使殖民者放棄他們要攫取的利益一般。實則不然,馬長康這麼做是為對方著想,也是為江西著想。既然不得不開埠,總要往好的方向去做才是。搞得不倫不類、不上不下的,對誰都沒有好處。

從長江方向拍攝的湖口石鐘山,約1900年

馬長康說得很明白。老湖口縣城沒平地,當年只有石鐘山後一條街,兩邊的房子都在半山腰上,想做商埠也鋪不開。石鐘山下有不少平地,卻都是砂土地層,難以修建永久性房屋。若是漲大水還會被淹沒。現在的長江堤防越來越好了,才能有湖口縣城的擴張。

湖口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周邊水流湍急,又沒有避風的港灣。由於江西三面環山,北部地勢平坦,湖口一帶有強烈的「風洞效應」,冷空氣南下時,湖口江湖水面上風力特彆強烈,常有船舶沉沒。明代在九江設立鈔關,為了解決鄱陽湖與長江下游來往船隻的偷稅漏稅問題,嘉靖年間曾在湖口增設稅關,結果卻在僅僅在4年內,就有數百艘商船在靠岸時翻沉,死亡數千人,明朝政府只得撤罷湖口關。清代這種事兒又搞過一次,仍是傷亡慘重,不得不取消。

從某些方面來評價,九江府的所在地的確不如湖口,但九江能夠建城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有避風的港灣,昔日的湓浦港,也就是當年龍開河一帶,一直是優良的避風港。此外,由於長江水流的沖刷作用,九江府城沿岸一片是數百里之內少有優質深水港,可以停泊各類大小船舶,而湖口隔著鄱陽湖對面的九江梅家州,以及隔著九江沿長江航道對面的湖北、安徽一帶,多是沖積的沙灘,一直不具備修建港口的條件。

1909大清帝國全圖(局部)

英國人當然不會只聽一面之詞,據記載,他們「以遠鏡四覷,以盤盛水銀測驗地底,果皆沙石,遂允回九江。」總之,英國人經過考察分析,發現從各方面來看,湖口只適合架大炮,沒法做通商口岸。九江從漢代建城以來,一直是長江重要的港口城市,當然有其必然的經濟、地理與軍事因素。

九江開埠

清咸豐十一年二月十五,公元1861年3月25日,中英雙方開始在九江府城以西到龍開河之間丈量土地,這是一條狹長的區域,當年是九江府城外的民居區域和湓浦港。這一片沿江港口條件比較良好,又在府城之外。

中方對這一區域進行了測量,得出的數據是東西向長150丈(即沿長江岸線長度),南北向進深為60丈(即現在的煙水亭到江邊的交通路長度),故面積為125畝。在清代最重要的記錄中外關係的典籍《清朝柔遠記》中,對此事有如下記載:

「十五日,於龍開河(在九江府城西門外)東量地,橫闊一百五十丈,縱長五十丈。巴夏里謂弓步未准,再按指南針,以繩較准,得縱長六十丈。內民居三百餘戶,巴夏里議給每畝錢五十千,不願者地方官酌提公費津貼。遂依議,立永租地基約,以一百五十畝科算,丁米正耗銀敷按年由領事清交德化縣,歸入編糧項下。集馨遂與巴夏里聯街畫押,各執一紙。是為英人立九江市埠之始。」

其中的巴夏里(里)即為巴夏禮。有個挺有意思細節是,巴夏禮認為中國官員採用弓步測量距離並不準確。弓步即步弓,是形如圓規的木製量具,兩足之間相距一步(相當於舊時營造尺五尺),千百年來中國人丈量土地都是用它。

《清朝柔遠記·卷15》

英國人較真,他們用科學的指南針,再拉著繩子校準。結果卻將南北進深多量出了10丈,算下來九江租介面積為150畝,比中國官員測量的多出來25畝。沒辦法,只好再加25畝的錢。租界不是免費劃撥的,該交的購地款一分錢也少不了。只不過它是永久購買,無期限。

英國人付出的地價為每畝50千錢,相當於17兩銀子,是當時市場價的兩倍以上。說起來賣地的城西百姓好像得了不少實惠,實則不然,這是強買強賣加強拆,九江官府不敢得罪洋人,可由不得老百姓願意不願意,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交易,否則武力驅趕。九江租界在後來的征地過程中,就出了不少糾紛。可以說,九江租界上的中外矛盾,從這一天就開始了,在後來演化得愈來愈尖銳。

後來的英租界顯然不止150畝。這是因為劃界時來包括的西南部的湓浦港,也就是龍開河到廬山路、潯陽路這一片,當時的湓浦港已淤塞成為池塘。後來英國人將湓浦港填平,順帶著南門湖以西廬山路一帶,都算成了自家的地方,結果又帶來一堆糾紛。

九江英租界圖

3月25日,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和清政府委派全權負責租界事宜的江西布政使張集馨,在九江簽署了《九江租地約》,全文如下:

甲、准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口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一百五十丈,進深一帶六十丈,經本月十五日本參贊會同九江府、德化縣定界,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畝。

乙、將此地永租與英國官憲,分為英國商民建棧居住。所應如何分段並造公路、管辦此地一切事宜,全歸英國駐紮九江府領事官專管,隨時定章辦理。

丙、自定此約之後,不准民人在於界內再造鋪屋等間。

此外,雙方還簽訂了《長江各口通商暫定章程》。這兩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和章程簽訂後,法律程序就此完成,九江正式開埠。實際上,經過拆遷、修建、官商入住等,九江正式對外通商在一年以後。

九江租界是永租地。然而,這個世界哪會有永久。1927年1月6日,九江人民沖入租界趕走了英國士兵。2月20日,武漢國民政府與英方代表簽訂《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協定》。3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收回九江英租界。「永租」的九江英租界,實際僅存在了66年。

九江開埠,開啟了這座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開啟了九江人民被帝國主義分子和洋買辦們羞辱欺壓的歷史。開埠後,江西的吳城、樟樹等商業中心迅速衰敗,九江一躍成為本省第一商埠、江西唯一的進出口基地和最大的物流中心,它迅速成長為長江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國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它吸引了多個國家和全國各地的商人前來開店做買賣,它的新聞每天出現在國內各大報紙的版面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九江的城市地位可排入中國前十位。

1867年的九江碼頭

九江的西化引領了江西的現代教育,成為江西及周邊省青年人最嚮往的地方,這裡培育出最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最頑固的反革命分子。它開啟了江西的現代工業歷史,從而點燃了工人運動的火種。它曾經是幹革命最堅決的地方,它又是國民黨政府和日本人統轄下最好的「模範區」。

開埠給這個城市留下了太深的烙印,從此以後它一直是江西最時髦、最奢靡和最市儈的城市,它總會表現出極強的進取心和毫不掩飾的貪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過一個九江佬」的說法由此而來。

這就是資本主義,亞洲最早的資本主義。如您讀過馬克思對殖民主義的兩重性評價,就能理解包括九江在內的開埠城市,為何總是那麼與眾不同。很多人都將九江這個城市的特性定義為碼頭文化,不是的,九江是租界文化,與傳統的碼頭文化並不相同。

如何評價九江開埠?就是如何評價近代的九江。

後記:本文於兩周前分上下兩期發表於《九江日報》。本以為重寫這段歷史後,對九江開埠的過程梳理得差不多了。然而,筆者近日又找到兩則史料。一則史料是一位歐美人寫的中國旅行記,他介紹了開埠後九江,聲稱在九江的外國商人們都認為應該將租界設在湖口,因為九江在鄱陽湖入江口的上游,商業發展受限。另一則是佐證材料,1868年,即九江開埠後的第 7 年,英國駐華公使兩次照會清政府,要求在湖口開埠,但遭清政府拒絕。

顯然,英國人選擇在九江府城開埠後,發現湖口更有價值。對於英國人的無禮要求,清政府當然會拒絕,又沒打敗仗,憑什麼再給你一塊地方?

如此說來,筆者之前的分析錯了麼?也不能算錯,卻也不對。江西省布政司理問馬長康指出湖口不適合做港口、建房子,是基於當時中國的水運和建築技術,湖口風大浪急,沒有港灣,中式的木帆船難以停靠。湖口地面皆砂石,難以修築中式的磚木房屋。

然而,歐美的船舶都是鐵殼蒸汽船,不懼長江風浪,歐美的建築工程技術更高。當年的九江府,中式帆船只能駛入龍開河內上下貨物,並不敢在江邊靠岸。英租界設立後,才第一次在長江邊建起了碼頭和高樓大廈。

選擇湖口,或許初期的修建成本很高,無論是房屋、碼頭還是避風港,但未來的發展潛力更大。如果 1861 年在湖口開埠,它能否與地處洞庭湖入江口下游的武漢一較高下?別說不可能,以廈門為例,早期的木帆船只能進入內河到漳州港,英國人開發了廈門,才使這座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海邊小鎮迅速成為福建第一大港。

再補充一條:日前,江西省規模最大、建設標準最高的貨櫃外貿碼頭——九江紅光國際港——正式開港,它坐落於湖口縣,在鄱陽湖入江口的下游。

筆者寫這一段也是告誡自己,研究歷史的路,還長著呢。我對歷史的認知,只是管中窺豹罷了。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87a266c59a36c7e379a6bbc1d88795c.html